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书香中国 >> 第一阅读 >> 正文
本书由作家出版社和青岛出版社联合出版,为中国作协重点作品扶持项目、中央企业文学专委会重点作品。作者许晨是中国作协会员,山东省作协副主席、青岛市文联一级作家。2014年,他随同深海潜水器“蛟龙”号前往太平洋科学考察,走进一线,深入生活,以生动的文笔,传奇的故事,再现了我国研制 “蛟龙”号的风雨历程,讴歌了华夏儿女建设海洋强国的奋斗精神。同时,昭示了人类只有不屈不挠探索未知世界,征服一个个极点,才能不断发展。这是一部海洋文学的厚重之作,全书38万字,本报节选部分精彩章节,以飨读者。
人类的极地探索
茫茫地球上的最南极、最北极,还有最高极,这三个极限地区都留下了人类探索的足迹,虽说付出了许多沉重的代价,但一代代探险者和科学家不屈不挠的精神斗志,为寻求与解开地球之谜,拓展人类生存空间建立了卓越功勋。然而,还有一个极点未曾真正涉足探究,那就是数千米乃至上万米以下的海底深处,即世界上的最深极——第四极!
海洋,人类的摇篮和故乡。
古往今来,五大洲各种肤色的人向往海洋、憧憬海洋,创造了多少神奇而美丽的神话传说啊!从华夏大地的哪吒闹海、龙宫探宝,到古希腊的海神波塞冬、丹麦童话《海的女儿》,以及近代科幻小说《海底两万里》和电视连续剧《大西洋底来的人》,无不绘声绘色地展现了一个充满无穷奥秘的未知世界,将人类对于深邃海底的兴趣和探求欲发挥得淋漓尽致。
于是,当历史老人的脚步蹒跚着走到了20世纪之后,深达1000米、3000米、6000米的大洋深海中,相继出现了美国人、俄罗斯人、法国人、日本人的身影。那么,作为拥有18000公里海岸线、300多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居世界前列海洋大国的华夏子孙,又在哪里呢?
地球仪在缓缓旋转着。蓦然,定格在北纬11度20分、东经142度11.5分的坐标点。这里是亚洲大陆和大洋洲澳大利亚之间,北起硫黄列岛、西南至雅浦岛,菲律宾东北、马里亚纳群岛附近,一片浩瀚无际、波澜起伏的西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所在的海域。
公元2012年6月24日清晨,没有晴朗的海天、没有壮观的日出。大海如同一个情绪善变的孩子,时而风雨交加,时而电闪雷鸣。一艘标记着“向阳红09”号的中国科学考察船迎风破浪,如定海神针般地停在预定海域,她那宽阔而坚实的甲板上,高高矗立着一台类似龙门吊的设备,伸出两只长长的手臂,怀抱着红白相间的小鲸鱼一样的机器。机身上漆着一面鲜红的五星红旗和两个醒目的蓝色大字——“蛟龙”!
这就是举国关注、世界瞩目的中国载人潜水器“蛟龙”号,正在进行深潜7000米的海试。自从2009年开始的1000米、2010年的3000米、2011年的5000米深潜海试一步步成功之后,我国自主研发、集成创新的7000米载人潜水器工程项目,迎来了冲击设计极限的海底试验。万无一失,科技部、国家海洋局等部门选择了海洋最深点:著名的马里亚纳海沟。它全长2550千米,呈弧形,平均宽70千米,大部分水深在8000米以上,最深处位于斐查兹海渊,达11034米。
这条海沟的形成已有6000万年,是太平洋西部洋底一系列海沟的一部分,也是世界上最深的海沟。如果把地球第三极珠穆朗玛峰填到里边,还不能完全填满。征服这条海沟,下潜至7000米,将标志着我国具备了到达全球99%以上海洋深处进行作业的能力,标志着“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集成技术的成熟、成为海洋科学考察的前沿与制高点之一。无疑:对于中国乃至世界的载人深潜工程和深海科学事业来说,7000米是一道至关重要的门槛,也是一个攀登高峰的标杆。
半个多月前,随着试验母船“向阳红09”号的一声汽笛长鸣,“蛟龙”号海试团队在总指挥刘峰、临时党委书记刘心成率领下,于2012年6月3日由江阴苏南国际码头启航,穿过长江吴淞口,踌躇满志地奔赴西太平洋,奔向那片遥远而亲近的海域。
临行时,国家海洋局局长刘赐贵、副局长王飞,科技部副部长王伟中专程从北京赶来授旗、送行。启航仪式上,年富力强的总指挥刘峰和沉稳持重的党委书记刘心成,在代表全体参试队员表达了敢打必胜的决心后,又风趣而庄重地说:“我们二刘,一定带领全队团结拼搏、交上一份一流的海试成绩单!”
