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黎阳红哥的头像

黎阳红哥

网站用户

报告文学
202307/07
分享
《强者之歌》连载

第七章 重燃希望

英国著名剧作家、诗人鲍蒙特与弗莱彻在合著的《荣誉之胜利》中写道:灾祸是一个人的真正试金石。

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苏格拉底说过:患难及困苦,是磨炼人格的最高学府。

孙炳良被乡重点中学无情地拒之门外,对病魔缠身的他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那是他人生中一段暗无天日极度难熬的日子,当时孙炳良的感受简直就像一场炼狱。

孙炳良深深地体会到了被人歧视的屈辱和无奈,他受伤的心在滴血,他的灵魂游荡在无尽的失落和莫大的悲痛之间,纷乱的思绪像一根锋利的锯条,在他心灵深处来来回回地拉扯,可他却像一具没有思想的僵尸,默默地忍受着世俗偏见无情的宰割!

多少个寂寥的夜晚,孙炳良呆呆地坐在窗前,空洞的眼神中充满了绝望,他仰望星空胡思乱想,试图在茫茫黑幕中寻找自己缥缈的踪迹。

人们说活在世上的每个人都对应着天上的一颗星,幸运的人对应的那颗星就会越亮,不幸的人对应的星星却黯淡无光。可是,心灰意冷的孙炳良一直找不到自己的存在!

在肉体的痛苦和精神的折磨双重打击之下,他已经濒临崩溃的边缘,失去了做人的存在感,孙炳良觉得自己来到人间是多余的,是个被世界无情抛弃了的没用的孩子。

孙炳良在被学校拒之门外后,曾经一度痛苦地纠结了很长一段时间,他把自己破碎的心封闭起来,孤独无望地蜷缩在阴暗的角落里,绝望的眼神中看不到一丝光明。

也是从那个时侯起,他真切地感受到自己残疾的身体带给他刺痛的屈辱和悲哀,幼小心灵的巨大创伤和梦想的破灭让他万念俱灰,以至于让他产生了轻生的念头。

孙炳良走进了人生的死胡同,他感到前行无路,背后残酷的现实更像是一道无底的深渊,于是,身心受伤的少年想到了放弃生命,也许只有死才是自己最好的解脱,他背着父母偷偷买了一包老鼠药,准备向不公的世界告别!

幸好细心的父母察觉到儿子的行为异常,他们在儿子的枕头底下找出了孙炳良藏起来的老鼠药,父母理解自己孩子的心情,内心如刀绞一般难受。

惊慌失措的父亲不知道该怎么安慰自己的儿子,蹲在门口一支接一支不停地抽烟,母亲没有责怪儿子,只是痛心地抱着炳良哽咽得说不出话来,娘儿俩忍不住失声痛哭了一场。

“妈,我就是个天底下最没用的废物,即使长大了也下不了地种不了庄稼,现在连学校都不要我,活在世上我就是个累赘,还不如死了算了!”这是孙炳良受尽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后说的话,字字透着无尽的凄凉与酸楚,句句刺痛着母亲的心。

母亲坐在儿子的床头,流着泪心疼地说:“傻孩子,不到学校上学咱一样可以读书,一样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人!你看,妈给你找来了初中的全部课本,咱今后就在家里自学,照样比在学校里的那些学生有出息!”

“是啊,在家学你妈还能天天给你做好吃的,家里人照顾你也方便,比在学校强多了!”父亲蹲在门槛边上,声音嘶哑地说。

母亲读过很多书,是个有学问的乡村小学教师,她苦口婆心地劝慰儿子,给他讲高尔基的童年,讲保尔柯察金的故事,讲盲人音乐家阿炳的事迹,讲了一个又一个自学成才的人物所经历的苦难和创造的成就。

“孩子,妈再跟你讲,外国有个贝多芬天生就是个聋子,从小两只耳朵就什么也听不见,可是他脑子灵悟性高,加上勤奋、上进、用心,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了全世界闻名的大音乐家。

还有啊,村子里的老人们常说的瞎子阿炳,他可是咱中国老百姓交口称赞的传奇人物,阿炳打小双目失明啥都看不见,却靠着一股子勤苦劲儿学会了吹拉弹唱的本领,特别是他拉二胡那个好听啊,在当时没人能比,成了我国有名的民间音乐家……”

慈爱的母亲苦口婆心地给儿子讲了一夜,天快亮的时候,母亲又给他讲了一个发生在当时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人和事,那是孙炳良第一次听到张海迪的名字。

孙炳良被迫辍学的那一年,张海迪的事迹虽然还没有经过共青团中央在全国树典型宣传,但是她身残志不残,面对病魔顽强拼搏的故事已经从山东传到了河南。

“孩子,今天妈要你记住一个姐姐的名字,她叫张海迪,你这位海迪姐姐比你大十几岁,她5岁的时候患了脊髓病,导致高位截瘫,病情可比你严重多了。

海迪姐姐根本无法拄拐走路,只得靠坐在轮椅上才能活动。因为无法到学校上学,海迪姐姐就是自己在家里自学完了中学课程。到了比你现在稍大一两岁的时候,她在山东的农村给孩子们当起了教书先生,还自学针灸医术,给当地的乡亲们无偿治病……

孩子,哪个敢说残疾人就没用了?妈告诉你,来到这个世上的每个生命都不是多余的,每个人的命运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只要肯上进,只要用心努力,残疾人照样能做出让人们佩服的大事来!”

