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晓瑜荣儿的头像

晓瑜荣儿

网站用户

小说
202312/01
分享
《《枣林河村》》连载

第一十七章 首富燃起的火焰

在村长的带领下,大家在赵休仁家的菜地,拿了一些蔬菜、豆类根茎给村长,顺势就在村子四周走走。对于这个老头奇怪的行为,还有他不光彩、不地道的一生,大家都表示出不解和憎恶。或许,穷山僻壤,山门独户,人的思想也就狭隘和原始了些。老头之所以会无所顾忌,一方面是本性使然,一方面也是无所管教和约束,了无牵挂,毫不忌讳而已。可怜人必有可恨之处,他一生娶不到老婆,也可能是行为古怪,正常人无法容忍和接受吧,久而久之,思想和行为就变态了。

他们走到一户人家,看起来窑洞较多,有四口窑洞,周边还盖了砖瓦房,家里的门楼很高,院子里古木雕花,还有各类奇怪的花草在四周蔓延和攀枝,奇石嶙峋堆在了院子里。村长说,枣林河村以前之所以辉煌,还要从村上的几户大户人家说起。

这家院子的主人就是首富赵学才家,他在县城读完高中就回来种地,不几年就带回来一个媳妇。这女人能干,和赵学才一起在村子承包闲散的耕地,甚至还找到村上出钱开荒种地。因为村里的人大都懒惰,守着原有的耕田就知足了。有人愿意开荒,也是一件稀奇的事,村上干部都乐得家乡种植面积广大呢,村长当时大力支持,必要时还找村民给他们帮忙。

村民们看到他们全家老小,有空没空就在地里干活。一年后,他们辛苦耕种,施肥,浇灌的菜地,一半有了收成,而且庄稼和蔬菜长势很好。大片的蔬菜成熟了,有西红柿、笨黄瓜、西葫芦、土豆,还有茄子、辣椒、包菜等多种蔬菜;开荒的地里有黄豆、玉米、高粱、小麦 ,还有西瓜、蓖麻等。他们一年四季都在地里忙碌,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的收成。随着他们的收成越来越好,外地前来采购的客商越来越多,人们眼红地看着他们家把鼓鼓囊囊的钱揣进腰包,家里的条件越来越好,都嫉妒了。有了钱他们不再亲自干活,而是花钱雇别人干活。赵学才似乎还不满意自家的战绩和劳动成果,脸上始终没有微笑。他的媳妇也是,两口子可能觉得,这样的结果不是她们想要的,村民只看到他们赚钱了,但他们的辛苦却没有人体会。村民们种地种菜只是养家糊口,多余的分给亲朋好友一些。根本没有想到,赵学才能把枣林河村这片天然的风水宝地,种植出大量的果蔬等农副产品,而且还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这无疑给了村民莫大的安慰和鼓励,他们也决定有样学样,开荒种地,有了收成拿去外面的集市进行销售,改善伙食和家庭境遇。

合作社的时候大家集体出工集体种地,养活全村人勉勉强强,自从土地实行承包制以后,村民们都有了地,后来为了多上税纳粮,政策就倾斜了,大户人家可以多种地,多交粮。像赵学才这样的能吃对政策的人,赶在政策红利期,大胆向前冲收获属于自己的第一桶金。在八十年代,政府让种植苹果、烤烟等经济作物了,他就大干起来。他带着媳妇和哥哥、弟弟,赶着牛拉车从沟里的小路,爬坡过坎到塬上的集市叫卖,这属于头一件新鲜的事物。集市上菜贩子的菜都是从外地运回来的,不新鲜价格还贵。当四里八乡的村民和镇上那些干部看到赵学才家拉来的蔬菜时,都很惊奇。第一次,他们看到本地的农民拉着架子车,在集市上销售自己种植的蔬菜时都很惊讶。每一样都像刚刚摘下来一样,新鲜饱满,看着都让人眼馋。一问价格,比外地菜便宜一些,很多人都来买,就连平日只吃自家地里蔬菜,很少买菜的农民,看到这家人拉来的蔬菜多样,价格还公道,都有了购买的欲望。