“好!”生在福建海滨、爱海懂海的刘赐贵局长朗声应道:“还要加上我这一刘,咱们三刘与大家一起,争创一流。”
哈!人们会心地笑了……
马里亚纳海沟,中国“蛟龙”来了!
凭着这种志向与精神,我们英雄的海试团队劈波斩浪,按计划在这片海域开始了一次又一次地深潜试验。
这一天——6月24日,星期天,是我国航天工程——神九飞船与天宫一号手控对接的日子。此前,国家海试领导小组批准“蛟龙”号同日冲击深潜7000米,争取创造上天入海的奇迹。
“太好了!这太有意义了!我们已经做好了充分准备,保证完成任务。”
尽管天一放亮,就遇到了风雨突袭,海况不佳,但经过周密严格的探测,天气条件会逐渐好转,且海面以下完全具备试验条件。海试指挥部下定决心:按时下潜!北京时间4时20分,海试团队举行了简短的出征仪式,三名试航员叶聪、刘开周、杨波身着蓝色的潜航工作服,与大家相互击掌,微笑着进入潜水器。
“现在我宣布,人员各就各位!”海试现场总指挥刘峰坚毅的声音,通过扬声器响彻全船,试验正式开始。潜水器移出、挂缆、起吊、入水……在海试团队轻车熟路的操作下,所有动作一气呵成。12分钟后,“蛟龙”号欣然投入大海的怀抱。
3个多小时的下潜,“向阳红09”试验母船上的现场指挥部紧张有序,监控屏幕上不断显示着各种数据,扬声器中不时响起“蛟龙”号潜航员和水面控制人员之间沉着冷静的通话声。
北京时间9时7分,话筒里传来了试航员、主驾驶叶聪的声音:“这里是‘蛟龙’,这里是‘蛟龙’。我们已经坐底7020米!”指挥部里一阵沸腾。这是创造了中国载人深潜最新纪录,也是世界同类型载人潜水器的最大下潜深度。
而这时候,正在太空飞翔的神舟九号航天员景海鹏等3人,按计划操纵着飞船逐步接近“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实施手控交会对接。西太平洋7000米海底,叶聪代表此次下潜的潜航员,庄严地向神舟九号送上热烈而亲切的祝福:“祝愿景海鹏、刘旺、刘洋三位航天员与天宫一号对接顺利!祝愿我国载人航天、载人深潜事业取得辉煌成就!”
由于技术上的原因,如今还未能实现海底与太空的直接通话,潜航员的祝福通过电波穿透深海,传到陆地基站,再由陆地转发到茫茫太空上的神九舱内。显然,航天员们听到并且受到了极大鼓舞。中午12时55分,他们成功驾驶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实现了刚性连接。
在向祖国报喜的同时,景海鹏代表神舟九号飞行乘组也向“蛟龙”号致辞:“今天,在我们顺利完成手控交会对接任务的时候,喜闻‘蛟龙’号创造了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向叶聪、刘开周、杨波3位潜航员致以崇高的敬意,祝愿中国载人深潜事业取得新的更大成就!祝愿我们的祖国繁荣昌盛!”
“神舟”上天,“蛟龙”入海。海空连心,互致祝福。一天之内诞生两项奇迹,整个世界都在看着中国。是梦想、是宏图、是雄心壮志引领着中华民族永不停歇的探索步伐。身为华夏儿女、炎黄子孙无不为这伟大的壮举感到骄傲和自豪!