母亲的话像绵绵细雨一样滋润着孙炳良干涸的心田,似缕缕春风抚平了他烧灼的伤口,孙炳良瞅着妈妈不知跑了多少家才为他找来的一摞初中课本,静静地听得入了迷,他胸中那颗冰冷的心慢慢变暖,全身的血渐渐地沸腾起来!

德国著名思想家、作家歌德曾经说过:“大自然把人们困在黑暗之中,迫使人们永远向往光明。”

《圣经》里也说:“当上帝关了这扇门,一定会为你打开另一扇门”。

厄运,不代表可以摧毁一切,只要心存希望,就能燃烧激情,让生命绽放美丽。

一个刚满12岁的残疾少年所承受的痛苦和压抑已经达到了极限。

可是,当孙炳良那颗即将僵死的心重新被希望点燃的时候,隐藏在他潜意识里的倔强和骨子里的坚强一下子迸发出来。

经历了一次生与死的较量,被迫辍学这件事却成了他多舛人生的一个转折点。

在父母的耐心开导下,孙炳良放弃了轻生的念头,他闷在家里读了很多励志的书,笼罩在心头的阴霾渐渐散去,已经挤进牛角尖的心胸慢慢敞开,他在一本本厚重的书里找到了希望和力量,找回了迷失的自己。

当孙炳良细细品读了前苏联作家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人生三部曲》之后,他被主人公阿廖沙(高尔基的乳名)的悲惨命运震惊了。

阿廖沙生活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前苏联时期的社会下层,他从3岁到10岁经历了一段非常悲惨的童年生活,由于家庭的不幸,阿廖沙迫于生活11岁就步入社会打工,与形形色色市侩奸诈的小市民打交道,处处遭到非难,从小就不得不饱受着被人歧视的命运。

当16岁的阿廖沙抱着上大学的愿望来到喀山,由于无处栖身,不得不与他人共用一张床板。为了能够活下去,阿廖沙在码头、面包房、杂货店到处打工,残酷的现实让他的理想无法实现,喀山的贫民窟与码头成了阿廖沙的社会大学。

《童年》、《在人间》和《我的大学》讲述的是命运多舛的阿廖沙在社会底层生活的亲身经历,充分体现了高尔基对苦难的认识,对社会人生的独特见解,字里行间涌动着一股生生不息的热望与坚强,饱含着作者对美好未来生活的强烈向往。

孙炳良被高尔基的苦难经历和人生见解所震撼的同时,从思想上深受启发,在自己的内心深处与主人公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接着,母亲又推荐他看了前苏联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所著的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的童年时代跟高尔基的命运差不多。

保尔从小在苦难中长大,他5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亲替人洗衣做饭勉强维持生活,12岁的时候,保尔柯察金就被母亲送到车站食堂做了两年杂活儿,小小年纪的他受尽了店老板的凌辱。

后来,保尔受进步思想的影响参加了红军,在战场上冲锋陷阵非常勇敢,脑部中弹片受重伤后,他用顽强的毅力战胜了死神。

由于种种伤病缠身,加上长期忘我的工作和劳动,保尔的体质越来越坏,然而,出于对革命的激情和对生活的热爱,他先后四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最后,丧失了工作能力的保尔已全身瘫痪,接着又双目失明,肆虐的病魔把这个充满战斗激情的战士束缚在床榻上了。

保尔也曾一度产生过自杀的念头,但他很快从低谷中走了出来。他忍受着肉体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用生命写成的小说《暴风雨所诞生的》得以出版,从而在文学上获得了成功。

保尔柯察金的成长道路让孙炳良明白:一个人只有在艰难困苦中战胜自己,只有在把自己的追求和祖国、人民的利益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才能创造出奇迹,才会成长为钢铁般战士。

他暗下决心,要像高尔基那样,把苦难的岁月当做成就自己美好未来的社会大学;更要像保尔柯察金那样顽强地活着,在生活的磨砺中把自己炼成一块坚硬的钢铁。

孙炳良还不止一遍地告诉自己,自己的遭遇跟现实生活中的海迪姐姐相比又算得了什么呢?他要向海迪姐姐那样自学成才自强自立,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