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田亚红的头像

田亚红

网站用户

小说
202403/23
分享
《百年乡情》连载

第一十二章 社戏情怀

俗话说:“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农历七月中下旬,三伏天基本上已经结束,天气开始由热转凉,农民也度过了最忙的一段时间。经过六月的大丰收,很多村庄都要组织唱社戏。一是为了庆祝丰收;二是为了祭祀神灵,保佑大地五谷丰登,风调雨顺。

社戏的一切筹备事宜都由会长来组织完成,会长由村里相邻的两家男人每年轮流担任。他们的职责包括收取社戏费,搭建戏台,安排人员等等。社戏都是由本村自己组织喜欢唱戏且会唱戏的社员来唱,每家每户按人头收取一些费用和粮食,用来支付社戏的所有开销。每个村里面都有那么几个热爱秦腔戏曲的男女老少,吹拉弹唱的艺人,也是本村或者邻村邀请过来的。

正式唱社戏之前还有两件事要做,第一是“迎神”,第二是“奠台”。社戏最主要的目的就是祭祀神灵,所以唱戏之前必得先把神灵慎重邀请一下以示隆重。迎神是严肃而又神圣的事情,村里的青壮年都会争先恐后去抢着抬神像。大家先到庙里去烧香跪拜,然后几十个人用装饰好的轿子把神像从庙里请出来,神像头上身上全部盖上黄稠或者红绸布,沿着戏楼走一圈,最后再抬回庙里。

奠台顾名思义就是祭奠戏台,唱戏之前,会长连同村里其他人都会先举行奠台仪式。先到戏台下面放几串鞭炮,然后敲锣打鼓吹唢呐,同时开始烧香祭拜。祭拜结束以后,大家会从戏台前方左侧或者右侧端上一些美味可口的饭菜馍馍等。先端到戏台上面祭祀一下神灵,然后端到后台去给所有工作人员享用,这里的工作人员包括戏台上面的所有人,演员、吹拉弹唱的艺人、化妆师、筹备组人员等等都是。

在我的印象中,几乎每年端的都是暖锅子加热乎乎的馒头。暖锅子既干净卫生又好吃,还能保暖,暖锅子是用白菜、豆腐、豆芽、粉条、土豆、丸子、五花肉片等装起来的。五花肉片是之前就已经在锅里烤熟的,其他的菜都是生的。最后再浇点调料汤汁或撒点油盐酱醋,用文火慢慢熬煮烧烤,直到最上面一层肉菜沸腾一刻钟就行了。

暖锅子有两种常见的装法,第一种装法是一层一层装,豆芽白菜等不易烧焦的菜放在最下面一层,粉条豆腐等放在中间,肉片放在最上面。还有一种装法就是一格一格装,有几种肉菜,就把暖锅子的锅槽分几个距离大致相等的格子,把每一样菜分别放进去,一样菜挨着一样菜,这样装成的暖锅五彩缤纷,非常好看。但是火候掌握不好容易烧焦。也有有鸡肉或大虾装暖锅子的,不过味道似乎都没有五花肉片装的香。

薄如蝉翼的五花肉片盖在暖锅子最上面一层,远处就能闻到肉菜的香味,揭开锅盖的那一刻,让人直流口水。这种暖锅子是地道的碳火暖锅,要比电暖锅做出来的肉菜好吃的多。

社戏隆重而又神圣,戏台一般都搭建在山神庙旁边。戏场里有各种各样的小摊贩,吃喝玩乐一应俱全。那几天,大人会给孩子们一点零花钱,钱虽然不多,但也可以买很多东西。孩子们看戏主要是为了凑热闹,而不是为了看戏而看戏。第一天打台的时候,戏场里面会被挤得水泄不通,戏场外面也是人山人海。他们在戏场里面走动着,闲聊着,一边说话一边吃着东西。

以前经常跟着大人去看夜戏,社戏是白天和晚上都要唱。一般唱四天四夜或者六天六夜,早上唱一出,下午唱一出,晚上还有一出,晚上一直要唱到十一点多才散戏。

有一次,我们一起有三个孩子,偷偷地跟着村里的大人去看夜戏。到了戏场,我们就自己去玩了,一直到散戏的时候,才发现已经找不见大人,原来他们早已回家了。

最后,我们只能硬着头皮,战战兢兢地自己回去。大晚上漆黑一片,伸手不见五指,走在山路上碰不到一个人,夜静得出奇,连野鸡都不叫一声,实在令人胆战心惊。走着走着,我的眼前突然没路了,出现了一道万丈深渊。我的意识还很清醒,明明记得前面有一条直直的小路怎么突然不见了,感觉非常怪异。不知道是迷路了,还是出现了幻觉,反而在我的左手边隐隐约约出现了一条通向山上的小路。我吓得不敢往前再走,正打算向左手边那条小路走去,另外两个伙伴抓住了我的手。我猛地反应过来,使劲揉了揉眼睛,定睛一看,前面果然有一条小路清晰地出现了,我们就顺着这条路走回家去了。

回去以后,我百思不得其解,这到底是什么缘故,后来,再经过那条路的时候,发现左手边确实没有上山的路。只是快到山顶的时候,一块地艮下面有三个大土窑,应该是以前人们挖来避雨的。那次把我们几个都吓得不轻,从此以后,我再也不敢去看夜戏了。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