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理论 >> 理论热点 >> 正文
如今,城市化已经成为百年中国社会历史变迁的最新潮流,城市正取代乡村成为国人生活的主流,城市文化正取代乡村文化成为中国社会文化的主导。但是,一个令人尴尬的现实是,本应与城市崛起同步的城市文学却没有获得与之相应的地位,城市化时代如何书写城市文学成为当下学者关注的热点。
城市文学与都市文学不同
涉及文学与城市的关系,许多作家和批评家惯常使用的两个术语是“都市文学”与“城市文学”。什么是都市文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白烨提出,“都市文学是以当下时代为背景、以现代都市为场景,书写都市生活,塑造都市新人,并揭示一定的现代都市的内在情绪和独有的精神风韵的文学写作。”
长期以来,在学术界,“城市文学”这一概念一般都与“都市文学”通用,两个概念基本上可以随时互换。不过,在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张光芒看来,都市文学与城市文学二者在概念内涵上还是有差异的。“‘都市’特指大城市或者都会,而‘城市’的范围就大得多,不仅包括大城市,也包括新兴的中型城市和小城市。”这样一来,“都市文学”这一概念的涵盖性就不如“城市文学”大。
持相似意见的还有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赵炎秋,他认为描写都市生活特别是区别于中小城市和乡村的生活方式,即都市特有的物质生产方式和生活条件下的都市生活才是都市文学。那么,以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所谓“都市”应该是仅限于北京、上海、广州等这些大城市。
张光芒认为,“都市文学”的说法更加强调都市味道、都市感觉、都市心态和都市神韵,也就是说更加侧重于都市文化传统与现状的描摹,而“城市文学”的说法更加强调城市之政治、经济、文化的整体性,更加侧重于对城与人的关系、城市化进程与人性嬗变的关系的挖掘。
城市文学远落后于乡土文学
现代城市在带给人们新的生存体验的同时,也改变着大众的伦理意识,重构着民族的文化构成。在这个意义上,不断推进的城市化和渐成主角的城市生活是中国社会正在进行和经历着的对民族历史构成久远影响的重要事件。
“任何一个伟大民族的文学都应该有对民族历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事件的深切观照与富有成就的艺术表现,这是一个民族文学所拥有的气魄与所能达到的深度的标志,也是一个民族文学艺术活力与生命力的体现。”吉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副主任张丛皞表示,今天的中国文学能否切入和融入城市与城市文化崛起的历史进程,能否表现它所有的复杂与深刻,也是考验其艺术发展力与艺术创造力的主要参照。
有学者直言,从整体上来看,城市文学已经陷入了一个发展的瓶颈之中。当下城市文学数量上的众多乃至某些城市文学在市场上的繁荣,绝不意味着它在创作质量、审美品格和思想成就上也成为最令人瞩目的一个文学种类,甚至相反,它们之中较少有作品能够跻身于一流文学之列。
张丛皞认为,虽然中国作家很早就把城市与城市化纳入到艺术视野之中来,但时至今日,在城与乡两极文学格局中,城市文学无论在创作规模,还是写作水准上,都逊于乡村文学,这从各类权威文学奖项获奖作品和当代著名作家深耕的题材上可以明显识别出来。
“当下的城市书写最大的弊端就是人物的雷同化和类型化。”深圳大学文学院副教授谢晓霞表示,城市文学创作自身也存在着很多局限和问题。“成功人士、中产阶级和都市男女们挣扎在欲望的泥潭,但他们并不能代表或者呈现城市个体的真实生存状态和精神风貌。”
书写城市个体的灵魂
“城市文学能够进一步拓展中国文学的表现空间与审美格局,为中国文学的现代性提供深广的展示空间,使市民多样性的审美追求得到充分的体现,并为新型的阅读审美感受形成提供基础。”广东省作协主席、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蒋述卓对城市文学寄以厚望,这也是他心目中理想的城市文学范式。
然而,当下的城市文学,或因沉浸于小资的生活与趣味而缺少宏观视野与宏大格局;或因囿于对苦难底层世界的想象而导致作品观念大于实际;或因把媒介信息作为理解现实的主要渠道而造成主题模式的雷同与重复……在受访学者看来,这些问题都是城市文学发展亟须解决的问题。
张丛皞认为,中国文学要在当下快速城市化的时代有所作为,不仅要勇于直面快速扩张的城市和不断建构的城市文化,善于发现和书写城市文化崛起过程中的人的各种精神征候与心理动向,还要乐于表现城市给社会历史带来的进步与给人民生活带来的福利。只有这样,城市文学才能真正树立起自己的文学史界碑,才能成为当下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主流。
“繁荣中国的城市文学,作家不仅需要深入对城市生活的研究,还需要扩展他们的文学视野,并表现出一些勇气。他们应当写出城市独特的生活与情感状态,尤其是灵魂的追求与挣扎。”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教授谈峥对城市文学创作者提出了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