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北方飘雪的头像

北方飘雪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 10/30
分享

山水老家

开阔的齐鲁大地上,五岳之首泰山,拔地而起,巍然屹立。整座泰山盘卧的总面积,达四百二十六平方千米之多。其主脉、分支、余脉,涉及周边十多个县。我的故乡就在其中之一,一个与泰山一脉相连的山村。那是爷爷奶奶居住的地方,爸爸从小生活的老家,也是我的出生地。

在很多人的乡愁记忆中,日思夜想的故乡,要么有一座山,要么有一条河。曾经留下的许多美好回忆,魂牵梦绕,念念不忘。

我眷恋的故乡,既有山又有水,山水相伴相依,是个依山傍水的好地方。山是座落在泰安市域内,闻名于世的泰山之延伸。水则是泰安市的生命之源、市民的珍贵饮用水源地。在老家,我们习惯叫黄前水库,后被改名天龙湖。水库碧波荡漾,山村风景如画,村子民风淳朴。山民们在那里生生不息繁衍,世世代代相传。

很多年以前,五月槐花香,我在山上的老家呱呱落地。与别的孩子普遍由接生婆接生不同,我则是由借住在奶奶家的、解放军女军医接生,平安来到人世。何等幸运,有女军医做我的保护神,护我周全,倍感荣光。对自己的出生地,更是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格外钟爱,骨子里天然亲近。人的感受都差不多,有谁不热爱生养自己的故乡呢?

老家位于山上,作为泰山的余脉延伸,有着和泰山差不多的山貌体征。那种北方山体特有的粗粝、豪犷、朴野、硬朗,怪石嶙峋,质地坚实。其实整座泰山,经过久远年代地壳的造山运动,那些裸露地表的岩石,历经风吹雨打日晒,寒冷爆热交替风化,岩石表层逐渐破裂,形成大小不等的孤立块体。有些大型石块体原地未动,经受进一步的风化、剥蚀,后来形成大型的奇石景观,令人叹为观止。有些则滚落他处,变形风化,独自屹立于一个地方,成为一处孤景。老家的山貌亦是如此,山石嶙峋,形态各异,各有各状。

但我只在山上住了两年,二岁时,我们全家就搬下了山。自然,由于年纪太小,这段记忆我不会拥有。只是后来听大人们说起过,在我刚会爬的时候,从奶奶家门口的石崖上掉下去过。丘陵地带,层层落差,上一层与下一层之间,总有几米的高度。幸亏我被崖壁缝中、长出的树枝挂住,并没摔坏,否则下面满是石头砌成的村路,很难说小命如何。

一生的坎坷命运,似乎很早就有所喻示。不过,都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其实,能好好健康的活到现在,已比人世间许多悲惨的人强。看看世界上那些朝不保夕,无法选择环境和命运的人,已经太有福,知足者常乐。

虽然遭遇命里的劫难,毕竟老家也算是护佑过我,心中对老家照旧充满感激。完好无损的我,并没有受到什么伤害,就算惊吓,也毫无记忆。我依然深深热爱着这个美丽的山村,生我养我的故乡老家。

小时候跟着大人,从新家返回过山上的老家,记忆里还有些印象。最深刻的是要穿过几段、拐来拐去的公路,道路蜿蜒曲折,经过之时,有些惊心动魄。

记忆里深感惊悚的那条盘山公路,硬是从石山中间凿开通过,一旁挨着山体,一边就是山沟。那块巨石被拦腰凿开后,人车就从巨石底下穿过,让小小的我总有些担心,头顶上那块覆盖着公路的巨石,会不会随时垮下来。如果会,那可就成了真正的“灭顶之灾”的真实演绎!想想都让人不寒而栗。

老家在地势偏高的山上,从公路上拐弯,在山间转来绕去,直到上去一个有坡度的石崖。首当其冲的第一家,就是我大爷家,我爸的大哥。他家屋子的后面,和奶奶家屋子的前面,两家中间隔着几块巨大的山石。是那种大光梁,滚圆的大石块体,岩层表面并不锋利,中间还有石沟,石窝,夹缝。

