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郭娟的头像

郭娟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 11/12
分享

渤海,我是你的浪花一朵

渤海,我是你的浪花一朵

渤海盛产海鲜,天津在渤海湾里,不过要到塘沽外滩才能看到海。在市内,只能看到海河,海河最终也是流到渤海的。

宋朝时,海河干流为界河下游段,金、元时改称直沽河、大沽河。海河这个名字始见于明末。直到清代,直沽河等名称才逐渐被海河这个名字所取代。

据考古调查,在五千多年前,天津附近还是一片汪洋大海。经过以后的地壳变动,沿海大陆架逐渐上升为陆地,那时海河各支流及黄河均分流入海。

天津有七十二沽之说,凡带“沽”字的村镇地名,几乎都坐落在海河水系地区,如塘沽、大沽、汉沽、葛沽、西沽、后沽、大直沽、小直沽、咸水沽、丁字沽、东泥沽、三叉沽等另外,天津别称——津沽、沽上;海河又称沽水,是天津市的风景轴线。沽水流霞已成为令人陶醉的都市景观了。

我的家乡是津南,无一例外,很多地名也带着水字旁,在这些水汽氤氲的地名里,我们更加了解了天津。

渤海是天津的母亲海,养育了一代代天津人。 在我眼中,渤海像是一位有魔力的仙女,她轻轻摇曳身姿,一转身就变换了衣裙的颜色,将春、夏、秋、冬四季的景色如油画般呈现。

秋天的时候,树叶变成金黄色的了,树影倒映在海面上,海水也被染成黄色的了。微风划过水面,金黄色的叶子也跟着落在了海面上,小船像落叶一样在海里自由飘荡。

我最喜欢渤海的夜景了,渤海两岸彩灯齐明,映入海中,波光灯影,闪闪烁烁,使人流连忘返,人们带可乘船夜游,在海里徜徉,欣赏“哪吒闹海”、“迭水瀑布”、“百龙戏水”等远方的景观,让人叹为观止。

渤海的边上还有海河故道,建有纪念公园。园中的龙马圣境景区里,八条巨龙腾空而起,八匹骏马奋蹄奔腾,体现出津南区政府勇往直前的龙马精神。

在龙马胜景外侧修建了一座标志性建筑“篓吧”特色餐屋。远远望去造型仿照渔民捕鱼用的竹篓,又反映了一百年前津南区靠海吃海的渔民生活。

除此之外,园区还有沽水花洲、雅石趣园、沽水簟花、漕运官署菜舫、飘台醉月、临水特色餐屋等景点,这里恢复和丰富海河故道的湿地生态环境,形成旅游、娱乐、餐饮为一体的休闲望海公园。

从这些景观中,无一例外彰显着津南的远古曾经是浩瀚的汪洋大海的元素。

当时光追溯至几百年前,我的脚下,这片津南大地曾是一片深不可测的汪洋大海。里面生物物种繁多,鱼类资源颇丰,珍珠贝壳清晰可见,沧海桑田,泥沙沉积,海水慢慢隐去才形成今天的陆地。

听老人讲,津南大地有着很多有关海的传说,诉说着她的前世今生。

相传在六百多年前,津南大地还是一片汪洋,郭氏祖先在露出水面的湿地上耕种时,一镐下去,当时地上金星四溅,把郭钧甩出一米多远,镐头都弯了,郭钧定睛细看,发现地下一块方形巨石,此石质地坚硬,呈灰色,宽约两米,表面很圆滑,摸起来很凉,其中一面中间有约80厘米深凹窝,面沿留有一个马蹄形的印记。据当地老人相传,这是当年安史之乱时,在潼关大战中,忽然飞沙走石,黄旗招展,杀出数百队骑兵,致使叛军仓皇逃窜。偃旗息鼓后,骑兵也突然消失。后来,据守护昭陵的官员说,就在潼关交战那天,昭陵石人石马汗湿欲滴,那块神石就是神马出征时,其中的一匹名叫“特勒骠”的神马踢落天石时把石头踢散到各个角落,也落到了津南。津南的老百姓对这天赐之物敬如神灵,运放在津西做安村驱邪之宝。自从,有了这块神石,海水渐渐的褪去了,土地变得丰饶了,津南大地一片生机勃勃。后来,人们用这个从天而降的大石碓舂米。历经几百年,如今这个大石碓还在,后来村子拆迁,为了纪念这块神石就把它埋在了村舍之下了。

津南“仙井”的来历也是惊心动魄。相传,很早以前的一年,天气大旱,连续三年没有下雨,老百姓叫苦连天,地里寸草不生。为求生计,人们到处挖井找水,挖了几天几夜,挖了很多深洞,就是没有水,有的洞出水了,可是等人们用桶打水时,水又不见了,老百姓以为是受了诅咒,老天要灭掉津南,全村老百姓收拾东西,准备连夜外逃。这时,有村民在村东的柳树下发现红光一闪,似有龙腾空而去,胆大的村民就扛着镐来到柳树下,发现树下有一个大洞,人们很狐疑,试着用铁镐一挖,清亮的泉水喷涌而出。老百姓欢呼跳跃,奔走相告,人们找回已经出走的家人,家家户户争着打水,说来也怪,无论人们怎么打水,泉水总是充盈饱满,足够一村老小饮用。而且,夏天,水是凉的,冬天,水是温热的。由于是在龙洞挖得泉眼的,而且泉水甘甜清冽,昼夜涌冒,人们感到很神奇,从此,人们尊称这口井为“仙海”,还全村集资在村东建庙,虔诚供奉龙王爷祈求长年献水拯救生灵。解放后,“破四旧”时,造反派砸碎神像,再后来,改成了学堂。