如此,中国人在征服了南极、北极和珠峰高极之后,又成功地进入到地球最深极。可喜可贺!然而你可知道,中国载人潜水器“蛟龙”号从2002年立项、起步,到2012年胜利完成下潜7000米深海目标,仅仅走过了10个春秋,远远少于外国长达几十年的历程。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伟大的人间奇迹。
深海警报
虽然下潜深度突破了3000米,但是试验项目还远没有做完。
2010年7月8日,“向阳红09”号科考船从三亚向3000米试验海区航渡,准备冲击新的深度和解决海试中出现的问题。因为世界海洋平均深度为3682米,科技部社发司领导要求载人潜水器本年度试验应超过这个深度。而原先确定的下潜点只有3500米,指挥部决定向东南方向移动4海里,坐标点为北纬18度35分,东经116度28分。
今天计划进行第33次下潜,试验内容:无动力下潜上浮;接地检测性能复核;液压系统和航行功能复核。由唐嘉陵、叶聪、崔维成执潜。上午10时,指挥部发出“各就各位”号令,10分钟后“蛟龙”号入水。而后,一路顺利下潜。10时56分,潜水深度达到了1100米。11时06分,潜水器到达1700米左右。这时,一直紧盯着电力“接地检测仪”的崔维成忽然说:“不好!接地值又开始升高了!”
“是吗?”叶聪和唐嘉陵也赶紧看了看仪表,果然指针在向上移动,心里不免有些紧张。
接地检测值是报告水密电缆和水密插件的漏水警报。要知道,载人潜水器身上布满了大量防水密封的电缆和插头,供给潜水器的控制系统、水声通信、生命支持系统和舱外机械手、摄录设备,以及照明灯光的动力。简言之,这些电流通道就是潜水器的血管和神经,必须经受得住海底几百个大气压的压力,不漏水不短路,才能保证潜水器正常工作。万一穿舱泄露,海水在几百个压力的作用下射进载人舱,其威力如同子弹一样,潜水器和舱内人员的后果可想而知……
为了及时监测了解水密电缆和插件情况,本体设计者702所的专家们特意安装了一台“接地检测仪”,检测值必须保持在一定的数值以下,才能保证安全,最大值不得超过1.2。如果超过了最大限定值,说明电缆有可能进水,必须立即停止试验,抛载上浮。去年,在1000米以下海试时,这个问题不太明显,基本上保持在正常数值内。今年陆续超过2000米,进入3000米海深时,接地检测值不断偏高,甚至超过了1.2,以至于不得不无功而返。
可是,试航员们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当潜水器上浮到1000多米时,接地检测仪指针又恢复到0.07以下。特别是回收到甲板上,潜器维护部门抓紧检查时,却什么故障也没有,所有电缆和插件都是正常的。几次三番,弄得大家十分头疼。如果这个问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就像一颗定时炸弹,是一个严重隐患,海试将无法进行下去。
经过再一次全面细致的检修,更换了所有可能漏水的零配件,海试队满怀期冀地实施第33潜次试验了。702所副所长、潜水器本体副总设计师崔维成亲自下潜,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前边一直正常,到达2000米左右时,那个故障又一次出现了。0.09、1.0、1.05……三位试航员采取了相关措施,暂停通信联络,关闭舱内电源,都无济于事。
“向九”母船指挥部大屏幕上,同样适时反映出潜水器水下情况。本来,大家都在期待奇迹出现,看到下潜接近2000米了,还在正常值内,以为已经攻克这个难关了。不料,就在超过2000米时,“潜水器接地检测报警”显示变成了红色字体,指挥部的气氛顿时凝重起来,一下子变得鸦雀无声,进出的人们都小心翼翼地走路、开门。大家捏了一把冷汗。
海水下面的“蛟龙”号舱内,更是一片紧张,接地检测指针一路上扬,从1.05到1.16,即将达到最高限额1.2了。当潜水器下潜到2050米时,指针升高到1.338,这预示着随时可能发生不测事件。母船上的现场指挥部不得不下了死命令:“立即上浮!”最后,潜水器终止在2088米深度上,叶聪操作抛载了压载铁,上浮返航了。没有冲破曾经到达的3000米,也没有做任何试验科目,徒劳无功,这是一个失败的潜次。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就像前几次一样,当上浮到1000米左右深度时,报警自动消失,接地检测指针又回到了0.07以下。潜水器返回母船后,深潜部门长胡震立即组织电力与配电小组的工程师程斐、杨申申、王磊等人全面进行检查。拆开潜水器、一点一点搜索故障点,并且邀请了专家咨询组一起深入分析,把可能想到的地方全部检查了一遍,还是没有找到真正原因。万般无奈之下,只能采取缩小故障范围的措施,把最受怀疑的电源至应急液压源一路直接接入舱内,若再出现异常,就依次断掉相应的线路。
这个办法行不行呢?只有到深海里去检验才能确认。可是,隐患未除,万一在水下电路失效,那将带来灭顶之灾。
当天晚上,潜水器总师组召开扩大会议,分析问题,商议解决措施。现实就这样严峻地摆在面前:要解决接地报警问题,也就是电路绝缘问题,在母船甲板上的检修手段非常有限,必须下潜!经过充分讨论,各系统的主任设计师们纷纷表态:“我们的设备不怕压!下吧!”
