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黎阳红哥的头像

黎阳红哥

网站用户

报告文学
202307/18
分享
《强者之歌》连载

第一十三章 辞职创业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我国个体户快速发展的时期。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搞活经济的基本国策;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人们的思想观念也经历了由因循守旧的小农经济向计划经济、市场经济的转变。

在80年代初期,是我国个体户起步发展的时期,那个时候的个体户在大多数人眼里就是待业青年和劳改犯的代名词,是跟主流社会格格不入的一个群体。

偏偏就是这帮被人们看不起的“傻大胆儿”们,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快车,赶上了流通领域的市场化。他们在城市练摊儿,倒腾服装、电器,把南方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商品运到全国各地,在中间赚个差价却发了财成了万元户,而那个时候,公务员的工资每月还不到一百元。

第一波个体户的成功很快带来了传染效应,在接下来的十多年间,中国的个体户数量激增,尤其是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之后,国务院修改和废止了400多份约束经商的文件,标志着中国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

一大批端着“铁饭碗”的政府官员、国有企业职工和有经济头脑的知识分子不满足自己那点儿固定的工资,纷纷“下海”投身私营工商界,个体户一下子成了热门儿。

自打决定去学家电维修技术的那刻起,孙炳良便梦想着自己开个家用电器维修门市,这个梦他一直做了十年,也足足为此准备了十年。

经过十年时间的不断学习和维修实践,孙炳良的家电维修技术已经得心应手非常过硬了,他对当时的家电维修市场进行了详细的了解之后,决定开始行动了。

1994年,孙炳良不顾家人的阻拦,毅然辞掉了在福利电线厂按部就班十分稳定的工作,他在浚县县城南大街租了临街门面房,开起了家电维修门市,开始了自己充满艰辛的创业之路。

一个来自农村的残疾人竟然敢辞去稳定的工作“下海”,在县城自己开电器维修门市,这是一件连身体健全的正常人都不得不另眼相看的事。

除了妻子,家人和朋友们都不赞成孙炳良辞职单干,大家都觉得身体残疾的他能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拿一份稳定的工资就已经很不错了,大家都认为他辞掉工作是不明智的,也是有很大风险的,都担心他一旦维修门市干不起来,不但失去了经济来源,对他来说也是个不小的打击,毕竟,他是个行动不便的残疾人。

然而,孙炳良从小就是个九头牛都拉不回的倔脾气,他瞅准了的事是不会放弃的,不然的话他也不会三年时间自学了六年的中学课程,更不可能扔掉拐杖走路。

他没有跟大家解释什么,因为他明白,在自己没有成功之前,再多再好的解释都是苍白无力的,他相信自己的维修技术,更相信自己的选择是对的,他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做出最好的回答。

孙炳良是个不安于现状的人,更是个为了梦想敢拼敢干,倔强而又执着的人!

打定了注意的孙炳良不顾家人和朋友们的反对,用自己几年在工厂上班和兼职积累下来的钱租了门面房,购进了一批常用的家用电器元件,他的家电维修门市就这样不声不响地开张了。

世上有成千上万条路,每条路都是靠人走出来的,世上的每条路都布满了荆棘,充满了崎岖和坎坷,没有走过的人永远体会不到路上的艰难险阻。

由于我们每个人选择的路不同,人生轨迹也会不一样。

有的人不喜欢冒险,走的永远是别人闯开的路,所以一直走在别人身后。

有的人希望自己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希望自己的眼里永远是没有看过的风景,虽然需要付出勇气承受风险,无论过程多么不易,换来的却是新鲜的人生体验。

如果我们只喜欢走自己熟悉的路,这样的路虽然走起来平稳、安全,但我们看到的只能是重复单调的风景。

对于所有的创业者来说,也许从走上这条路的那天起,每天都有可能面临困难和失败,而成功,却总是在经历了重重困难和次次失败之后等着你。

孙炳良的家电维修门市开起来了,可足足有一个多月,他没有接到一单生意,没有挣到一分钱,而房租和生活费用却花去了好几百块。

虽然没有生意上门,但孙炳良却没有灰心,他明白,不管做什么事情,头三脚难踢是常理,怎样才能打开场子才是最关键的。

孙炳良静下心来认真分析了一下,找出了几个原因。

首先他认为,由于自己的维修门市开张时间不长,加上根本就没做什么宣传,偌大个县城里住了十几万人,可是知道自己开家电维修门市的人还没有几个。

其次就是,人们有什么事儿都有找熟人的习惯,就连自己维修门市附近的居民家里电器坏了,也还是到曾经去过的维修店维修,大家都会觉得熟识才好说话嘛。

还有,也是最关键的一个原因,就是即使知道自己维修门市开张的人们,对自己的维修技术持怀疑态度,不相信自己的水平。

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孙炳良心里有了谱儿。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他改变了在门市坐等顾客上门的做法,按照自己想好的计划开始行动了。

上世纪90年代,县城里只有极少数做生意发财的老板和效益好的工厂厂长用上了移动电话“大哥大”,还没有使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当时的信息载体远没有现在这样发达,人们传递公众信息的方式大多是在广播、电视和报纸上做广告,自己贴传单成了既省钱又有效的主要方式。那个时候的城市管理也不像现在这么严,县城的大街小巷和人员集中的场所到处可见个体户贴的小广告。

孙炳良没钱去广播站电视台做广告,何况自己做的又不是什么大生意,他找到县城的印刷厂印了几百张宣传单,拖着残疾的身体,起早贪黑用了两天的时间贴遍了县城四关四街的主要路口和人们集中的地方。

孙炳良的广告信息跟别人的内容不一样,他除了在广告里告诉人们自己在南大街开了家电维修部外,说的都是不要钱就管维修的事儿。

广告上明确写着:本店对残疾人免费维修,对老红军、军烈属免费,对困难户免费维修。

后来,孙炳良还把自己公布的“三免政策”当做自己的店规,并且一直坚持了下去。

这三条店规明摆着是搭功夫赔本儿赚吆喝的买卖,却打响了炳良家电维修的名号,成了他日后深化创业、拓展规模的金字招牌!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