中国作家网>> 书香中国 >> 书香茶座 >> 正文

熟悉的陌生人——读《山崎丰子文学研究》

//m.zimplifyit.com 2015年11月27日10:38 来源:赵 聪

  外国文学批评,有以作家作品为中心的,有以文学史为中心的,也有以文学理论为中心的。对于日本文学而言,中国学者多将焦点集中于作家作品之上,面面俱到,细致入微,以求令读者充分体会日本文学“纤细之美”、“哀怨之美”。

  山崎丰子是日本著名的社会小说作家,尤以创作长篇见长。《华丽一族》(又译《华丽的家族》《浮华世家》)、《不毛地带》《白色巨塔》等作品在日 发行千万余册,被多次翻译成汉语。山崎本人曾受到胡耀邦等中央领导人的多次接见,并与巴金等中国作家保持友好往来。为创作《大地之子》,山崎曾于20世纪 80年代数次来华,足迹遍布大江南北30多个地区,在华时间超过一年,可谓中国的“熟人”。

  专著《山崎丰子文学研究》(以下简称“《山崎》”)于2015年元月问世,是我国首部对山崎文学进行的系统研究,已被中国国家图书馆、日本国立 国会图书馆等处收录。由于山崎所创文字大多涉及日本政界、商界内情,因此,日本民间对其研究持谨慎态度,官方则或回避或打压。然而,《山崎》作者仍能充分 挖掘现有资料,历时6年,独立完成该作,体现了中国青年学者的学术品格和创新精神。书中很多信息是在国内首次披露,有助于读者重新了解山崎丰子——这位熟 悉的陌生人。

  《山崎》一书以七章体形式对山崎的文学创作生涯进行详细梳理,臧否人物,褒贬行文。在“绪论”中,作者就研究意义、现状和方法作出必要说明,明 确主要问题,确立研究主体,统一词句译法,特别是对“日本遗孤”和“西伯利亚劳役”等概念的重新界定别具新意,体现了学术的严谨性。2至6章以文本分析为 主,以“从宏观到微观”、“从流派到个案”的方法,首先解析日本社会小说的发生与发展,揭示其文艺性与社会性交织构筑的“双重性格”,再将山崎文学置入其 中,划分创作阶段,进行个案分析。在纵向梳理之后,作者将不同阶段的作品进行横向比较,一方面着眼于作品本身体现出的语言、风俗、品格等审美情趣,另一方 面细致剖析山崎文学的反战思想,最后总结山崎文学创作过程和创作内容的个性化,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影响。在结论中,作者希望读者通过阅读山崎文学,“领悟 人生真谛,发掘世间美好”。整部专著动态把握艺术特征,深入挖掘创作活动,合理诠释作品精神,正面讨论敏感课题,体现了学术精神和勇气。

  《山崎》一书的特点有二:一是挖掘整理,二是批判继承。

  划分文学创作的阶段是作家个案批评的方法之一。山崎自1950年开始进行文学创作,至病危床榻,仍笔耕不辍。山崎本人曾按作品题材将自己的作品 分为“关西小说”和“社会小说”两类;青地晨、唐月梅等学者也有“三期”和“两个阶段”等划分方法。在《山崎》中,作者按照特点分类,将山崎60余年的文 学创作纵向划分为四个阶段——“尝试期”、“发展期”、“巅峰期”和“寡作期”,指出各阶段长、中、短篇小说的起止时间、创作目的、作品内容、写作手法和 社会影响,还对山崎未完成的遗作《约定之海》进行了介绍。这种分类方式获得学界认同,已被多次引用。

  山崎的长篇小说人物众多,性格各异。特别是篇幅超过50万字、如《不毛地带》《不沉的太阳》等后期作品,出场人物众多,关系错综复杂,命运迥然 不同,易对阅读、批评造成困难。为此,《山崎》作者精心制作了11幅长篇小说人物关系图,令读者一目了然,能够直观感受情节变化,有助于文本分析。而其附 录内容——“山崎丰子年谱及相关事件”长达18页,所含山崎生平重大事件,包括文学创作的取材轨迹,小说、随笔、访谈、回忆录等作品的出版时间和载体,国 内获奖情况,国外译介、交流情况等内容,是目前国内外公开发表的研究成果中最为详尽的山崎年谱,为学界的相关研究提供了条件。更重要的是,《山崎》作者敢 于考证日本学术成果,“曾就山崎丰子作品人物关系图和创作年谱与日本阳泉社通过邮件进行沟通,对方诚恳地接受了我的修改意见”(后记),充分体现了中国学 者学术研究的独立精神和批判精神。

  在对日本现实主义题材文学进行批评时,通常会考虑作品的“政治倾向”,多将右翼思想的作品束之高阁,只对相对中立的作品发声。在此过程中,容易 造成“沿袭”倾向,即对已有成果研究方法和结论性意见的惯性接受,以及对原作外延学术考证的不足。为尽量避免类似情况的发生,作者采用立论、驳论相结合的 方式进行批评,体现了中国学者的学术创新意识。

  山崎文学很多涉及战争题材,尤其是“战争三部曲”——《不毛地带》《两个祖国》和《大地之子》。在中国,有人认为它们属于“反战文学”。针对山 崎文学、或日本文学中是否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反战”这一问题,《山崎》作者利用语言优势,充分查阅中日两国资料,从战后日本社会思潮和文学思潮入手,旁征 博引,剖析事实,记述双方观点,认为无法定论日本存在反战文学,但是确有经历战争的作家通过文学发声,表达反战思想。这种思想带有滞后性,应给予时间发 酵。蕴涵这种思想的日本文学,能够帮助人们了解真相,预防战争。这一论点比较客观、中肯,体现了中国学者的学术主体性和学术包容性。

  除对战争文学的讨论外,《山崎》作者还以《大地之子》为例,重点分析了日本社会小说中的中国形象,明确指出源于实地调查、资料搜集的山崎文学, 除具有“尝试性”和“预见性”外,还具有相当成分的“主观性”;山崎对中国自然环境的描写阴暗化、单一化,对社会环境的描写格式化、碎片化,对在华人物的 描写标签化、片面化。这说明作为日本作家,山崎虽极力避免对新中国的片面解读,却仍未摆脱惯性思维,也未能预见中国的动态发展,更没有形成完整的中国文化 观,很难通过文学展示中国全貌。这些文字容易引起日本读者的误解,将小说中的“中国”等同于现实社会,甚至将具有侵略行径的在华日本人当作受害者,予以同 情。

  作为一名读者,对山崎文学的批评仍有两点期待:其一,对中、短篇小说批评不足。《山崎》对中、短篇小说仅有简介,并未对其进行文本分析。虽然作 者认为长篇小说是山崎文学的主体,中、短篇小说仅出现于山崎文学创作的前20年,但是,这些作品与其他作品一齐构成了完整的“山崎文学”,是山崎文学的重 要组成部分,若能将它们与长篇小说融合起来进行批评,则更显全面。其二,山崎于2013年10月辞世,中日两国有关其人其作的文章数量迅速增加。《山崎》 一书虽于2015年出版,参考资料、批评内容仍以山崎生前为主。这也给予学界新的课题,让《山崎》一书成为“他山之石”。

  《山崎》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外国语言文学学术论丛”系列丛书之一,该社能不计成本,坚持推广理论书籍,让陌生成为熟悉,让熟悉更加深刻,学术理念值得称赞。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