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陈建中的头像

陈建中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 10/05
分享

千年古村落新窑的前世今生

知道我喜欢寻访古村落,远在十堰工作的朋友哲别多次向我推荐新窑。他说,在武汉市江夏区境内,有两处自古被人称作“国”的地方。一处是湖泗街,因其方言与周边地区有很大差别,一般外地人难以听懂而被称为“湖泗国”;一处是安山街新窑村。在新窑村,不光是能寻访古窑址,还能看到一些百年以上的老房子。

据他介绍,新窑不仅是一个村,历史上还曾经有过新窑市、新窑乡、新窑公社等建制,管辖的范围很大,包括现在的安山、山坡、河垴等几个街道(乡镇)的好些行政村。民国晚期(上世纪四十年代末),这里设有新窑乡,他的祖父曾经担任过新窑乡的乡长。哲别的老家离新窑不远,他对新窑情况比较熟悉,也对这里很有感情。

听了他的介绍,激发了我去新窑一探的兴趣。这次,我利用休年假的机会,去了一趟新窑,想要了解个究竟。

新窑地处偏远,交通不是很方便,一天只有早晨和下午两趟车。那天上午九点左右,我在县城纸坊乘车到达安山街道后,又叫了一辆个体出租车,接近上午11点钟时,才到达新窑。

新窑位于湖北省第三大湖泊斧头湖边,斧头湖的子湖白泥湖及其港汊新窑港环绕在村子的西边和南边。

一般来说,一个行政村往往有好几个乃至十几个自然村。新窑既是一个自然村落,也是一个行政村。一个自然村就是一个行政村,这种情形在江夏区并不多见。据我所知,在江夏区,除了新窑外,好像只有一个大屋陈村属于这种情况。

新窑新窑,顾名思义,自然是以窑得名。据资料介绍,古代新窑是斧头湖水上交通运输的一个码头。解放前,这里方圆十里的生活用品及矿产资源都在这个码头进出,人称“洋码头”。原来的新窑镇,据称是由江西景德镇陶瓷厂家迁址而来。由于景德镇陶瓷名扬中外,销量极大。为了扩大再生产,景德镇的一些厂家就到这里开辟新窑池。由于这里水运畅通,他们原本计划修筑一百座窑池,烧制土坛、土罐、土缽、土壶、土盅、土碗、土盘、土勺等几十种家常用品。为了区别景德镇的旧窑,所以取名新窑。

新窑窑址属于斧头湖青瓷窑址群,1984年文物普查时首先在安山新窑发现。斧头湖窑址烧造的产品以青瓷为主。在小小的新窑湾内,共有龙窑 25条,从晚唐五代到元末明初,烧造时间长达400多年。新窑遗址1992 年公布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被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到新窑村后,我环顾了一下四周,村子规模确实较大,房屋较多,但大多数都是残垣断壁,野草、青苔爬进了废弃的房屋里,显得十分凋敝、荒凉,也像是在诉说着历史的沧桑。

路边确实有几栋老式青砖房子,虽然破败,但还保留了马头墙飞檐翘角的遗迹,看得出来曾经的高大、气派。也有一些废弃的老屋上还残存着一点雕梁画栋的屋檐,在无声地诉说着当年的辉煌。

在一位村民的指点下,我沿着村子通往村部的一条水泥路,朝村部走去。

来到新窑村村部,在距离村部不远处的一座长满杂树、荒草、藤蔓的土堆前,我看到了文物部门竖立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碑记,碑记旁边另有一块石碑,上面记载着关于新窑村窑址的情况介绍。在这处窑址的旁边,还有一处类似的土墩,估计也是一座窑址。

从石碑上的介绍可知,过去新窑的瓷器从村子旁边的新窑港码头起运,沿着蜿蜒的水路进入斧头湖,再经与斧头湖相通的金水河进入长江航道,远销四方。晚清时期,马鞍山(现安山街道的旧称)煤矿建成之后,湖广总督张之洞相中了这条成熟的航道。为了畅通和便捷汉阳铁厂的焦炭运输,便将码头重新扩建,竖起卷扬机,架设了空中索道,泊进了趸船,建了临时货场,成天有两条轮船,从新窑码头至武昌平湖门往返对开。

看了这两处窑址后,我又返回村中,想要寻找其它窑址。

沿着村中一条主路往南,步行两三百米,果然看到了一条长港,这应该就是新窑港吧。新窑港的两边,建有许多鱼池。在一处空地上,停着两台挖掘机。因为正是饭点时间,估计挖掘机师傅回去吃饭、午休去了。我看了旁边一块大牌子上的介绍,这里正在进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建设内容较多,水利方面的有建筑拦水坝、河港清淤、砌筑渠道等,农业设施方面的有土地平整、鱼池加固、配套道路等,林业方面的有种植防护林,新建苗木基地一处,计划栽植风景园林树木一万株等,节能环保方面,主要是推广、安装生物质炉,这样热效率高,烟气排放少,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我沿着河港的堤岸向西,走了约三四百米,便走到了新窑港与白泥湖交汇处,这里已经无路可行,只能折返回村。