有些石缝里,长出来几棵低矮的板栗树和山楂树,它们艰难的钻出石缝,在夹缝中求生存,毅力惊人。虽然长在坚硬的山石中,生存环境极其恶劣,逼得它们不得不弯弯曲曲,挺不直树身,但它们意志顽强,求生欲极强。对它们最有力的条件是,阳光充足,周边无遮无挡,可以尽情的被阳光普照。

雨水过后,石洼里的积水,慢慢渗透进石缝里,足够它们吸收。即使没有雨水,山里自有溢出的天然泉水,无处不在。根系发达的果树,松树,都能从石头旁边,扩展蔓延,自行寻找水源。只要是有树木生长的地下附近,估计就有泉水深流浸出。否则,它们应该早已渴死旱死,生命力不会如此旺盛,长得那么粗壮,枝繁叶茂。有些果树粗矮,并不往高处长,而是横向发展,枝丫横生。小时候,站在光梁上小小的我,都能一伸手就摸得到,那枝条上的果子。成熟的板栗,爆开针刺包裹的外壳,裂开一个口子,裸露出褐色的板栗。

拾阶而上,就是奶奶家的房子,在中间位置。家里有一个大院子,我们家没搬走前,就住在这里。小时候的记忆里,院子里还有一棵高大的核桃树,一到季节,就结满生涩的青皮核桃。房后随地形、依山势逐层递增加高,后面那家人,是我三大爷的房子,我爸的三哥。他早年参军,在海军服役,后转业至泰安市内某单位,任职领导,全家人都搬到了市里。他们家房后,便再没有其他房子,由那上爬,距离半山腰则不远矣。

漫山遍野,树木林立,树形奇异,独树一帜。山体耸立,奇形怪状,巨大的光梁石底下,便是那山下波光粼粼、碧幽深邃的水库。经久不衰的记忆里,这便是我山清水秀的老家概貌。

虽然在那里呆得时间很有限,回忆起来却历历在目。老家的影子,就刻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深留在我的心间,永远都占有一席之地。

老家的山和水,让我印象深刻。站在门前,就能看见山下那一大湾水,这还仅仅只是整个水域的一小部分。二〇一七年之前还不叫天龙湖,叫做黄前水库。

水库历史悠久,当初为了修建这个大型水库,从五十年代末期到七十年代末期,二十年间,陆续进行了大规模移民。据悉,共移出三十八个村庄,一点四一万户,五点八二万人,其中就包括我们一家五口人。我们搬走那年,我姐四岁,我两岁,大弟刚出生,才一个多月。小弟则是搬迁到一个新村庄多年后,才来到我们家。

黄前水库座落在泰山东麓,距离泰安城里十八公里,水域面积为二百九十二平方公里,总库容为八千二百四十八万立方米,蔚为壮观。水库北面连接着大青山,南面连接着窝角山,西面靠着泰山,东面靠着黑山。水库水质极佳,是泰安城主要的饮用水源地。九二年起向泰城供水,日供水量十万吨以上,占整个泰城总用水量的80%左右。

爸爸没外出工作前,曾在水库里划过船。听妈妈说,有一年发大水,他还帮着捞过不少东西。爸爸还在水库里打过鱼,我小时候有印象,在幼小的视线里,感觉鱼很大。到现在还能记得,自己摸过那鱼,鱼身上滑溜溜,冰冰凉,吓得赶紧缩回手去。

我大爷是村支书,他组织村民去湖里打过鱼,据妈妈说捞了不少,村里每户人家都能分到几斤。妈妈吃过水库里的鱼,说非常好吃,特香。她说,鱼好吃,是因为水好。水库底下并没有泥土,全是干净的沙石,水质清亮,所以鱼身上没有土腥味,味道特别鲜美。果真,水库后来被山东海洋与渔业厅,命名为“黄鲷鱼种质资源保护区”。

黄前水库扩建后,比之前大了不少,水面更加宽阔。如果从公路上,到水库对面的老家山村则变得更远,需要绕行一大圈。我还有印象,小时候,冬天天寒地冻,大家便抄近路,直接从结了厚厚冰层的水面上过去,连马车都可以滑过,能节省不少路程和时间。

六七年枯水期,赶上我姐那年快要出生,我那家住莱芜城的姥娘,一个人坐车,去山上看望我妈妈。那时水库水位回落,水库里较浅的水面上,有人丢进水里一些石块。踩在石头上,惦着脚尖过去,避免包抄一大圈远路绕行。可我姥娘在旧时代裹过小脚,她没办法踩稳那些石块过河。思女心切的姥娘,后来趴下身子,爬了过去。我无法想象,她是怎么过去的,估计是用手支撑着。可怜的姥娘,年龄一大把,当时一定是牵挂着她最小的闺女,马上要生孩子。情急之下别无他法,她的小脚也不可能绕更远的路!

