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书香中国 >> 书香茶座 >> 正文

隐秘玉世界 细观玉轩吟

//m.zimplifyit.com 2016年04月26日10:59 来源:孟繁华

  玉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发源于新石器时代早期而绵延至今不衰,悠长的历史证实了这一文化的生命力及其价值。在古代中国,玉不 仅是一种物质存在,同时具有鲜明东方色彩的文化和象征含义。在历史传统中,玉与国家政治、与身份等级也从来没有脱离过关系。即便在中国文学最具经典地位的 《红楼梦》中,也是从一块出土的“通灵宝玉”写起,更无须说汗牛充栋的“以玉入诗”的名篇佳作了。但是,世风代变。进入市场经济之后,一切都可以纳入以货 币为价值尺度的范畴之内来衡量或交易。“交易”是最后的价值表达形式,而幕后的各种令人震惊的“怪现状”我们几乎一无所知。

  报告文学作家白描的《秘境——中国当代玉市考录》在呈现玉文化历史的同时,也为我们讲述了这一文化在当下市场经济环境下的曲折发展和惊人畸变: 《秘境》让我们看到了玉文化另外一个隐秘的世界。这是我们不熟悉的一个世界:一方面,玉器和玉文化维持着它强大的生命力,迎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高峰; 另一方面,玉文化褪去了它的高贵、雅致以及蕴含的原有的文化和象征意义。在很多情况下,它的全部价值被明目张胆地改写、颠覆甚至本末倒置。在这部书中,作 者在表达他的价值立场的同时,也以诸多笔法,熔文学性、知识性、学术性、可读性为一炉,在场景、人物、事件等的生动描述中给读者以艺术的享受和知识的启 迪。

  作品的开篇《20颗籽玉》,写一对新疆贩玉夫妇的狡诈和高超的骗术:他们携带20颗籽玉报价60000元,最终以24000元成交。其中有三颗 带皮的籽料,经几位“眼睛”也未能识破。但天外有天,玉雕厂的兄弟两人慧眼识玉,断言这是假的,“是用山料锉出来的,滚籽,新疆人叫磨光籽”。而这买料人 不是别人,就是作者本人。后来这对夫妇的儿子得了急性阑尾炎,就医无门。作者得知后联系医院,使孩子得到了救治,这对夫妇要报答作者,前嫌尽弃成为朋友, 也真就应了“化为玉帛”的一段佳话。这样的故事让人喜忧参半,莫衷一是。如果没有后面的故事,作为买玉人的作者如何释然可真就难以想象了。

  白描的这个开篇,很容易将读者引到另一条阅读想象中:这仅仅是一部披露中国玉器市场“秘闻”故事的作品,就像清末明初的“黑幕小说”或“谴责小 说”那样,将另一个领域的秘密揭示出来,以满足“窥视者”的“快意恩仇”。但事情远不是这样。《8000年长河》是一篇足以显示白描对玉文化历史研究功力 和报告文学作家文学功力的作品。他从8000年前的一个剥野猪皮的场景进入叙事,这是一个男人和一个女儿般的女孩如诗亲情的故事,那个得到了美丽项链的女 孩该是多么幸福。但这个故事却并非闲笔。8000年后,还是在那个男人把项链挂在小女孩脖颈的台地上,一场规模巨大的发掘正在进行。这里就是“兴隆洼文 化”遗址所在。作者通过这一切入方式,讲述了玉文化的历史及其与帝王将相平民百姓日常生活的关系,着重介绍了孔子和秦昭王如何在不同玉文化领域开了先河。 孔子的贡献在于赋予了玉以新文化属性,即赋予了玉的人格化、道德化的含义;而秦昭王则开创了玉的交易史和诈骗史。孔子将玉赋予人格化和道德化的含义,并不 难理解,玉的11种德,只要读诗书便可了解。但通过“完璧归赵”的故事,白描解读出其中的交易和诈骗,确实别有新意。如此说来,当下玉器市场的诸多不轨行 为,也是冤有头债有主了。

  “收藏热”从一个侧面折射出改革开放后人民的殷实生活,以及收藏市场对民间各种趣味和爱好满足的可能。玉是收藏热的重头戏之一。在《收藏热》 中,作家说:“藏玉佩玉,历来被视为具有德行操守的表现,而不都是身份地位以及财富的象征。另一方面,一件玉器,往往集中体现了某段特定历史时期丰富蕴含 和一个民族的智慧才华,小小物件,有着探究不尽,玩味无穷的文化意蕴,使人真切感受到中华历史文化的悠久、博大和深邃,激励人们倍加呵护与珍惜。”这是从 正面理解当下的收藏热。另一方面,“收藏一旦走向纯功利目的,驱动力仅仅是价值的提升和利润的谋取,它的人文精神内涵势必遭到贬损,导致收藏市场浑浊不清 甚至是畸形发展,甚至导致玉器知识的普及和玉文化的传导扭曲变形。”对后一方面的警觉、抵制和批判,应该是《秘境》的基本主旨。在这个领域,白描可以说是 见多识广。他不仅是玉文化的普及者传播者、黑幕市场的揭露者和见证人,也是一位深具功力的玉石玉器鉴定专家。随意一例,就足见他对玉器鉴定的功力及玉器行 当水之深。

  因此,对中国当下玉器市场的“秘境、谜境”的忧虑,就是白描挥之难去的在喉之鲠。他认为玉材玉质的国家检测标准,“已很难适应发展变化了的现 实”,销售者为了产品销路要求质检单位出具“羊脂玉”证书,质检单位为了利益对这种要求也给予满足,但“羊脂玉”连标准都没有,这种检测不啻为瞒天过海。 而翡翠检测的情况也大体如出一辙。于是,混乱的玉器市场与没有权威的检测标准就构成了未做宣告的“合谋”关系。《秘境》在披露玉器市场失序的同时,有更深 刻的思考和洞见。这更表现在作者对当下中国社会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传统价值理念日渐沦丧所表达的深深忧虑,对重建社会价值支撑和道德秩序的一种深切呼唤。

  如果是这样的话,《秘境》就不能简单地看做仅仅是一部“暴露”玉器市场黑幕、“谴责”不良商人道德的作品。它更是一部在忧患中有批判,在无序中 发现本质的作品。这也正是一个有良知、有责任感的作家与业内专家专业著述不同的地方。因此,读《秘境》不仅让我们有机会看到了一个表面光鲜无比、内里鱼龙 混杂的玉器交易世界,更重要的是,也让我们看到了它背后的全部复杂性以及一个报告文学作家的胸怀和远见卓识。

  (《秘境——中国玉器市场见闻录》,白描著,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6年1月出版)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