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理论 >> 理论热点 >> 正文

儿童文学:请为孩子留下童真

//m.zimplifyit.com 2016年06月01日08:54 来源:光明日报 陈晖

  前不久,曹文轩荣获2016年度国际安徒生奖的消息,再次引发人们对儿童文学的关注。近年来,中国儿童文学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诞生了孙幼军、金波、秦文君、张之路、沈石溪、曹文轩等多位优秀儿童文学作家。从2005年开始,少儿图书连续10年以两位数增长,2015年少儿图书达到4万种。

  儿童文学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也伴随着一系列问题和挑战,比如在儿童图书出版市场不断做大的同时,创作中弥漫着一些浮躁的气息;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数量偏少、年龄偏大;一些儿童文学作品在游戏精神的影响下渐趋娱乐化等。

  面对飞速发展的当下生活和孩子们日益多样化的阅读需求,中国儿童文学如何紧跟时代潮流,回应时代变化,讲好中国故事,写好中国式童年,是一个新的课题。

正迎来“黄金十年”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儿童文学创作成绩斐然,产生了许多受到少儿欢迎的优秀作品,像曹文轩的《草房子》《青铜葵花》、孙幼军的《小贝流浪记》、金波的《乌丢丢的奇遇》、秦文君的《男生贾里》、张之路的《第三军团》、沈石溪的《狼王梦》,都已成为几代儿童读者耳熟能详的经典名作。这些作品共同形成了中国儿童文学优秀的创作传统、独立的美学原则与较高的艺术标准。

  近年来,很多在成人文学领域颇有建树的作家,如张炜、马原、赵丽宏、阿来等,也纷纷加入到儿童文学创作者队伍中来,创作出了《少年与海》《寻找鱼王》《湾格花原》《童年河》等一批文质兼美的精品佳作,极大地丰富了儿童文学的领地。目前,本土作家带有“泥土味儿”的原创作品,占据了中国儿童读物的大部分,这跟成人文学领域,外国文学译作占据着半壁江山的情况十分不同。

  未来一个时期,中国儿童文学更将迎来崭新的发展机遇。“一带一路”战略将使得少儿图书的版权输出规模进一步扩大。“书香社会”的建设,将会营造出“全民阅读”的良好氛围,为儿童文学创作提供更好的社会环境。而基础教育的改革、素质教育的推进以及“二孩政策”的落地,也将释放出更多的儿童阅读需求。有专家预测,中国儿童文学将迎来“黄金十年”。

人才“断层” 创作“偏科”

  不过,在巨大的成绩和光明的前景背后,中国儿童文学也存在着现实的隐忧,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譬如,巨大的出版总量,难以掩盖作品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曹文轩获得了国际安徒生奖,但这一梯队的中国儿童文学作家数量却并没有达到想象中那样充足。

  人才“断层”是中国儿童文学面临的突出问题。像曹文轩一样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家不仅数量少,而且年龄偏大,很多都已是中老年。现实中的突出问题是,优秀儿童文学作家资源一直处在多家出版机构竞相争抢的状态,一些受欢迎的作家长期处在应接不暇的稿约围困中,作品的创作时间不得不缩短,或者更偏重于进行有规模的套系创作。

  不仅人才“断层”,创作中也存在着“偏科”的问题。儿童阅读应该多元化,也就是说,孩子不但需要读童话、小说、生活故事,也需要读读散文、诗歌、寓言和科幻文学。但现在小学生生活故事成了儿童文学写作的主要内容,儿童科幻作品、儿童报告文学、儿童传记文学作品、儿童戏剧等数量偏少;书店里幽默、搞笑和关于网络游戏故事的作品成堆,却很难见到儿童诗、儿童散文等种类的作品;适合小学生阅读的作品多,适合亲子阅读的幼儿文学和适合初中和高中生阅读的作品少。

  儿童文学理论尤其是儿童文学批评的滞后,制约了儿童文学的创作实践。目前,全国专门从事儿童文学理论研究的学者少之又少,而且大部分是老人。中青年学者和评论家中,真正愿意做儿童文学理论批评的人很少,有的虽然在写书评,但一定程度的利益牵扯,也让童书的评价体系变得不那么纯粹。

  儿童文学的这些问题,与当下社会所面临的时代转型是分不开的。互联网带来的创作浮躁,图书行业制作、物流、仓储成本的增加以及电商对传统出版企业利润空间的挤占——这些压力都或直接或间接传导给了作家和研究者,影响了他们的创作心态和研究心态。

应充满敬畏与呵护

  书写童真,记录美好,是儿童文学的宗旨和目的。但儿童文学创作与出版的过程,远远没有作品本身那样单纯、简单,而是充满了各种现实的纠结。在社会效益与经济利益之间,在教育功能与娱乐消遣之间,在成人标准与儿童选择之间,在引进与原创之间,创作者和出版者面临着各种权衡取舍,这让儿童文学充满了不确定性,也让我们反思:在儿童文学这块纯洁美好的净土上,如何耕耘才能开出绚烂的真善之花?

  儿童文学是为儿童而存在的,因此首先要有儿童立场。简而言之,就是要用孩子的眼光来观察社会、打量人群,用孩子的思维来思考世界、理解生活。真正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一定是从骨子里理解童心、敬畏童心的,它不但要关注儿童成长,还要表现儿童成长,更要有助于儿童成长。安徒生之所以成为世界最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家之一,就是因为他的作品里对童心世界有着敬畏和呵护。

  儿童文学要引人入胜,就要真切全面地反映儿童的现实生活与内心渴望,包括城乡差别、留守儿童、家庭及校园暴力等实际问题带给他们的困扰与困惑。当然,在表现形式上要鲜活灵动,在现实中融入理想,在情感中厚植文化,将儿童的天真梦幻与自由想象,同道德与哲学相结合,由此便可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在儿童文学界,“中国特色”依然是一张极具潜力的金字招牌。从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以“我”为主,面向异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彰显中国少年儿童的精神气质,一直是儿童文学创作的“金光大道”。以中国原创儿童图画书为例,经过二十余年的厚积薄发,《桃花源的故事》《团圆》《辫子》《老糖夫妇去旅行》等作品已经走出国门,蜚声世界,这说明民族化的儿童文学才具有穿透力。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面对中外儿童文学的差距,我们既要翻译引进外国的经典儿童文学作品,也要在创作中兼收并蓄,博采众长,潜心揣摩外国优秀儿童文学作品在艺术个性、表现手法、新鲜创意等方面的优长,吸取其在儿童立场、儿童视角、儿童趣味方面的经验,从而让我国的儿童文学创作,在思想和艺术上更具当代性、先进性,更贴合当下孩子的审美需求和阅读兴趣。

  如今,中国儿童文学的“新生代”力量正在崛起,出现了一批中年作家,像汤素兰、彭学军、殷健灵、薛涛、黑鹤等,已经创作出《笨狼的故事》《腰门》《纸人》《九月的冰河》《狼獾河》等脍炙人口的佳作,个人风格臻于成熟。这批“新生代”儿童文学作家,如果将更多时间精力集中投入到一部或几部作品的创作,超越过往的文本,相信在中国儿童文学的“高原”上,将会出现几座让世界瞩目的“高峰”。

  在此,我们也呼吁研究界和出版界鼎力相助,革除弊病,以最认真、最无邪的态度来检视自身,共同还儿童文学以应有的柔软与洁净。

  (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