多么了不起的母亲,为了孩子所作出的、不同寻常的举动!让我闻之落泪。母爱之所以感人,就是因为当母亲的心里没有自己,只有孩子,为母则刚,母爱最伟大!

如果水库有记忆,当记得那年秋天,一位多么可敬的小脚老太太,趴着身子,爬着过河。我心为之震撼不已,忍不住泪流,不会作诗的自己,甚至突然生出诗人般的文思,虽然一点都不押韵,但却是我的心声:

疯狂幻想

如果我就是那水

心甘情愿

只要她能渡过去

下沉三尺

不惜让自己消失

干涸挥发

只要那小脚母亲

安然过河

……

老家的水,除了水库的水,还有山间的泉水。就在漫山遍野中,山缝间隙处,有一股股暗流涌动,带给人们圣洁的甘泉。

山里有泉水,这是泰山的水文特征。整座泰山,山泉繁多,河溪密布,水资源极为丰富。据悉,总储量达三十亿立方米,仅地下水就有一半,近十五亿立方米。

泰山因裂隙构造特征,裂隙泉分布很广,泉水含多种微量元素,属优质矿泉水。到过泰山的人,都知道泰山有三美,即白菜、豆腐、水。我个人以为,泰安的煎饼也不错,差不多算第四美,无不与好水有关。煎饼卷大葱,曾是我们小时候的主食,曾以为就此吃够了,没成想,离家多年,依然还会想念。那年回泰安,在饭店吃饭,桌上端来一份煎饼和葱,家乡特色,倍感亲切,家乡的味道,还是那么好吃。

那次在泰安市里,我和朋友晚上出去吃海鲜烧烤,饭后在市区内散步消食。走着走着,发现有不少遛弯的市民,手上都拿着个白色的大塑料桶。一时觉得好奇,忍不住上前询问了一下,提着桶干嘛去?原来他们是去提矿泉水,顺便捎回家。

不仅泰山上、泰安市内有丰富的矿泉水,我老家的山间也有泉水。同属一座泰山,一脉相传相通,自然拥有一样的特色。以前老家人在山上饮水,都是喝山里自渗、涌露而出的泉水。

这事妈妈有亲身体会,她给我讲过。从石头缝里流出的泉水,经过一夜蓄积,在一个大石头凹洼里,聚满了一洼清冽的泉水。早上起来,她便去山上挑水,用木瓢一瓢瓢舀入水桶挑回家。

泉水清澈透明,口感甘甜,富有营养,对人体有很多好处。我奶奶在山上的老家,居住了一辈子,也喝了一辈子的山泉水。她身体硬朗,鹤发童颜,去世时享年九十三岁,无病无灾,自然老去,属于喜丧。我想,当与喝山泉水有关,水是生命之源,喝品质好水,自然对人体大有益处。

二〇一九年秋,我们回山上老家,给爸爸扫墓。期间,我小叔专门拿出他接的山泉水,给我们泡茶喝。他说,现在的泉水流的不多,都是他平时收集下来的,都舍不得喝,我们来了,专门给我们泡茶喝。我本不爱喝茶,听他那么一说,反来了兴趣,仔细品了品。用泉水泡得茶,果然清冽甘甜,回味悠长。老家的泉水,喝到嘴里,心里都是甜的。

不过现在早就接通了自来水,水管子入户千家,喝水再也不用去挑,况且山里水质本就很好。听小叔说,他依然还会时不时去山上接点泉水,只用来泡茶喝。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老家的山泉水,是大自然对人类的厚爱,馈赠给人们的珍稀礼物,何等珍贵,也何其幸运。

老家之美,美在山水之间也。

那年秋,我和妈妈姐姐一道,由小弟开车,回老家去看望、长眠在半山腰上的爸爸,以及爷爷奶奶家人们。一路行来,沿途的风景,目不暇接,美不胜收。若不是亲眼所见,曾经的黄前水库,如今的天龙湖,改天换地,风景之美,眼花缭乱,叹为观止。让我惊讶于老家,在新时代的变化之大,大到超出我的想象和认知!

