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理论 >> 学术经典 >> 正文

区域文学史研究的又一部力作

//m.zimplifyit.com 2016年06月20日10:12 来源:文艺报 江 河

  《湖北文学通史》是由湖北省作家协会牵头组织,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湖北大学、中南民族大学等高校的20余位教师,历时三年完成的。140余万字的篇幅,呈现出湖北文学3000多年的历史,是目前国内篇幅浩繁、体例完备的地方文学通史。该书2014年10月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共四卷,第一卷“先秦至五代卷”、第二卷“宋元明清卷”均由华中师范大学王齐洲教授主编,第三卷“近现代卷”由华中科技大学何锡章教授主编,第四卷“当代卷”由湖北大学刘川鄂教授主编。近日,由湖北大学文学院举办的《湖北文学通史》研讨会在武汉召开,来自湖北省内外的4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区域文学研究的价值与该书的意义、湖北文化与文学的特点以及该书的特点与不足等展开了研讨。

  区域文学史研究的价值与该书的意义

  湖北大学校长熊健民说,该著理清了湖北文学3000多年的发展轨迹,整理、挖掘与分析了湖北地域古往今来的众多名家名作甚至普通作者的作品。既是一部地方文学发展的文献史,又是一部区域文学研究的学术史。它产生的学术价值与贡献值得珍视。湖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党组成员、副主席刘宏兰说,这套书的出版对湖北荆楚文化的研究是一个契机,对湖北文化的发掘与认知也有很大作用。文学是载体,该研究为荆楚文化的研究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湖北省作家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梁必文是该书的编委之一,他说《湖北文学通史》严谨地尊重史料,重视史实。湖北省作家协会主席、该书总策划方方说,编辑这套书的初衷本是准备以此为基本框架,作为建立湖北文学馆的前期工作。作家协会除却参与组织文学活动,还应该做一些史料研究与留存工作,为文学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随着全球化、信息化、城市化在中国的推进,区域文学研究是否有意义,“湖北文学”能否存在,在何种程度上存在,是专家学者普遍关注的话题。虽然有学者表达了上述怀疑,但同时也肯定了该书的研究价值。华中师范大学王先霈教授尽管也表示怀疑:究竟存不存在所谓区域/湖北文学史?区域文学史在什么程度上有价值?但同时他也以当代陕西作家的良性竞争说明当代文学创作与地方文化环境的密切关系,以及区域文学生态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性。华中师范大学王又平教授则从“史的功能就是合法性论证”观念,充分肯定了区域文学史的研究价值。他认为:在价值混淆、变动不居、常规打破、新现象层出不穷的时期,就有写史的冲动。因为无定论就不敢说,是对历史的懈怠。从这个意义上说,《湖北文学通史》不管从空间上地域界定的难度,还是时间上这么长、这么切近,都是很不容易的。中国地理学会会长、广州大学人文学院曾大兴教授则从文学地理学的角度对“区域/湖北文学”做了学理化的界定,他从三个方面区分区域与地域:区域是人为划分的、边界清晰的、内部自然人文特点不尽统一,而地域是自然形成的、边界模糊的、内部自然和人文特色大体统一,所以“湖北文学”是区域文学,“荆楚文学”是地域文学。他充分肯定了区域文学研究的意义:可以总结区域的文学传统,培养地方文化的认同感,意义不仅是文学的,更多的是文化的,是个很大的文化工程。武汉大学文学院於可训教授认为该书广泛地收集第一手资料的工作确实相当困难和复杂,表明编写者的耐心。经典化过程中如何阐释确实有很大困难,各卷之前的概说写得尤其精彩,对于研究湖北文学有很大的启发。

  文学史观、体例、史料搜集等方面的特点

  文学史编写应秉承怎样的文学史观?地方文学通史应选取怎样适合的体例?史料的收集和历史书写该以什么态度进行?与会者还就该书在史观、体例、史料搜集方面的特点展开了讨论。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贺绍俊教授认为,该书的体例“大胆”,表现在两三千年的古代文学史占了两卷,而只有60年左右的近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各占一卷,这种“厚今薄古”的文学史写作,提供了一种新的文学史方法,即以当代文学史为立场、视角的写史方式。他认为这种努力的结果是客观体现文学“经典化”的文学史写作。这种“经典化”,在古代文学卷做的是“阐释经典”,近现代和当代卷做的是“经典化阐释”。四川省作家协会《当代文坛》杂志副主编杨青认为,该书具有还原历史、兼容并蓄、视野高阔的文学史观。通过详实的史料收集还原历史,提供了新的意义和价值标尺,有利于读者通过文学史触摸到历史的真相。南京大学文学院黄发有教授认为,该书在史料搜集上下了很大功夫,如抗战时期武汉文学的特殊地位,十七年时期《长江文艺》《湖北文学》通讯员的设立,文革时期一些工厂编的武汉赞歌、向阳湖干校文学,周勃的文艺批评等,都对湖北文学与湖北社会、历史、文化的深层互动关系做了深入的研究。武汉大学文学院陈美兰教授作为该书的顾问之一,结合自己在指导编书过程中的体会,谈到区域文学史的选编观念问题。她认为《湖北文学通史》对作家、作品的选择贯彻了两个标准:一是地域对作家、文学的孕育。湖北的山川地貌、人文风景、社会情绪等地域特点会对文学产生影响,所以不管是本土作家或是湖北生活过的作家,只要是受到湖北文化、地域环境的孕育,都可作为湖北文学收纳在内;二是某时间段里作家对当时文学的影响。当代文学的经典化过程,也是用这种观念来贯彻,即文学不断被历史所肯定,又不断被历史所淘汰。这种文学史观在今天看来还是有它的特点。武汉大学文学院王兆鹏教授认为,这部文学史有三个“面向”,即面向湖北作家在本地写的文学,面向湖北作家在外地写的文学,面向外地作家在湖北写的文学,实属难得。

  湖北文化与文学的特点

  湖北文化与文学有什么特点?楚文化对湖北文学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贺绍俊认为随着全球化,地域的封闭性越来越小,地域文化对文学的影响也越来越小,但地域文学的话题还是存在的,一方面地域性更多地体现在行政性上,地方文学机构对地方的文学影响会很大;另一方面,虽然地域文化特征在外在形象的展现上越来越淡,但内在的文化基因仍然具有明显的传承性,文化精神的研究仍有可为,比如湖北现当代文学就受到楚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湖北文学有多样性的特点,不同特点又能和谐地相处,每种特点都不极端,有互补的关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和而不同,融会贯通。这种不走极端但又融洽和谐相处是湖北文学的特点。曾大兴认为湖北文学是有主体、基本的风格的,那就是楚文化的风格。具体到文学方面,楚文学的基本风格是理想主义和浪漫情怀,这种风格的形成和楚地自然和人文地理环境密切相关。楚人在夏商周时期受到歧视,所以“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终于有了楚庄王“问鼎中原”,楚国也成为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之一。楚地民间有“不服周”的说法,代表楚文化中一种强烈的自信和理想主义精神,屈原就是典型。黄发有说,看了通史古典文学部分,一个外地人能感受到湖北这块土地的神奇、文化的博大精深、文学的丰厚资源,楚文化对湖北文化的影响值得重视。中国作家协会《文艺报》评论部副主任周玉宁说,庄子“鼓盆而歌”的故事据考证是楚地风俗,可以看出楚地文化是很浪漫的,这种风俗在方方和池莉的市井小说中得以延续和体现,楚地人这种热烈的生活方式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