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黎阳红哥的头像

黎阳红哥

网站用户

报告文学
202307/13
分享
《强者之歌》连载

第一十一章 离家学技

年轻的时候,不该什么也不想,也不能想太多。想得太多会毁了你,我相信这话……成功路上最心酸的是要耐得住寂寞、熬得住孤独,总有那么一段路是你一个人在走,一个人坚强和勇敢。也许这个过程要持续很久,但如果你挺过去了,最后的成功就属于你!

——孙炳良先生喜欢的话

人的一生就是一场负重的旅行,在前行的路上会出现一个又一个岔路口需要我们做出选择,每一次选择,都将指引我们走向一条不同的命运之路。

上世纪70、80年代,豫北一带的农村远远没有现在的农村富裕,农村人大多住着低矮破旧的老房子,很多房子还是土坯垒成的,村里根本就没有硬化的道路,每逢下雨的时候“水泥路”倒是随处可见。

那个时候农村人穿着打扮很质朴,几乎家家都有纺花车和织布机,自己用棉花纺成线织成白布,集市上设有专门的染布坊,也有自己买些颜料在家里浆染的,人们根据自己的喜好染成黑色、蓝色或其他颜色。

农民们用染好的布做成衣衫裤子和帽子,家里的床单被子也是用棉布做的,即使是脚上穿的鞋子,也是用做衣服的废布料纳成鞋底,根据大人和小孩子的脚型用纸剪成鞋样儿,拿布比照鞋样儿剪成鞋面和鞋帮,缝在纳好的鞋底儿上就可以穿了。

土房土路粗布衣是那个年代农村的鲜明特色,当时的城里人看不起农村人的土里土气,暗地里称呼农民是“土老帽”、“乡巴佬”,农村人这两个含有贬义的“头衔儿”鲜明地反映出了当时城乡文明的差别,更是对朴实、贫穷的农民赤裸裸的嘲讽和歧视。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重大国策,中国的对内改革从农村开始,实行了“分田到户,自负盈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也就是广大农民群众常说的“大包干”。

农户“大包干”打破了集体“大锅饭”,由给集体干变成了给自己干,干多干少都一样也变得不一样了。农民种田多劳多得,生产积极性自然是大大提高。

孙炳良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村孩子,种田又是农民祖祖辈辈维持生活的基本保障。

可是,孙炳良双腿残疾,下身畸形的发育使得他身高只有一米五五,面黄肌瘦身单力薄的他手无缚鸡之力,根本干不了什么体力活儿。

虽然经过超乎常人想象的艰苦磨炼,孙炳良可以不拄拐自己慢慢走路,但是,病魔无情地夺走了他健康的体魄,即使靠双腿可以走路,也远比不上正常人。他仅靠双腿的支撑站立的时间都不能太长,不难想象他走路会是什么样子。

十六七岁本来是一个人一生中最美好的年华,也应该是一个刚刚成年的小伙子朝气蓬勃洋溢青春活力的年纪,村子里跟他同龄的年轻人农忙时都在帮家里热火朝天地收麦打粮,可是,孙炳良下不了地,干不了农活儿和力气活儿,这对一个以种地为生的农村人来说是致命的打击!

按照当地农村人的说法,年龄过了十八岁就是大人了!

大人就不能再靠父母养活,应该帮父母养家糊口,而且也到了考虑成家立业的时候了。

“我很快就是个大人了!”

孙炳良心里一遍又一遍地提醒自己。

可是,身为一个农民却无法种地,无异于丢了生计没了饭碗。虽说自己现在还有父母养着,可他们也在一天天变老,也有干不动活儿的时候,自己不可能被父母养活一辈子,何况,作为人子,还有赡养老人的责任。

俗话说,天无绝人之路,活人不能让尿憋死!

孙炳良心里想着:“虽然我是个残疾人,身体上不如正常人,可是我脑子不笨,双手灵活,这几年在家还学了那么多知识,懂得很多做人的道理,身处逆境,我一定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自己变得强大,正常人用三分力能完成的事我用十分,他们用十分力完成的事我就用十二分,一个十二分不够我就再用十二分,直到完成为止,坚决不能让自己做个废人!”