行车道上,远看有山,近看有水,山清水秀,湖光山色。山自不必说,是著名景点泰山风景区的外延,老家山村与泰山本就一脉相连。水就是天龙湖水库的水,优质清亮,泰城饮用水水源地,倍受环境保护。老家被水库深拥,是个依山傍水的好地方,洁净,秀美。

一度,让我如梦如幻,宛如在移动的、巨幅天然画卷中游走,如诗如画,如痴如醉,陶醉其中。引得不会作诗的人儿,诗兴大发:“山水入目光影,人车卷中漫行。远山红叶斑斓,近湖碧绿水兴。岸边红柿秃枝,湖面枯草黄橙。”当然,这些杂句也算不得诗,胡写凑句,就是感慨万千,一时兴起,情感却是最真挚的。

如今的老家,得到高速发展。一条等级很高、修得非常漂亮的盘山公路,就直通到家门口。毫无疑问,那应该就是一条致富之路,把过去落后闭塞的山村,和外面崭新发达的世界连接起来。物流交通运输便利,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

在新时代的今天,山民们过上的好日子,超过以往任何历史时期。家家户户都盖起漂亮的小楼,买有小汽车。道路两旁,颜色靓丽的栋栋小楼,随处可见,我大爷家,小叔家,亦是如此。新社会,新时代,新气象,与穷苦落后的过去,完全不可相提并论。

不由得想起,唐朝诗人贺知章的那首《回乡偶书二首》诗,诗中写道:

少小离乡老大回,乡音难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销磨。

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佩服诗人文采斐然,感觉这首诗词太符合我的情况,高度吻合。我十岁那年,曾经最后一次来到老家这里,是给因公去世的爸爸行下葬礼。随后一去几千里,一别数十载,在幼年、青年、中年时期,都离开山东老家,一直没有机会再回老家看看。整整阔别四十年之后,才于二〇一九年再次回归。

诗人是阔别五十年,比我还多十年,确实他可能感受更深,能写出如此深情之作,确系真情流露,引人情感共鸣。最后两句诗,让我感触颇深:“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不同的是,他门前是镜湖水,我的老家门前,则是天龙湖水。他写到,那在春风吹拂下,泛起一圈一圈涟漪的镜湖碧水,还是旧时模样。而我当年只有十岁,看到的水库还是旧貌,如今却已换了新颜,这大概就是新旧时代的不同。古时候五十年都没有啥变化,现代社会则是日新月异,改天换地,突飞猛进,一年更比一年好。还是生活在现代社会好,人民的幸福指数节节增高。

美丽乡村,吸引着不少城里人前来,观光游玩。我小弟就有个特别的爱好,他酷爱钓鱼。只要从陕西休假回到山东,他必开着车到处找地方去钓鱼。听说我大姨家的大表哥也是钓鱼迷,他还是济南莱芜区,他们那儿的钓鱼协会会长。他们都曾开车跑老远,去老家的水库钓过鱼。

今年清明时节,弟弟去给爸爸上坟。爷爷奶奶爸爸的墓地,已经由狭窄的半山腰上,迁移下到低一点的山间空地,这样更方便扫墓,不必爬坡上坎。新墓地还更加开阔,周边环境更佳。树木林立,依山环水,天龙湖近在眼前,可谓风水宝地。确实,是小叔他们、经过严选之后的绝好宝地。

故乡的诸多变化,强烈吸引着我,下次回老家时,再去亲眼感受老家的美丽,亲自前往亲人们长眠的新家,去拜祭他们。如果他们泉下有知,感受当也和我一样,感慨家园变得越来越美。他们可以安心放心,后辈儿孙们的日子,越过越好。

泰山老家的山山水水,只是美丽祖国、辽阔大地上的一个缩影,一个代表。这样的魅力风景,在国内有很多很多,数不胜数。其实,在每一个离开老家的人心中,故乡的风景,都有着独一无二的独特美,在游子心中最美!对她有着最深厚的情怀,最炙热的情感,最深沉的挂念,最入心的牵绊。

山水老家,一生有你。

我也说几句 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登录][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