在村中一位热心婆婆的指点下,我沿着村子后山的一条水泥路走了约五六百米,来到了白泥湖边。

白泥湖水面较为宽阔,一直向西南而去。由于山包遮挡视线,看不到更远处。在这里逗留了一会儿,只能再次返回村中。

在村子广场的亭子中休息时,我把来到新窑的信息告诉了哲别。他打来电话,让我去村部,说是村部有关于新窑的历史文化方面的书籍、资料。

村部离广场很近,我试着来到村部,值班的同志说,这些资料都已上交到街道图书馆里了,我只得作罢,重新回到湾子中转悠。

从湾子里的门牌号码可以看出,新窑湾子应该有200多座房子,推算起来,也就是原来有200多户人家。这在我们鄂东南一带,也确实算得上是一个较大的村落。遗憾的是,除了村部旁边那两处窑址外,我在湾子其他地方尚未发现窑址。

哲别说,新窑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时,还是一个比较繁华的集镇。这里有供销社、食品所、银行、邮局、中小学等。在村子西北角,我看到了曾经的供销社、银行等单位的遗址。这些单位的房子,要么已经倒塌,要么已经被村民改建成农房,只有一些小商亭样的建筑,因为用处不大,无人改建,虽然破败,但还是得以保留了下来。

村民老艾家的房子就在村子公交站旁边。我看到他在门口坐着,特地去向他了解一些情况。

老艾60多岁,有三个儿子,都在城里安家。他自己因患股骨头坏死,行动不是很方便,没有随儿子一起去城里生活。他告诉我,新窑湾子主要有周、彭、严、王、艾、孙六大姓,200多户,七八百人。他说,过去的新窑据码头而兴,船运业使得这里异常繁华,数里长的石板街分布着大大小小的商号,米行、钱庄、药铺等商铺林立,码头舟楫穿梭,街上行人如织,成了鄂东南一处商品集散中心。外地商品通过金水河运抵新窑,鄂南地区和当地的土特产、陶瓷产品在此集散后,再源源运往外地,异常繁华。特别是每逢年节,这里好戏连台,格外热闹。码头大了,客商闻风而至,国际流量增大,洋人逐渐多起来,新窑码头又称为“洋码头”,闻名遐迩。由此,外界又称新窑为“小汉口”“外国”或者“新窑国”。那时,新窑一带餐饮、旅店、货物转运、仓储等行业发达,各种商号、店铺达百家以上,其中从事副食品加工的就多达30余家。解放后,为了围湖造田,金水河兴建金水闸,水运衰败,新窑码头彻底消失。

我问他,据说这里曾经有过99座窑址,为什么现在看不到了呢?老艾说,除了大队部那两座之外,其余的要么坍塌了,成了平地,要么上面已经建了房子,能看到的不多了。

老艾还饶有兴味地给我讲了新窑“99不满百座窑”的传说。当年迁来的陶瓷制作厂家计划在这里修建100座窑,但不知何故,其在烧的窑炉,一直只能保持在99座,凡新建的第一百座窑炉,不是烧出满窑次品,就是窑炉突然坍塌。更奇怪的是,假如有一座老窑歇业或废除,那座新窑便出瓷顺利。这个传说,让人们时时在不解中议论着“新窑”,也为这里的陶瓷文化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我又不解地问,新窑过去那么繁华,但现在看起来却十分凋敝,这是怎么回事。老艾回答说,近三十年来,城镇化快速推进,新窑的人跟大多数农村人一样,大部分都进城谋生去了,家家都在城里买了房、安了家,村子空心化现象严重,目前在湾子生活的,不到百人,且大多都是故土难离的老年人,所以湾子破败得相当严重。

我说,目前国家正在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对这个曾经十分繁华的村落,上级有没有什么政策来振兴新窑?

老艾兴奋地说,有啊!前不久,严书记(村党支部书记)还给我们开了会,讲了当前的形势。他说,现在街道里正在建设“康旅小镇”,以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湖北省推出的乡村振兴行动之一)活动为契机,积极探索“康养+旅游”融合模式,挖掘各方资源,调动群众、村、政府和社会各界力量,走“政府引导、发动群众、多方参与、共同发展”的路子。村里正围绕安山“康旅小镇”发展定位,抓住安山田园综合体项目发展机遇,发展经济,改造环境,建设新村。目前,湖北文旅集团田园综合体项目已经落户安山,我们新窑村就是项目建设核心区之一。已经有村民陆续回村,参与项目建设。过去的空心村,现在有了一些人气,道路建设、美丽村湾、休闲驿站、村湾治理等多项工作都在加紧推进。街道的规划是,通过共同缔造,把我们新窑村打造成乡村振兴的样板区。你刚才在新窑港边看到的那些工程,就是正在实施的田园综合体项目的部分建设内容。

我说,对你这样在家的老人,村里有没有照顾?老艾兴致勃勃地说,村里建起了“幸福小院”,也就是老年人互助照料中心。幸福小院是针对村里老人生活条件差、扶贫成本高、就地脱贫难的实际问题而实施的一项扶贫惠民爱心工程,对不符合集中供养的老人进行集中安置,改善了贫困户的生产生活条件,凝聚了群众的人心,鼓舞了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决心。他说,现在政府每个月给他500多块钱,其中,基础养老金有300多元,残疾人补贴100元;另外,他不愿去幸福小院,村里就每个月给他发放老年人家政服务费80元。加上三个儿子给的生活费,他在家生活还是很滋润的。

离开新窑时,我在湾子路口看见路边有一棵硕果累累的柿子树,黄澄澄的柿子压满枝头。要不了多久,这些柿子就会逐渐由黄转红,直至变成一遍喜人的火红色。今天的新窑人,虽然已经无法目睹过去“洋码头”的繁华,但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政策的实施,新窑这座千年古村落,一定能重获新生,新窑人的生活,也一定会像这满树的柿子一样,越来越红火。

我也说几句 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登录][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