赵学才和家人看着买菜的人越来越多,干脆将菜摊摆开来买,媳妇、哥哥、弟弟和他四个人都忙着收钱,这生意好到火爆。他们原想着一车菜需要几天才能买完,没想当天就卖完了。于是四人在集市上采购了大量日用品,孩子们的零食之类,连夜赶了回去。

家人看到他们赚到了钱,还买了很多东西都特兴奋。于是,酒足饭饱后,他们连夜去地里挖菜,洗菜,整理各类菜品,赶在凌晨装满两车,用牛拉着,再次出发去了集上。他们家即便种再多的菜,也是无法满足每天络绎不绝,不同地方的村民来购买生活必需品。看到他们家生意红火,外地来卖菜的和本地在外面收购菜的菜贩眼红了。他们开始找茬,让他们滚出这个集市。赵学才人聪敏,看到有同行欺负,知道必有这遭,就在对面的饭堂,请那些人吃了一顿饭。这样,两天卖的钱都不够给人家请客吃饭的。他们晚上垂头丧气地赶回了村子。

一路上赵学才安慰家人说万事开头难,今天我们搞定了他们,今后大家都会相安无事,我们就可以高枕无忧卖菜了。果然,后来他们都各自经营,公平竞争。后来也有一些人找事,看到卖菜的人心都很齐整,得不到什么好处,就不再讨扰了。但,躲过了同行竞争,躲不过工商管理人员的催办手续。该办的手续要办,该交的税款要交。

不到一个月,赵学才凭着聪明才智,卖完了家里和承包地里所种植的蔬菜。等到了夏季该卖西瓜的时候就去卖西瓜等。后来,他家里购买了一辆拖拉机,专门运输。这在村子里可是稀奇玩意,人们看到他开着车摇摇晃晃去地里,都羡慕嫉妒他怎么那么有本事,这拖拉机多贵啊,他的钱可真多啊。村民们看着他们一家人发生天翻地覆地变化,都坐不住了。

他又开始带领全家人和他近邻的人,在该种植的季节种植更多蔬菜和瓜果。一年又一年,给他家干活的都是雇佣打工的人,很多人为了赚取服务费,都挤着去他家,完了还能稍些卖相不好的菜回家。村民们开始意识到,他们也要有所改变了,不能眼睁睁看着别人吃香喝辣,他们却还是守着一亩三分地,自给自足就行了。

赵政治,赵团奇带着全家人,也是开始开荒种地,和赵学才交流学习,购买人家的种子,得到人家的种植经验,也热火朝天的干起来。村长左右周旋,给村民拉客商,给乡上推荐村民种植的土特产,很快,枣林河村因为大规模种植,吸引了众多蔬菜经营商和果商前来采购。村民们都没有闲余的人,逐渐“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大家在村长的带领下,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开垦了大片土地,种植农作物和经济作物。有付出就有收获,这是迟早的事。第二年成熟季节,村民们赶着牛拉车、架子车、自行车去集市上贩卖商品的热闹场景,一时间传为佳话。有些老奶奶把自家的土鸡蛋、各类豆子、花底鞋、千层底鞋等也拿到集市上去卖,整个乡镇的集市因为枣林河村人的开明和贡献,变得繁华和热闹起来,整个农村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勤劳致富的场景。

赵学才的威望和名声,也在集市上扎根下来。尝到甜头的菜农,忙得不亦乐乎,村上人在集市上遇到麻烦,不是找村长就是找赵学才帮忙。很快,山里人的衣着时尚起来,吃喝也讲究开了。塬上的村子因为看到人家有河水灌溉,不得已开始种植烤烟,也得到了一定的收入。学校上学的孩子,其伙食和穿衣再也不破破烂烂,塬上塬下的人都在农产品经济作物买卖的带动下,逐渐富裕和自由起来。

孩子们之间攀比,谁家有钱怎么的乱喊。枣林河村的村民眼看这三家人风生水起,都在暗自较劲,都开始找村长商量要开荒种地。村长高兴极了,他和校长商量,把村子周围的山坡都给开发出来。他给每家每户增加了土地,让他们去河道附近的荒地凿荒,村民们都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在他们的勤劳努力下,村里的人终于看到了这大山沟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靠着枣林河逐渐壮大了土地的面积,也给自身带来了客观的收入。当全村的人开始种植蔬菜瓜果时,枣林河村有了前所未有的繁忙景象。

