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书香中国 >> 新书推介 >> 正文

■新书品荐(20160323)

//m.zimplifyit.com 2016年03月24日10:11 来源:特约撰稿:李林荣

  《科学精英:求解斯芬克斯之谜的人们》,《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编,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5 年10 月出版

  现代社会的成型,得力于科学和人文齐头并进的大发展。但在寻常的知识中,这一过程多被分割成互不相通的两部历史,一部是纯粹的科学知识史,一部 是只见政经巨变和战争风云的社会发展通史。之所以如此,一个直接的原因,是科学家这一极特殊而又极重要的人群,被很不应该地忽视了。事实上,杰出的科学家 里向来不乏文才和史识兼备的人,人文学者和作家当中,也出过为科学家树碑立传的有心人。远如胡适写丁文江,近如徐迟写陈景润,都影响甚广。当然,这些都还 远远不够。科学世界里的人物史,只有专门的科学史家才能写确切、写到位。《科学精英》这部厚重的文集,展示的就是新时期三十多年来中国的优秀科学史专家们 在中外科学家传记研究和创作方面累积的代表性成果。全书汇编了中国科学史和科学文化研究的权威杂志《自然辩证法通讯》自1979 年创刊至2014 年底,在人物评传栏目里刊载过的所有44 篇文章。

  在第一编“科学体制化的贡献者”6 篇中,洪堡、李比希、德拉贝齐、约瑟夫·亨利、密立根、万尼瓦尔·布什依次出场。第二编“丰富多彩的科学生活”和第三编“为理解自然和自我而奋斗”,分别 介绍了数学家哈代、地质学家魏格纳、天文学家沙普利、物理学家拉比、化学家鲍林、生物学家雅克·莫诺,以及数学家沙勒、科学哲学家恩斯特·马赫、物理学家 迪昂、数学家希尔伯特、物理学家薛定谔和狄拉克,共12 位科学家的生平和成就。第四编“艰难时世的跋涉”和第五编“浮士德式的科学家”,可能是全书中让人读来感触最沉重、也最复杂的部分。其中最值得细读的几 篇,已经把正文里的凝重纠结,提炼、概括到了标题上——《迈尔:能量守恒定律的发现者,一位天才业余科学家的悲惨生涯》《叶企孙:他的贡献与悲剧》《舒布 尼可夫:被“清洗”的苏联低温超导物理学家》《海森堡:他的学术和人品》《勒纳德:从科学大师到灵魂出卖者》《斯塔克:浮士德式的科学家》《李森科:“米 丘林遗传学派”代表人物、斯大林时代的伪科学家》。第六编“女性与科学世界”,特别聚焦4 位女科学家:核物理学家丽丝·迈特纳、遗传学家麦克林托克、物理学家吴健雄、数学家朱丽亚·罗宾逊。此外,对利玛窦、汤若望等中外科学交流使者进行评述的 第七编“东西方交汇的激荡”,第八编“中国科学家的家国情怀”中对王淦昌、郭永怀等当代科学家赤忱报国事迹的报告,也都颇可一览。全书679 页,内容丰富,编成不易,重印或再版时如能把极个别字眼的明显误排扫除干净,就更趋完美。

  《这不可能的艺术:瑞典现代作家群像》,王晔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年6 月出版

  诺贝尔文学奖让瑞典在世界文学的天地里带上了一层光环,但这光环多少也反过来遮蔽了瑞典文学本身的风采。瑞典华人翻译家王烨所写的这本《这不可 能的艺术》,以14 篇行文明快而意绪隽永的作家论,呈现了一幅很难从教科书或学术著作里看到的近距离视野内的瑞典现代文学史图景。抛开诺奖得主或瑞典学院院士等荣誉头衔,奥 古斯特·斯特林堡、塞尔玛·拉格洛夫、古斯塔夫·福楼丁、雅尔玛尔·瑟德尔贝里、帕尔·拉格维斯特、伊迪特·索德格朗、雅尔玛尔·古尔贝里、魏海姆·莫贝 里、埃德温·雍松、卡琳·博耶、哈瑞·马丁松、贡纳尔·埃凯洛夫、斯蒂格·达格曼、托马斯·特朗斯特洛莫,这14 位作家单是凭着他们呈现在书中的人生经历和时代遭逢,就已足够牵连出19 世纪中叶至今瑞典特色的文学时空和文学气质迁延流变的一条清晰脉络。更何况,各篇作家论中,还贯穿着有关各位作家关键作品问世前后的种种跌宕波折的生动描 述和针对这些作品内外各层面心理、文化因素的细致品析。于是,荒寒广漠的自然环境、敏感而又内敛的性格气质,以及将由此所致的精神冲突和悲剧意识升腾为文 学情调和意象的创作追求,合铸成的那种淡然定格并且诚心接受世间一切“不可能”的艺术风范,被凸显得愈加立体和感人。

  《乔忠延客体散文》,乔忠延著,山西人民出版社2015 年9 月出版

  这是作者散文作品的一本精选集。书中36 篇作品,虽未分门别类归辑,通读后却能觉出:从开卷的《童话岁月》到《姥姥的舞台》这十来篇,落笔的依托,大抵在客观的场景或物象;从《祖母》到《人间形 色》这六篇,忆述所及、倾谈所向,都是真实的人;而《天日》《闲情三题》等其余十多篇,尽管也有以物和人做文题的,笔致文思的走向,基本还是环绕着风土事 理。概观之下,这三类作品恰如样本和范例,支撑起的是题为《客体散文:探求散文新常态》的一篇书末跋语。依作者所述,“客体散文也可以说是得体散文”,而 所谓“得体”,“是指作家要拥抱生活,贴近、吃透描摹对象,并随着客体质地的不同,不停转换写作手法、写作风格,达到主客观的高度合一”,使作品符合不同 客体的“体貌特征和内在精髓”,如同穿衣合体。这种从作者鲜活的文学生活经验里总结出来的主张,一面回响着传统的神韵派诗论和画论中“随物赋形”之说的余 音,一面也关切着当前散文领域忙于机械复制而疏于深入省思的普遍症候,值得不甘于随大溜的散文作者和读者给予注意。

  《她从聊斋来》,蔡小容著,河南大学出版社2015 年11 月出版

  经典作品的生命力,总是通过别有会心的读者才能得到延续。是这样的读者,不断地把他们自己对于比经典作品的文本本身更广阔的文学和人生的体验, 带入理解和阐释,让经典增添了一次次重新融入新时代语境的活气和生机。这本由一组随笔合成的《她从聊斋来》,用轻灵的方式讲述三十多个古老的聊斋故事,灌 注的是从聊斋题材的连环画册和影视剧等海内外当代文艺作品里激发出来的一层新旨趣。而这层旨趣的新意,又全都萦绕、铺陈在作者抚今追昔的个人阅读史和观赏 史的小叙事之中。随文穿插的26 幅真切如初的黑白或彩色连环画幅的插图,更把画说聊斋和看图谈艺的闲情逸致,烘托得氛围十足。印装、用纸和编校的精心,也和作者属文运思的刻意求工,正好 匹配贴切、相得益彰。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