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许烟华的头像

许烟华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鲁迅文学院学员

散文
202304/21
分享

永远的“吴家连”

1

1954年的冬天,对于付维莲来说格外寒冷。那一年,村旁的马颊河早早就被厚厚的冰层锁住,失去了往日的欢腾劲儿。大风在空旷的平原上肆意撒泼,河中的蒲苇被拽得东倒西歪,可任它疯癫,蒲苇根却深深扎进冰里一动不动。

拿着儿子的来信,付维莲心里有些慌乱。天天盼着儿子来信,信来了,这心里咋就那么不踏实呢?她稳了稳身子,把信封往眼前凑了凑——牛皮纸信封的左上角,印着红色的天安门城楼,右侧是“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八个字。付维莲上过识字班,一般书信还能看得懂。她知道儿子去了朝鲜战场,可这么长时间没消息,让她很是担心。前几天,她实在忍不住,就给儿子写了一封信。当她看到信封上“吴老大娘(吴广德之母亲)安启”时,那块悬在半空的巨石顿时失去了倚靠,轰隆隆砸了下来……一阵令人窒息的沉默之后,一声撕心裂肺的哭声响起,惊飞了门前老枣树上歇息的一群乌鸦。

对于孩子参军这事,付维莲从没后悔过。她清楚地记得,1947年3月,正是她亲手把儿子送进了革命的队伍。当时正是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彻底破裂之时,敌我双方力量悬殊,解放区急需补充大量兵源,无棣全县掀起了参军入伍、保家卫国的热潮。作为一个农村妇女,付维莲对中国革命形势不一定看得全面精准,但她认准了一个理儿——解放军是咱老百姓的队伍,只有铁了心跟着解放军走,老百姓才有活路、才有出路!付维莲的丈夫已经过世,三个孩子中,两个不到10岁,19岁的老大刚刚结婚,是家里唯一的壮劳力,也是家里唯一符合征兵条件的孩子。她十分清楚,如果儿子成了队伍上的人,以后家里里里外外就只能指望自己这个年近半百的女人了。但她又一想,村里好多独生子都报名参军了,人家爹娘就不考虑家庭困难、不考虑将来谁为自己养老送终吗?不说别人,就说这次动员大家参军的吴克信,他女儿才刚刚三岁,妻子还怀着四个月的身孕呢!还有住在村南头的吴中元,他原是国民党部队的连长,因为看不惯国民党的所作所为,抗战胜利后便解甲归田,只想安安稳稳过清静日子。谁也没想到,参军报名刚刚开始,吴中元就主动给儿子吴炳春报上了名,生怕落在了别人后面!想到这里,付维莲觉得自己身为大吴家码头村“妇救会”的一员,思想觉悟还这么落后,不由得脸上一阵发烧。

付维莲后来才知道,包括她儿子吴广德在内,短短几天时间,大吴家码头村有80多名青壮年报名参军,这其中有亲兄弟、亲叔侄,还有连襟。渤海湾边,碣石山下,无棣县独立营第三连——一支新的部队诞生了!大吴家码头被县里评为“参军模范村”,更让新兵们感到兴奋的是,渤海军区第四军分区颁发锦旗,给了他们一个响当当的名号——“吴家连”!

初生牛犊不怕虎,两个月之后,“吴家连”在军分区的大练兵中一路过关斩将,门门成绩优秀,扛回了“模范连”的大旗。当年八月,“吴家连”被编入华野第八纵队。从此,“吴家连”转战祖国的大江南北,参加了曹县战役、潍县战役、开封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和抗美援朝,北至白山黑水,南到上海、海南,为新中国的成立立下了赫赫战功。

让付维莲引以为豪的是,儿子吴广德没给她丟脸。小伙子在部队这座大熔炉里迅速成长。他作战勇敢,冲锋在前,一次次把立功喜报、军功章寄回了家。不幸的是,在朝鲜战场上,吴广德带领一名战士坚守地堡两夜一天,打退了敌人多次进攻,直至壮烈牺牲。那天,距离朝鲜停战协定签订只有一个多月的时间。

吴广德,26岁,大吴家码头村第十三位革命烈士,长眠在朝鲜上甘岭志愿军烈士陵园二号墓区。

2

吴广德在朝鲜战场上为国捐躯的时候,吴克信已经回到了国内,在南京军区总医院接受治疗。本来,他是憋着一股劲想在战场上狠狠教训一下侵略者的,没想到刚到朝鲜不久,他的身体就出现了问题。初期咳血、呼吸困难,后来发展成肺结核。吴克信心里明白,这种情况下,再坚持留在朝鲜战场已不现实,他只能服从组织安排回国治疗。但终因错过了最佳治疗期,他的部分肺叶和肋骨被切除,被评为一等甲级革命伤残军人。

吴广德牺牲的消息,让吴克信的情绪更加低落。当年,他是大吴村革救会主任、民兵连连长,军分区领导亲自找他谈话,把组建“吴家连”的任务交给了自己。正是由于他的组织发动,才有了“吴家连”这支部队。这么多年,他无时不刻牵挂着“吴家连”每一位战友的安危。现在,又一名“吴家连”的乡亲为国捐躯,成为国家和家族的荣耀,可看看自己,却成为需要别人照顾的累赘!