赵学才更是不断扩大种植范围,雇佣很多劳力帮忙。他不但在市场上卖,还将批发的业务也承揽了。那些和他朝夕相处的外地菜商、本地菜商,都或多或少愿意从他家里批发蔬菜,因为新鲜,品种多,水分足,可口价廉。就这样,枣林河村人把大片的荒地成了宝地,因为地势的原因,后来很多人不得已都开垦了半山腰的洼地,虽然浇水不便,为了赚钱,他们用管子从河道里引水灌溉。村长找乡上领导帮忙规划,村民集体修路,建桥,挖渠。

村长看到村民们忙碌的景象,他把赵学才当作典型报给乡上,让他成为十里八乡的榜样,他所起的作用就更大了。村长为了宣传自己村子的繁荣景象,推动菜农种植的热情,不断扩大的销路,他找乡上给村民解决滞销和如何让全镇人购买的问题。乡上听了村长的报告,也是喜出望外。真没想到小小的枣林河村的村民,竟然有这么大的能量,为了真实了解村长的报告,乡长带着报社记者和几名干部,来到了枣林河村实地走访。

“乡亲们,咱们的好干部,刘乡长来到咱们村了。随行的还有记者同志,要将咱们村现在的景象写成报道,在全乡宣传呢!你们把手头上的活停一停,都来村委会和乡长沟通沟通,有什么需要乡长解决的尽快都提出来。错过这个机会,你要再想见到乡长就难了。”村长在广播上呐喊。

村民们纷纷来到村委会和乡长亲切的交谈。乡长逐一回答了村民的问题,他真是没有想到,这里村民的意识和觉悟这么高。为了解答村民的顾虑,他回答了很多问题,还答应村民,尽管好好种,瓜果蔬菜的销路不会是问题,遇到任何困难他都会找上级领导帮忙的。开完会,村长带着乡长、干部和记者来到菜地视察,当然选择的是赵学才家的已经成熟颇具规模的种植户。赵学才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将如何种植,怎样施肥,浇水,以及这地里适合种植什么品种都一一作了介绍。看到又大又红的西红柿娇艳欲滴,甜脆可口,记者吃了一口实在是甜在了心里。黄瓜结得满满的,像一个个微笑的小娃娃,仰起头看着他们,赤条条挂满了枝藤。来到河边,看到人们都在清洗蔬菜,胡萝卜被洗得红灿灿的,白萝卜像一个个胖娃娃,干净整齐地排列在一起。芹菜也是洗干净一捆捆用马栏草扎起来,白菜个大翠绿......乡长露出满意的微笑,他们被安排在赵学才家吃饭。

看到满桌子的蔬菜和牛、羊肉,还有好酒,这日子过得真是富足。酒足饭饱之后,赵学才载了满满一车装好的蔬菜,要分给这些远道而来的客人。听到说这些蔬菜都是给他们的,他们惊讶极了,这要是他们几个人分下来,可是他们一年的蔬菜用量啊。赵学才出手阔绰大方,让乡长也是佩服,看到赵学才真是一个能人,还一再叮咛村长,要珍惜人才,大力发展种植业,争取让枣林河村成为有名的蔬菜种植基地,远近闻名。

村长连连点头,后来赵学才开着车,跟到乡长的车后面,为他们送蔬菜去了。听说乡长把菜都分给了机关干部的家属们,让他们尝鲜。

刘乡长临走时看到河对面站着的乡亲们,依然目送着他们离开。他感动地落泪了,这里的人不但勤快,还很朴实。他们善良的本性是与生俱来的,直到他们的车沿着崎岖的道路,绕道山顶,依稀还可以看见一大堆花花绿绿各色衣裳的小人,站在河对岸,摇手呐喊。

“回去一定要在各村的村长、书记会上,好好宣传一下枣林河村的经济特色,报纸和媒体上也要大量大篇幅发图片,写好报道,我审核后再印刷,争取把这个村当典型,好好抓抓,真是一个不错的村子。农民们在那个赵学才的影响下,在村长的带领和感召下,都能开荒种地,把个蔬菜、瓜果种植搞得如此大规模,品种繁多,真令人惊叹。”

“乡长您放心,我一定会写好稿子的。”记者同志说。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