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冷笛的头像

冷笛

网站用户

报告文学
202310/25
分享
《播撒天火耀人间》连载

第一十四章 打倒土豪劣绅

1920年深秋,恽代英应聘来到安徽宣城。

此次,宣城之行的成因,主要缘于热衷新文化运动的宣城省立第四师范学校校长章伯钧盛意。章一再邀请,恽委实难却。

而恽代英欣然应聘,还有一个目的,就是决意在此与章伯钧共同谋一番事业,把学校办成传播进步思想的阵地。

临行前就已经谈好,在宣师担任教务主任兼教修身、英文,月薪与校长相等,亦大洋一百元。

恽代英还有一种用意。他认为,这样可以使得自己能够拥有更多的财力。而丰厚的财力,足以让他有能力去资助更多的家境贫寒的进步学生。而多培养成一名穷家子弟,就会多一个为百姓着想的人才。

于是,恽代英告别了武汉三镇,告别了武昌——故乡。

“恽老师来了!”这消息像春风一样,吹遍了宣城,吹遍了宣师。学生们听说恽代英来此,便心绪高涨,兴奋不已。他们不约而同地跑向码头,迎接久已崇敬的老师。一些学生家长也仰慕久矣,接踵而至,要一睹这位大名鼎鼎新潮人物的风采。

整个码头熙熙攘攘,热闹非凡,人们情不自禁地开始议论起来。

有的说:“我要咨询恽先生。他在《时事新报》副刊《学灯》上,三驳杨效春非儿童公育的文章太好了……”

有的说:“说出了穷人的心声。恽先生主张实行儿童公育,设立专门的机构,使儿童一生下来就受到全面正规的教育。无论从人类的改良、社会的改造还是个人今后的教育和发展来看,儿童教育都至关重要。这些都是为穷百姓着想呀!”

也有的说:“这世道乌七八糟、乌烟瘴气。军阀打杀,官府贪腐,土豪劣绅为富不仁。他们夺财害民,尽干见不得人的勾当,哪里会干对百姓有益的事?儿童公育难哪!”

大家七嘴八舌,倾诉心声。等了一个时辰,也未见恽代英的身影,都觉得纳闷儿。

这时,宣师的校门口来了四位青年,他们身穿长衫,脚穿草鞋,肩挑行李,径直走向大门。

门房值班的工友拦住他们。其中一位年龄较大点的青年,放下行李,揩了揩额头上的汗水,笑着说:“我是受聘的教员。”

“教书的先生?”工友思忖:“天下哪有自己挑行李、穿草鞋的先生?若说是苦力,可哪又有穿长衫,戴眼镜的苦力?”

这位戴眼镜的青年就是恽代英,另三位青年是随他附读的学生:吴华梓、李求实、刘茂祥,他们都是利群书社的成员。

学生们从码头返校后,听说这件事,更加钦佩恽代英了。

恽代英授第一堂课,已经请假的学生都主动销假回到学校。教室里座无虚席,大家要听恽老师的新理论。

恽代英没有站在讲台上,而是站在同学们中间,他讲道:

“同学们,今天是我们见面之后第一堂课。感谢大家对我的期许。首先声明的是,我讲课时,形式是开放的。大家可以提问,也可以讨论,可以自由讨论。当你觉得我讲的课程,实在是学而无益的时候,你们也可以自由走出课堂。当然,也可以把我赶出课堂。我绝不做南郭先生。然而——”

一番独具新意的开场白,顿时引得满堂掌声。

恽代英接着说:“开宗明义,下面老师想请问各位学子,上学为了什么?”

是啊,上学为了什么?这是一个太过简单的问题,反而把同学们问住了。

“为了……”

学堂顿时一片静寂。

恽代英说:“只有弄懂了这个问题,大家求学方有意义,方能成为有用良才。记住,我说的是良才,而不是人才。良才金不换,而人才不值钱,有的还有害。因为祸国殃民者也不一定不是人才。孔子曰,学而优则仕,我反对。学而优怎么就得做官,怎么就能做官呢,我反对。事实证明给我们的:古往今来,多少饱学熟读之人,做了官僚后,干尽了缺德事、误国事、自私自利的事,而成为祸害!”