“对,传感器就是坏了,也不会造成大事故,我们有备件,上来就换。”
最后,总师组形成了统一意见: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也就是说只要接地数值不超过1.2毫安,就大胆下潜,让深度把问题彻底压出来。现场指挥部与专家组认真研究后,认为可行,决定第二天进行第34潜次试验。具体任务是:接地检测状况复核、海底航行机动、操作机械手、利用热液取样器取3000米深海水样、坐底试验以及其他功能验证。
……那个隐藏的“敌人”又出现了,潜水器下到了40多米后,接地值就开始升高,一路下潜一路报警,300米,竟高达1.5毫安。再往下潜到了800多米,指针又回落到了0.9。看来故障点极不稳定。为了安全起见,指挥部要求他们立即上浮返航。
执行此次海试的于杭教授,与主驾驶叶聪、试航员杨波商量:这样上去,还是找不到具体原因,我们只有再深入一步,在水下采取检测措施,才能把这一顽固的故障“逼出水面”。再说,通过这么多次的深潜,已经深刻感觉到潜水器性能安全可靠。只要密切观察,做好各种准备,安全是有保障的。是啊,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同意,继续下潜!三人把手紧紧握在了一起。
这是需要冒着极大风险的,万一不明故障造成了短路断电、甚至是爆炸进水,后果相当严重。这一大无畏壮举犹如董存瑞手举炸药包,黄继光挺身堵枪眼,我们的科学家、试航员在不断报警的情况下,脸不变色心不跳,勇敢下潜、下潜……
写到这里,笔者的手在颤抖、心在激荡,仿佛看到数千米的深海里,试航员们驾驶“蛟龙”号一步步向海底逼近、向阻挡中国人实现“海洋强国梦”的难关冲击。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他们是真正的勇士,是可歌可泣的英雄。
诚然,他们不是蛮干,不是硬拼,而是建立在科学保障的基础上,凭着对祖国载人深潜事业的挚爱和对蛟龙号安全性能的自信,将生死置之度外,沉着镇定果敢地处理面前的问题。当下潜至1800多米深度时,报警数值再次升高,他们冷静观察,对用电设备逐个采取隔离措施,同时继续加大下潜深度,延长报警出现的时间,以求固化故障点……
苍天不负有心人。
他们终于揪住了这只时隐时现的 “幽灵”尾巴。“蛟龙”号顺利返回母船后,于教授、叶聪向维护人员反映了水下观察到的问题。电力与配电小组连夜检查,发现在一根32芯线电缆的插头根部有电火花烧蚀的微弱痕迹,进一步检查,锁定了多次出现的副蓄电池泄露报警原因是水密插头进水。两根导线在平时相隔绝缘胶皮,相安无事,可当进入深海1500米以下,压力增大,紧紧将导线压在一起,细微毛刺造成短路报警。而当上浮到水面时,压力减小,两根导线分开,则一切又正常了。
找到原因,对症下药,彻底解决。指挥部决定,各有关部门连夜排除故障、检查系统软件、修改作业流程。当晚,现场指挥部、潜水器准备室、声学控制室、后甲板、灯光下,到处都是忙碌的人影,直到天边亮出了鱼肚白……
(摘自《第四极——中国“蛟龙”号挑战深海》,作家出版社2016年4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