现在,“仙海”不复存在了,井,已经被填平,并已盖上了民房,后来,1978年的时候,津南通了自来水,现在在“仙井”的旁边是一个新修的蓄水池,正为农业灌溉发挥着作用呢。

津南大地自古人杰地灵,在这片丰饶的大地上,一位红学巨子周汝昌先生就诞生在渤海之畔。

周汝昌出生于天津咸水沽镇。祖父名周铜,捐过清朝“同知”,父亲周景颐,为光绪年的末科秀才。但伴随他成长的年月不是军阀混战,就是外寇入侵。就读天津南开中学时,他的英文水平可与老师论伯仲。周汝昌从初中时期便热衷于古典诗词的创作,初中毕业后,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取天津市实验中学。

我们津南区有本杂志《海河柳》 杂志封面的这几个“笔笔不苟、使转敷畅”的大字就是周汝昌先生为自己的家乡题写的。周汝昌从小就醉心文学艺术,凡能偶然入目的片言只字,他都绝不放过。对得到的任何一本书更是精读细敲如嘬骨髓。正是这些治学的态度才成就了汝昌老,这可能就是我们说的先生是为了红学而生吧。

我是信命的,大千世界,人海茫茫。生的本身就是一种不可思议的存在,也许是为了某一件事,某一个人、某一件事、某一种义务、某一种召唤吧,所以,汝昌先生为红楼而生,我信了。从周老背着书包站在渤海边上大声诵读红楼的那一刻我就知道了。

不能否认,那一时刻作为在校大学生的周汝昌是重要的。那年秋天从津南咸水沽来到燕京大学图书馆,他想借阅的是敦敏所著《懋斋诗钞》。他查找了书柜里的卡片,显示馆中藏有此书,馆员把他填好的书单放到篮子里,传至楼上书库,当篮子传下来时,《懋斋诗钞》已躺在其中。周汝昌大喜。书上附着的借书卡一片空白——这么多年来,从未有人借过。对于“红学”来说,这是意义非凡的瞬间。

这个瞬间,就是改变命数的时刻。永恒,就是红楼的永恒。

汝昌先生建起了一座红学大厦,如果说胡适之先生的《红楼梦考证》开辟了一些思路,那么周汝昌先生则是把有关《红楼梦》构建成一座完整的大厦,这个大厦像迷宫一样吸引人,令我们驻足,令我们流连忘返。

周老研究红楼,应该是与曹雪芹合一的境地了。

《庄子·蝶梦》中有一段妙语:“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自己非常快乐,悠然自得,不知道自己是庄周。一会儿梦醒了,却是僵卧在床的庄周。不知是庄周做梦变成了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呢?

汝昌老何尝不是曹雪芹的化身呢!汝昌老这样评价:“曹雪芹的一生,是不寻常的,坎坷困顿而又光辉灿烂。他讨人喜欢,受人爱恭倾赏,也大遭世俗的误解诽谤、排挤不容。他有老、庄的哲思,有屈原的《骚》愤,有司马迁的史才,有顾恺之的画艺和“痴绝”,有李义山、杜牧之的风流才调,还有李龟年、黄幡绰的音乐、剧曲的天才功力。他一身兼有贵贱、荣辱、兴衰、离合、悲欢的人生阅历,又具备满族与汉族、江南与江北各种文化特色的融会综合之奇辉异彩。所以我说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代表形象。”这个评价用在汝昌老身上是多么的恰如其分啊!

汝昌老一生诗词、书法、戏曲、翻译等领域颇有建树。汝昌老除研究著述外,还为威斯康辛、普林斯顿、纽约市立和哥伦比亚4所大学及亚美文化协会讲解《红楼梦》,演讲内容精彩纷呈,给听众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此外,周汝昌还用英语在北京给40多家外国驻华使馆官员讲解过《红楼梦》,当时场面同样人数众多,如磁铁聚沙。汝昌老把陆机的《文赋》翻译成英文,想想这些成就和曹雪芹多么相似,而且比雪芹更高端,更与时俱进,让每一个看到汝昌老成就的人都已经赞叹到无以复加。

汝昌老还非常谦虚,自谦不是书法家的周汝昌,幼少时即醉心欧楷笔法,深研《兰亭》后,得王右军真脉,平生练习书法多行草,其笔体“横逸飞动、作草如真”的周体法书,为后人多临摹,被后人尊称为“周体”。

汝昌老曾说过:“我的愿望是我得遇见一个真正的知音,知道我有多少能量还没有发挥,我能够做什么很少人知道。以我的体验,中国文化和艺术最忌一个字:死,最宝贵的是:活。要教活学生,就要教他们这种涵咏玩味的功夫,不是照本宣科,不是读死书。 治学不易,要有才、学、识、德、勇、毅、果、静、谦……也要有悟。悟有顿、渐之分:顿是一见即晓,当下即悟;渐就是涵咏玩味,积功既久,忽一旦开窍,洞彻光明。”这是对自己一生所学的阶段性总结,也有着对后学者的期望。

周汝昌的最后一段日子脑子很清醒,在去世的前一天还在看红学方面的书。总是看自己早年在渤海边读书的照片,总说在家乡的渤海湾里,自己就是一朵浪花。周汝昌先生以他睿智的头脑,超前的眼光,卓越的意识,不倦的精神,为中华文化的普及和传播作出了应有的贡献,无愧为海河骄子,红学巨匠。

是啊,周汝昌一生淡泊名利,唯对中华文化、对学术真理坚守不渝、穷追不弃。周先生是海的孩子,是渤海的浪花一朵。

耳边传来歌声:“我的祖国和我,像海和浪花一朵。浪是那海的赤子,海是那浪的依托。每当大海在微笑,我就是笑的漩涡。”

我也说几句 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登录][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