在鲁北方言中,形容一个人不安于现状,叫“踢腾”,吴克信打小就是个能“踢腾”的人。17岁那年他就独自一人北上闯荡。吴克信先是到了北京,在宣武门外一家肥皂厂当学徒,后又到天津打拼。在天津,他误信日本商人的花言巧语,被骗到日本鬼子控制的吉林辽源煤矿,亲眼目睹了矿工的悲惨命运。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冬夜,吴克信孤身狂奔20多公里,九死一生逃出了那座人间地狱。走南闯北让他长了见识,也让他看清了时势,回到家乡之后,吴克信自觉向党组织靠拢,很快入了党。当时,无棣虽已全境解放,但小股匪特依然十分猖獗,到处杀人放火,勒索钱财,让刚刚过上安稳日子的老百姓又陷入恐慌之中。必须给他们点颜色瞧瞧!吴克信带着大吴家码头的民兵,接连打了几场漂亮仗——活捉特务头子,缴获敌人枪械,营救被困战友……一时间,吴克信的名字让敌人闻风丧胆,再也不敢在大吴家码头附近活动。因为在动员参军和反特工作中表现突出,吴克信荣立了一等功。

过去的革命经历,一幕幕出现在眼前,让吴克信唏嘘感叹。相对于颇有传奇色彩的往昔,难道自己就这样沉寂下去?不!我还可以继续为党工作!深思熟虑之后,吴克信做出决定——为了乡亲,为了那些牺牲的战友,回乡干一番事业!

让吴克信没想到的是,考虑到吴克信的身体状况,组织上安排他到公社工作,让他担任农中校长、修配厂书记,这无疑是给一心回村的吴克信浇了盆凉水。但吴克信犯了牛脾气,就认准了回村这一条路。平日里只要工作不忙,他拔腿就去找领导说道说道。经不住他软磨硬泡,吴克信被任命为大吴家码头党支部书记,一干就是23年。

3

情绪稍稍稳定之后,付维莲才发现,部队来信的背面还有一行字:广德同志牺牲,此事请暂不要告诉他妻,等她身体痊愈再说。看到这里,她的心里又是一阵撕痛。是啊,该怎么和儿媳说呢,这苦命的孩子!

吴广德参军时,新婚不久的媳妇哭红了眼睛,队伍到县城集结,她恋恋不舍一直送到村口。后来,吴广德跟着部队转战各地,直到牺牲在朝鲜战场,小两口见面的次数,付维莲扒拉着手指头也能数得过来。

对于儿媳妇,付维莲是打心眼里喜欢,虽说她从小体弱多病,干不得重活,却十分勤快,一天到晚闲不住,对自己也很孝敬。儿子走了,儿媳妇成了她的伴儿,娘俩白天一起下地干活,晚上在一个炕上啦呱……

吴克信在村里主事之后,把培育文明村风、良好家风当成大事来抓,每年都组织评选“好婆婆”、“好儿媳”,不用说,这娘俩双双上了光荣榜。

可是时间一长,付维莲又有些责怪自己:自己是黄土没了脖子的人,可孩子还年轻,路还长呢,总不能一辈子把她拴在自己身边吧。

几年之后,付维莲托人给儿媳妇找了一户好人家,并亲自赶着马车,送她原来的儿媳妇、现在的干女儿出嫁,引得路人驻足称道。而付维莲去世的时候,曾经的儿媳妇也匆匆赶来,在灵前为她披麻戴孝。婆媳这段不寻常的经历和感情,在当地传为佳话。

听闻吴克信回到村里,几个先他复员的战友像听到了集结号,不约而同地凑了过来。过去,他们在战场上一起出生入死,现在老连长回到村里,虽说换了阵地,但他们还是愿意拖着伤残的身体,再次跟着老连长一起冲锋陷阵。吴克信没让老少爷们失望,他在部队里历练多年,要觉悟有觉悟,要本事有本事。在他的带领下,没几年功夫,大吴家码头就成了十里八乡最“火腾”的村子。用继任村书记吴臣义的话来说,当时是“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村民们心气顺,干劲足,日子也芝麻开花节节高。吴克信在位时订下的制度、立下的规矩好多一直延袭至今,成了历届村干部治村的“传家宝”。比如他立下的村民议事制度:每月5日,全村党员和村民代表都会聚在一起,商讨村里大大小小的事情,让大家都能吐露心声。比如他成立红白理事会,在全县率先进行的殡葬改革,直到现在村里的责任田里没增加一个坟头。比如他建立的村民调解委员会,村民们的矛盾全部就地解决,没有一个闹到村外,更没有一个撕破脸打官司的。吴克信还有一个记账的习惯,大到宅基地分配、村规民约制定,小到一分一厘开销,一家一户困难,每一项都清清楚楚。他卸任后,吴臣义书记接着记,整整记了24本。

疫情解封后的第一个春天,在大吴家码头村委会,我见到了吴臣义老人。知道我的来意,老人热情地伸出双手,嗓门也瞬间高了许多。他出生于1947年,自称是“吴家连”的同龄人。关于吴家连的故事,老人可能讲了千遍万遍,但我依然听得出老人言语里携带的浓浓情愫——提起老书记吴克信,我听到他发自心底的钦佩;讲到英年早逝的烈士,我看到他眼神里深深的痛惜;谈到红色基因的传承,我感受到他对下一代的殷切希望……

临别时,他用手指了指胸前的党徽,自豪地说:“我1976年入的党,今年47年党龄了,我每天都戴着党徽,我得坚持再活三年,争取戴上‘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