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廖春波的头像

廖春波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05/23
分享

待客之道


   “天寒冰冻时,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酱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温贫之具。”近读郑板桥《范县署中寄弟墨第四书》,重温耐人寻味的这句话,不禁令我感慨万千之余,回忆起传统的待客习俗。

     民以食为天。困难年代,见面招呼“吃了吗”,不足为奇。儿时,家里人来客去,父母热情好客,既需提前洒扫庭院,拾掇整齐内室外房,更要照顾周全,确保吃饱喝足。通常,犬吠人喊之时出迎,在院坝里接过行李,带客进堂屋歇息,一家子蜂拥而入,嘘寒问暖,递烟倒茶,端热水洗脸,用毛巾隔汗。同时,烧开水,泡炒米,加红糖,吃茶点,客人推辞,父母相劝。客人茶毕,欠身欲亲自送碗筷,顺表谢忱,父母手疾眼快接住,叫莫客气。中午接风,倾尽所有,请客上坐,客人谦让,父母按住,敬酒夹菜,殷勤备至。客人离席,说声慢用,麻烦劳慰,父母致歉,粗茶淡饭。下午陪客,聊天游逛,太阳西斜,煮汤圆,添醪糟,打幺台。晚上开饭,酒肉不少。夜间拉家常后,安排洗脚就寝,睡宽床干净被。次日清晨,尚未醒时,轻唤过早,吃荷包蛋。早餐丰富,荤素搭配。倘若客人告辞,则必隆重饯行,边劝酒边挽留。临别,互送礼物,拉扯流泪,盛情难却。

   那时,我嘴馋,不通人情世故。因为饥肠辘辘,未等客人动筷,便急不可耐,拈好吃的菜。父母鼓眼努睛,暗地拐手踩脚,实在制止不住,只好笑对客人,一个劲地劝菜,把肉食移向前。客人不好意思,又将碟盘传开,我也毫不客气。结果,父母送客后责骂,还威胁我,下不为例,屡教不改,再有客来,不准上席。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参加工作,经常下乡,走村串户。吃茶打幺台过早仍流行于世,山里人朴实厚道,留宿农家,没少款待。县城也有此习惯,傍晚散步街头巷尾,偶尔拜望同学同事,各自家属无不下厨,煮阴米等小吃招待。尽管我不饿,但风俗礼节,谁愿意违拗?如今生活条件好转,城里人不兴这样了,普通农户依旧难改。

     两百多年前,一代艺术怪杰和清廉县令郑板桥家书不忘慎终追远,特别感恩劳动人民,甚至吩咐细琐家事,劝弟善待贫苦亲友。这不仅在他所处的白云苍狗时代弥足珍贵,即使现在也十分难得,体现了独善其身兼济天下的知识分子情怀。他所倡导的待客之道延续至今,情深动人处自然还会影响后世。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