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书香中国 >> 书香茶座 >> 正文
姜宏教授的人生是绚烂的。
他是一位名医,骨科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其专著《腰椎盘突出症——重吸收现象与诊疗研究》多次再版,是该医学领域的佳构。而在专业 之外,散文集《谈笑往来》《穿越记忆》《杂话生书》和摄影集《纵横光影》不停地问世,生命之树在他的身上萌发出多姿的倩影,显现着袅娜的风情。而新著《漫 步时空——一个医生笔下的人生》更是让人欣喜连连。
弃医从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直是不乏其例的。鲁迅的转行,几乎是家喻户晓,同时也让人备感敬佩。救国必先救人,而救人并不是疗其体魄,而是 要强其心智。这是一种无奈的选择。此种跳槽,在那时并非是鲁迅的特例。几乎同时,鲁迅文学上的“伯乐”恽铁樵先生也经历了同样的人生转折,不过,他不是弃 医,而是弃文。恽铁樵是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中难得的文学奇才和编辑大家,现在已湮没在浩繁的文学史料中,不大为人提及了。辛亥革命后,年轻的鲁迅深感这场换 汤不换药的革命的不彻底性,作文言小说《怀旧》投诸当时最有影响的杂志《小说月报》。这篇处女作,被主编恽铁樵发现,并公开发表出来,一时燃起鲁迅先生对 文学的自信与热情。也几乎是在同时,通俗文学大师张恨水先生,悄悄将《桃花劫》《伪新娘》两篇小说习作寄给了《小说月报》,不久即获恽铁樵的来信,对其大 加赞许,令文学少年张恨水感念终身。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作为有着难得的文学眼光的大编辑恽铁樵先生,在留下小说《工人小史》等少量文学佳作后,便弃文从 医了。
恽铁樵的弃文,同样也充满无奈。当时在“五四”前夕,国家贫弱,医学不振,他的几个小孩均因未得及时医治而夭折。这促使不屈于命运、聪明好学的 恽铁樵决定放弃似乎是空疏无为的文学,而转而自习医学,悬壶济世。其意义在今天看来,应该与鲁迅的转行同样崇高,同样重要。十余年前,我在梳理中国近现代 通俗文学史,撰写《恽铁樵评传》时,二十余册的《恽氏医学文丛》是我搜寻恽氏生平事迹难得的研究史料。恽氏后来在上海研习中医,倡导中西医结合,创办医学 函授学校,终成一代医学大师。而文学,则似乎只能永远留存心底,是一个无法实现的梦想。
世事沧桑,造化弄人,每个人的命运几乎都肯定与时代相关。姜宏无疑是幸运的。他接受过良好的现代医学教育,先后毕业于南京中医学院、上海中医学 院和上海中医药大学,从学士到硕士再到博士,乃至成为博士生导师、骨科权威,这首先应该归功于这个欣欣向荣的时代。由于家庭、教育等因素的影响,人的性 情、喜好,在安身立命的本职工作之外,也常常期盼拥有自得其乐的逸趣。这也应该是生命的别样花朵吧。
在这本散文集“父爱深深篇”中,他记载了作为一位水利工程管理者的父亲,对于古典诗词、书法的爱好。很显然,他父亲对中国传统文学的爱好,直接 影响到了姜宏。这几年,我在复旦大学主持召开了一系列当代著名作家的学术研讨会,诸如莫言、贾平凹、余华、苏童、阎连科、张炜、韩少功、范小青等等,只要 可能,他总是兴趣盎然地赶来参加。正如作家范小青在本书的“序言”中记述的那样:“我们经常会在某一位作家的研讨会上,看到姜宏的身影,而我知道,在这样 的场合,姜宏一定是惟一的一位业外人士,在作家、批评家、文学编辑组成的会场里,姜宏是一道独特的风景,也是最感人的一道风景。”在本书“名人风范篇” 中,他详细记载了自己参加研讨会的心情。这自然与他青少年时的家教有关,与他珍爱的“逸趣”有关。
正是由于他对文学的痴迷以及在研讨会上的结缘,姜宏与许多当代作家都成了朋友。在该书结集出版时,贾平凹特意题字:“医者仁心”。阎连科的题词 是“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既是对医学,也是对文学,任何事业的成功,都少不了这种精神。莫言有幅对联是:“虚心求智慧,洗耳听福音。”这本是数年前莫言 书赠给我的几副对联中的一副,我觉得很贴近姜宏的心性,特意转赠给他,倒也恰如其分。
这本散文集分“名校风光篇”、“随笔漫谈篇”、“音乐文体篇”、“诗情话意篇”、“追忆缅怀篇”等部分,随思随想,都成文章。也因天性使然,率真亲切,清新可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