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黎阳红哥的头像

黎阳红哥

网站用户

报告文学
202306/28
分享
《强者之歌》连载

第二章 愿望

对于我来说,时光在两点一线的上下班中消磨大半,剩下的时间交给了自己钟爱的写作。

1996年,我被抽调到浚县县委宣传部新闻科工作一年多时间,成了新闻战线的一员,这一年时间的磨炼让我快速成长,为日后开展新闻报道工作打实了基础。

人们常说,勤奋,是使人进步的阶梯,对这句话我深有体会。我爱上了新闻报道工作,便全身心地投入。平时,我和大多数上班的人一样工作,可是生活的节奏却完全跟他们不一样,当别人的业余时间消遣于喝酒打牌聊天的时候,我总是把自己关起来伏案写作,每每沉浸其中深夜无眠。

付出,就会有回报,付出越多,回报越丰。数年春来秋往酷暑严寒的磨砺,几经废寝忘食呕心沥血的推敲,一年上百篇的新闻稿件见诸报端,我被多家报社、电台、电视台聘为特约记者,连续多年被上级领导部门评为“优秀新闻工作者”,并被上级领导部门授予“五一劳动奖章”。

作为一个还算出色的新闻工作者,二十多年间我写过数不清的模范人物的通讯报道,挖掘过很多埋藏在普通人群中的先进典型,却从未涉及到一个名声响遍浚县、轰动鹤壁,在全省乃至全国很有影响力的人物——孙炳良。

孙炳良先生的事迹在二十多年前就为人熟知,有关他身残志坚、自强自立、热心助残的报道我一直非常关注,跟平日里坊间所传基本相同。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而新鲜是一名新闻工作者永恒的追求。站在同行的角度客观地评价,不管是谁最初挖掘出了孙炳良这个充满正能量的人物典型,我都发自内心地佩服他敏锐的新闻嗅觉和独到的眼光。

社会上不乏自私自利的浮躁,不少消极颓废的人群,竖起孙炳良先生这个身体上不如正常人、精神上不输于正常人、毅力和正念甚至高于很多正常人的励志典范,无疑是件有益于弘扬社会正气的大好事!

这些年,有关孙炳良先生的传闻听到很多,无一不是让人感动、令人钦佩的善举:

孙炳良为残疾人、老红军、军烈属和贫困户维修电器不收钱!

孙炳良免费培训残疾人学习家电维修技术!

孙炳良组织残疾人学员义务下乡为偏远农村的农民维修家电不收费!

……

官方消息证实了民间传闻的真实性,关于孙炳良先生的报道,无一不是振奋人心的消息:

2003年,孙炳良被浚县县委县政府授予“浚县十大杰出青年”;

2004年,孙炳良被河南省人社厅授予“河南省自强模范”;

2005年,孙炳良被推选为“鹤壁市残联肢残协会副主席”;

2008年,孙炳良被鹤壁市人民政府授予“鹤壁市十大道德模范”;

2011年元月,孙炳良受到了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温家宝同志的亲切接见!

……

孙炳良这个名字在浚县耳熟能详,在新闻界如雷贯耳,可是跟做了多年新闻报道工作的我没有丝毫联系。故而,一直有个遗憾在心底积压了许多年,就是自己没有独具慧眼发掘出这位虽然残疾却一身正能量的非常优秀的人物典范。

同时,一直有个愿望在心中埋藏了许多年,就是有朝一日能够见见这位强心渡己、善心济人的孙炳良先生。

多年来,之所以没有主动登门拜访孙炳良,一来是这位已经成为公众人物的新闻典型不是我发现的,况且孙先生的先进事迹一直都有跟踪报道,锦上添花固然是件好事,我却不想为此分了同行朋友的“蛋糕”。

再就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十多年来自己渐渐淡出了新闻队伍,转做一位从事文学创作的自由撰稿人,更不想为了新闻热度,蹭了故交新友摆好的“盛宴”。

然而,我一直坚信,自己跟孙炳良先生生活在一个县城,总会有相见的机会,只是没有想到,这个机会居然是自己花费十余年之力创造出来的。

自2006年至今十多年时间,我苦心孤诣埋头文学创作,虽无大成小有收获,所著五部长篇悬疑推理小说,累计一百多万字先后出版,我也被省、市、县作协吸纳为会员,朋友们抬爱称我为作家,我却深感才拙万万承当不起,只不过兴之所至,心之所安;尽其在我,顺其自然罢了。

不过,这个“作家”的名头倒还是有些用的,对我来说最大的用处就是给自己创造了一个机会,一个圆了自己多年的心愿,与孙炳良先生见面的机会。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