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冷笛的头像

冷笛

网站用户

报告文学
202310/06
分享
《播撒天火耀人间》连载

第五章 憧憬武汉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爆发。

这是一场旨在推翻清朝统治的兵变,是继黄花岗起义失败后,以文学社和共进会为主的革命党人,决定把目标转向长江流域,在以武汉为中心的两湖地区发动的一次新的武装起义。

消息传到老河口。

年轻的恽代英彻夜难眠。他看过很多关于法国大革命的书。因此热切盼望中国,也同样爆发像法国那样最伟大、最激烈的革命,让国家呈现一个“青春、热情、自豪、慷慨、真诚”的社会。在法律上人人平等,不能容许因为财富而拥有特权,不能容许官僚把法律作为敛财的工具,不能容许既得利益集团垄断立法权。

他的耳畔回荡着莱茵河汹涌翻滚的波涛声、巴黎教堂摄人心魄的钟鸣声、攻克象征封建统治的巴士底狱的喊杀声和枪炮声。他的脑海里交相浮现巴黎市民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队伍、手执武器的人群、攻占了的一个又一个的阵地、巴黎市区起义者构筑的重重街垒……

遥望窗外深邃的苍穹,恽代英兴奋不已地喊道:“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从武昌到老河口,两岸百姓穷苦不堪,他们的遭遇令人发指。而权贵们不劳而获,富人们为了私利可以不拿百姓的身家性命当回事,害死了无数的百姓,官府却与其狼狈为奸,听之任之。让我们也迎来一场类似法国那样全新的变革,接受暴风雨的洗礼吧!”

恽代英向往革命,他想象中的故乡武汉在经历了大革命的风雨洗礼之后,一定会精神焕发,呈现出全新的气象。他很想回故乡去,有可能的话他还想亲身投入到令人心驰神往、热血沸腾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革命之中去。

然而,他又有些纠结。兵荒马乱,匪患频仍,父母和几个兄弟的安全,令他担忧。不说别的,单就他们住的地方,在老河口也是个引人瞩目的所在。矗立在那一大片老百姓茅屋土房中的青砖大瓦房,宛如鹤立鸡群,几乎成了标志性建筑——那是老河口最大的税收机关。

恽代英按捺不住心情,便独自走到大街上观察动向。只见到处冷冷清清的,家家关门,户户上锁,老河口成了一座死城。他想,这时的有钱人已经远走他乡,穷人都逃难到处流浪,如果发生不测,税务机关是首当其冲之地。一旦遭遇战火的威胁,有自己在身边,就是不能真正起到保护一家人的作用,至少也是个帮手啊!

恽代英只好焦急地关注着事态的进展——

忽然有消息传来。先是说光复汉阳和汉口。起义军掌控武汉三镇后,湖北军政府成立,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并号召各省民众起义响应。几天后事态告急,清政府疯狂反扑,以随荫昌赴湖北的陆军第四镇及混成第三协、十一协为第一军,荫昌为军统(也称总统);以陆军第五镇为第二军,冯国璋为军统;以禁卫军和陆军第一镇为第三军,载涛为军统。三军迅速向汉口附近集结。

接着来了新的风声,湖北军政府扫荡汉口敌军,然后向北推进,以阻止清军南下,结果前后战斗41天,汉阳失陷。

革命军虽然最后失利,但此时清政府已经无力有效地控制和镇压各省起义,反而有效地促进了革命军和革命力量在全国范围内的迅速发酵和发展。统治中国近三百年的清王朝土崩瓦解。

在动荡不安的气氛中,恽代英陪伴着父母,照顾着几个兄弟们,一边为一家老小守夜,一边在明明暗暗的灯光下读书写文章,等待回武昌的时机。

夜深人静,母亲几次催他休息,他都回答:“睡不着。”

母亲问他为什么,他说邻村有一位大嫂的丈夫是革命党人,战死了。

母亲跟着叹口气,说是啊,战火连天的,命不值钱,死个人就那么容易,就像一盏灯,说灭就灭了。

恽代英黯然神伤,悲悼不已,满腹地感慨。他说:“那是壮士为国捐躯,为了一个民族的命运,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母亲望着他怆然的神情,没有搭话,只是静坐一旁,陪着儿子。

恽代英沉思良久,告诉母亲说,自己心中的忧伤并不是为战死者,效命疆场马革裹尸,是男儿的骄傲,可是那位失去丈夫的大嫂,在胜利来临之前,还要承受这样的煎熬和打击。

母亲轻轻地抚摸着他的头:“好孩子,我们不想这么多了。”

恽代英继续说:“干大事情,就必然有牺牲的。”

恽代英像是问自己:“复辟势力猖狂杀人,到处抓人。他们害怕百姓起来,凡是造反的人,他们一律逮捕。他们就不懂得压迫愈甚,反抗愈烈这个道理么?”

其实关于这个问题,是有现成答案的,而且是毋庸置疑的答案。事实已经斩钉截铁地告诉了天下所有的人,封建残余、反动势力们,为了维护少数人的利益,为了奴役人民、压迫人民、掠夺人民,总是千方百计剥夺人民说话的权利,不允许人民与他们争辩真理,不允许人民鸣放自己的心声,当然就更不允许人民维护自己的利益,因此,没有许多人用鲜血警醒社会,就无法推动历史的变革与进步的!

这一夜,他再也没有合上眼睛。他坐到桌前挥笔一气呵成,作出了一篇悲壮泣血的祭文,准备第二天趁着黎明,到猛士的坟前祭奠一番,以自己的心声告慰战死者。然后又铺开纸张,针对社会革命形势的发展,写出了一篇《敢为天下先,匹夫有之责》的长篇文稿,来表达他的新思想、新理念。

恽代英将自己的文章让母亲过目后,遂寄往《东方杂志》。这家由商务印书馆创办,为我国期刊史上首屈一指的大型综合性杂志,是名人发表作品的园地。梁启超、蔡元培、严复、鲁迅、陈独秀等著名思想家、作家都在该刊发表过著述和学说,后来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营造了一个坚定的话语平台。

不久恽代英收到了主编杜亚泉先生的回复。回信称呼恽代英为“尊敬的先生”。因为杜亚泉主编尚不知道恽代英不过是一位学子新秀,以为他是已经富有成就的新思想学者,信中热情洋溢地赞颂了他的爱国热情,肯定了他独特的视角和敏锐思考,并且提出了商榷的论点。从此,恽代英的文章一发而不可收,陆续刊登在《东方杂志》《新青年》《端风》《青年进步》等刊物上,在思想论坛崭露头角。

待到时局渐渐稳定下来,武汉新政府成立,老河口派遣来了新的税官,恽爵三丢了差事。恽代英建议父亲还是回武昌去,武昌的新形势,一定是老河口所无法可比的。

恽爵三同意了。他相信一家人回到故乡,在那里与亲人们团聚,血脉相连,更能如鱼得水。

在丝丝细雨中,恽家预订了船票,决定举家回迁,重返武汉。

恽代英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跑前跑后忙活了大半天,帮助把一切收拾妥当后,他跟母亲商量给弟兄几个把辫子剪去,以全新的面貌去挑战新的生活。

母亲爽快地答应了。恽代英带着剪除了辫子的弟兄三个,齐刷刷地站立在院子中央,决心以革命者的姿态,回到武昌……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