学子们听到这里,眼睛都亮堂起来。

“能成为良才者,起码是具有远大的理想和正确的人生观。何谓良才?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人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梦想通过个人奋斗的道路,以追求成名成家成官僚为手段,以实现私欲为目的的人,也不是。而且这种人一旦得势,就会胆大妄为、胡作非为。”恽代英走到黑板前,用粉笔写下“马克思”几个字,继续说,“以后,我会向大家介绍一位真正的良才,千年一遇之良才,人类中的巨人,他的名字叫马克思——卡尔•海因里希•马克思,德国人。他在《共产党宣言》中写道: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为了对这个幽灵进行神圣的围剿,旧欧洲的一切势力,教皇和沙皇、梅特涅和基佐、法国的激进派和德国的警察,都联合起来了……”

掌声顿起。

这一课,自掌声中开始,在掌声中结束。下课了,恽代英走出教室,掌声还在持续。

恽代英在宣师的日子里,他废寝忘食,埋头工作,每天达10小时以上,有时一天撰文竟达15000多字。由于他过于专心,经常忘记进餐的时间,等他到食堂时,卖饭的师傅早已离去,以致常挨饿。

他的生活十分简朴。他的一百大洋月俸加上稿费,收入不可谓不丰,但他却省吃俭用,一件新长衫都舍不得去做,把余钱留作补助家境贫寒的学生。有两个贫苦农民家庭出生的学生,因交不起学费无法继续完成学业。恽代英闻知后,不但立即为他们缴纳了学费,还经常带他们参加社会活动,鼓励他们好好读书,好好做人,努力成为社会的有用良才。

恽代英博学多才,且平易近人乐善好施,自然就成为众学生崇拜的对象。宣师有一名学监见恽代英被学生像众星捧月一样不离左右,不免酸溜溜的心生妒意。学监不阴不阳地说:“恽先生学富五车,受人仰慕,何以同一些乳臭未干的穷学生混在一起?”

恽代英听罢不软不硬地回道:“学监言之差矣,这些穷学生个个都干净,他们品学兼优,童叟无欺。之所以穷,是因为他们的父母做工、种地,拼死拼活地干一辈子,剩余价值被土豪劣绅盘剥光了。如此说来,穷人穷,又是谁的罪过呢?”

1921年5月,五四运动二周年纪念的日子里。宣城知识界和工农群众举行了声势浩大的五四纪念、五七国耻日活动。群众大会上,恽代英慷慨激昂地发表演讲,激发民众投入到救国的运动中。他愤怒揭露反动军阀媚外卖国的罪行,鞭挞土豪劣绅鱼肉乡民的无耻行径。

恽代英高呼:“朝鲜就是我们的一面镜子。我们如再醉生梦死,帝国主义就会很快地来侵略我们,中国腐败政府,只知仰帝国主义的鼻息,甘愿任其宰割,这就是捆锁四万万人民的一条大铁链。”

在他的鼓动和率领下,宣城掀起了爱国的热浪,爱国学生和青年纷纷走上街头,撕掉了充斥大街小巷的那些了女人袒胸露乳不堪入目的广告,捣毁了一些专售日货的商店,爱国的标语和传单漫天飞扬。积极要求上进的学生组织、进步团体求我社、觉悟社、爱智社、新群社、互助社等相继成立。

宣城的地方反动势力和土豪劣绅吓坏了,他们对恽代英的革命活动恐怖到了极点。县商会的会长和宣师那位劣绅学监勾结在一起,联名拍电报给安徽省政府,诬指恽代英“组织党羽,煽动学生,图谋不轨,大逆不道”。为了使打击排挤恽代英的图谋早日奏效,劣绅学监特意送上500大洋的红包,安徽省军阀张文生得到好处心领神会,立即下达了对恽代英的通缉令。

此时的恽代英面对邪恶势力的压力没有屈服,而是产生了新的想法。他决意告别宣城,为自己腾出时间,对此前的斗争进行一次总结,然后谋划下一步的斗争思路。

校长章伯钧一再挽留,宣师师生对恽代英依依不舍。恽代英盛情难却,用笔在学校的粉墙上挥写了屈原《离骚》中的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然后洒泪而别。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