这是孙炳良最真实的心声,别人都在忙着种地,他却在心里播种着梦想的种子。

就是在那个时候,孙炳良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规划自己的未来,梦想的种子在沉重的巨石下萌芽、生长,顽强地从石缝中露出了头……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影视剧在大多数农村地区还没有普及,那时候的孩子们都看过连环画和小人书,不少人都是通过连环画熟悉我国四大名著和《岳飞传》、《杨家将》之类的故事的。

当时买一本黑白画册几毛钱,却成了孩子们奢侈的梦想。很多家庭贫困的农村孩子舍不得花几毛钱买画册,只有借小朋友们的画册看故事,这种情况在当时非常普遍,十几岁的孙炳良却在这里面看到了“商机”。

相对于很多农村的孩子来说,由于父亲在粮管所工作,母亲又是乡村教师,孙炳良的家庭状况还是比较好的,父母给童年时代的孙炳良买了不少连环画和小人书,他把自己积攒的画册拿到会上摆个摊子,向小朋友做起了租看生意,看一本画册2分钱,一天下来也能挣到几毛钱。

这是孙炳良人生中第一次靠自己挣到的钱,虽然不多,却让他有了很大的成就感,让他认识到只要想办法,自己也能挣到钱!

这也是孙炳良人生中第一次创业,虽然那个时候他还不懂得创业的含义,但是却给了他无比的自信和勇气,在他的心中埋下了靠自己打拼创业的种子。

1985年,是孙炳良第一次走出村子远离家乡,迈向自己人生之路又一个新的起点,那一年他16岁。

“不能种地的农民也不能被饿死,我要先学会养活自己,等父母老了还要养活他们!”这是孙炳良离开亲人走出村子的初衷。

经过深思熟虑的孙炳良决心出去学一门适合自己的手艺养活自己,出于从小对无线电的极大兴趣,他选择了家电维修这门技术。

经过跟父母商量,在得到父母的同意和支持之后,孙炳良背起行李一个人去了离家乡200多里的焦作市,到焦西钟表无线电技校学习家电维修技术。

孙炳良内心清楚,十几年来,没有父母精心的呵护和家人亲友们贴心的关怀,他根本活不过来。虽说自己为了尊严扔掉了拄着的双拐,可是父母和亲人们无私的关爱却成了他精神的拐杖,支撑着他一步步走到今天。

离开家乡和亲人的那一刻,孙炳良才意识到自己真正丢开了拐杖失去了依靠,前行的路有多少坎坷多么难走,他都要靠自己走下去!

因为残疾的身体,孙炳良在家时的生活起居有父母和家人的悉心照料,出门后人生地不熟的他一切全靠自已。

在学习家电维修的那段日子里,孙炳良比技校的同学们付出的艰辛要大得多。比起一个身体健全的人,孙炳良在吃喝拉撒睡这些小得不能再小的事儿上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正常人轻而易举就能做到的事他却会倍感吃力。

对他来说,这是他迈向社会的第一步,生活给他的严峻考验才刚刚开始,人生的路很曲折很漫长,也会有更多的困难和挫折在前面等着他。

在家的时候,什么事都有家人照顾倒是没觉得那么难,孤身一人出门在外的孙炳良犹如一只刚长出翅膀就被放飞的雏鸟,而且他的"翅膀"发育不良,是那么的弱而无力!

他一遍遍地告诉自己:“我一定要坚强,因为自己没有退路!”

在孙炳良的心中,还有一双充满希翼活力四射的梦想的翅膀,给予了他超乎常人想象的无穷的力量,凭着自己坚定的信念和愈挫愈勇的顽强斗志,孙炳良克服了一个又一个身体给生活带来的困难,紧咬牙关硬是坚持下来。

一个人出门学技术不单单是解决以后的生计问题,更是对他意志的磨砺和独立生存能力的严峻考验,闯不过这一关,他就不会有更远的将来!

也正是由于孙炳良有过被学校拒之门外的痛苦经历,他比谁都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更何况他所学的不仅仅是一门技术,还是这辈子养活自己和父母的全部希望!

孙炳良是培训班里最特别的一个,更是学习最刻苦最认真的一个学生,他反复琢磨每一件家用电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牢牢记住每个零件的功用和特点,一遍又一遍尝试着把一款款家电拆散、拼装,然后进行功能测试,找出容易出问题的地方。

为了让自己学来的维修技术更加精通,孙炳良不放过任何一个疑点,不允许一丝一毫的差错,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自己解决的问题即便多费点时间他也要搞清楚弄明白,自己实在搞不懂的就虚心向老师和同学们请教。

因为有了在家自学时请教同龄“老师”的切身体会和丰富经验,培训班的老师和同学们都被他好学上进的精神所感动,大家都愿意帮助这位远道而来遭遇不幸的农村大孩子。

孙炳良在这个刚刚步入社会的大家庭里尝到了爱的温暖,由于曾经不堪的情感经历,他比任何人都珍惜这份情谊,正是这份特殊的感情,孕育了孙炳良日后感恩社会、帮扶弱者的大爱情怀。

一个学期下来,孙炳良熟练掌握了市面上所有家用电器的构造原理和维持技术,每一件产品每一个型号他都刻在了脑子里,学习结业考试时,孙炳良取得了理论和实践双优的好成绩,顺利地领到了学校颁发的家电维修技术结业证书。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