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今朝》的头像

《今朝》

内刊会员

散文
2023 08/28
分享

走进大湖洲

文/陈建人

这是一座地处赣江江心的小岛,也是一个陈氏客家人聚族而居七百多年的客家古村落;这里曾是赣南最大的一个岛村,四面环水,风景秀丽,鸟语花香;这里有数百亩肥沃的沙壤土地,当地居民生活富庶,是当年令人羡慕的“世外桃源”。这就是位于赣州古城八境台下游约四十公里处的赣县区湖江镇大湖洲。

大湖洲陈氏于南宋宝祐年间(1253-1258年)自泰和柳溪迁此开基,迄今七百六十余年,已历二十八世。大湖洲是万安水库淹没区,上世纪九十年代万安电站蓄水发电以来,大湖洲村民全部迁出了这个江心小岛。陈氏聚族而居七百余年的客家古村落从此消逝。但这里独特的水乡风光、奇妙传说、客家风情、滩师职业、彪悍民风、红色历史和独特的地理孤岛、语言孤岛现象,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

大湖洲是一个呈矛尖状的小岛,在万安电站封水前面积约5平方公里,万安水库封水发电后只剩下约2平方公里露出水面。在移民搬迁前,大湖洲上森林茂密,古树参天,景色优美。数十棵树龄达数百上千年的古樟树、古榕树苍翠挺拔,宛如一把把大伞,把大湖洲居住区遮掩得严严实实。茂密的树丛中鹭鸟翔集,鸣声上下,生机盎然。洲上果树众多,桃树、李树、枣树、梨树、柚子树、桔子树,春天花开,桃红李白,再加上数百亩金黄的油菜花,芬芳烂漫,大湖洲简直成了花的海洋;夏秋季节,果实累累,一派丰收景象。徜徉大湖洲,犹如身处世外桃源,心旷神怡,感觉岁月静好。

和所有的古村大邑都有开基传说一样,大湖洲也不例外。大湖洲陈氏开基祖陈敏中(号奕翁,陈氏尊称一郎公),南宋秀才,载入《赣县志·善士传》。南宋宝祐年间,他自泰和柳溪乘船游学至此,见一岛起自江心,气象不凡,便停舟上岸,见岛上树木葱茏,景色秀丽,土地平旷,沃土百亩,田园膏腴,是个宜业宜家的好所在,心生欢喜,遂卜居于此。传说一郎公到达大湖洲的当晚,睡梦中一个白须老头跟他说“我在这里为你守宝几百年了,终于把你等来了,现在物归原主,你取去自用吧”,并详细指明了宝藏的方位,随后惊醒。第二天,按照白须老人的提示,果然挖出了不少金银珠宝。一郎公便用这笔钱在大湖洲安居乐业了。

大湖州人在这里繁衍生息七百余年,创造了一个封闭且相对富庶的古村落。大湖洲人在这里种植经济作物,相比种植水稻收益更高。洲上土地肥沃,基本上是旱地,不种植水稻,但盛产采籽瓜、红瓜籽、红糖、花生、芝麻、大豆、豌豆、绿豆、玉米、番薯、油茶籽、烟叶等经济作物,其中西瓜、西瓜籽、土红糖、土白糖和漏水糖闻名于赣南。水果以鲜枣、桃子、李子、石榴、香梨、柚子等为主。特别是鲜枣闻名于江西、浙江、广东、广西等省,每年收获季节,来收购的枣商络绎不绝。他们将收到的鲜枣用来制作蜜枣,而蜜枣在浙江、广西是畅销货。大湖洲人在河里捕鱼,尽情享受大自然的馈赠。赣江里鱼类品种繁多,除青鱼、草鱼、鲢鱼、鳙鱼等“四大家鱼”外,还有鲤鱼、鳊鱼、枪鱤鱼、沙沟子、白晓子、狼刀鱼、黄牙角等数十种鱼类,还有比较稀有而珍贵、肉质鲜美的鮰鱼。捕鱼方法多种多样,钓鱼、网鱼、壕篓放鱼、抠河套抓鱼,光是钓鱼就有单钓、排钓、拦河钓等多种方式。大湖洲人在这里还以“滩师”为业,凭智慧和勇气讨生活。所谓“滩师”,就是引导、指挥或亲自掌舵让船只平安渡过险滩暗礁的水上引航员。大湖洲的男子汉们个个从小就水里来,浪里去,学游泳,学划船,学掌舵,熟悉水流流向的变化,观察河道的深浅,默记明礁暗礁的位置。经受了险滩恶浪锤炼的“滩师”,练就了掌舵驾船平安过险滩暗礁的一身本领。大湖洲西侧就是赣江十八滩中最凶险的“黄泉滩”,民间素有“船过黄泉滩,如过鬼门关”之说。“黄泉滩”礁多水急且流向多变,每当南来北往的船只到此,非得请大湖洲的“滩师”来掌舵导航不可,否则有船毁人亡的危险。当时的船商都把“滩师”奉为神人,给“滩师”的报酬也很丰厚。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多次对“赣江十八滩”炸除暗礁、引流筑坝,同时在湖江杨梅矶设立航标站,设置航标指引过往船只绕过暗礁。1992年万安水电站蓄水后,赣江“高峡出平湖”,过往船只再也不要担心触礁了。2011年,随着最后一个名叫陈士兴的大湖洲“滩师”离世,标志着曾经风云一时的“滩师”消失在岁月的风尘之中。

大湖洲生活资源丰富,人民勤劳勇敢,经过数百年的发展,逐渐成为富甲一方的村落,建起了大大小小的建筑物,有宏伟壮观的陈氏宗祠、古老的南岳庙、土榨糖厂、学校等。尤其值得称道的是陈氏宗祠,规模宏伟壮观,设计新颖独特,做工精巧精致。陈氏族谱中专门有一篇《陈氏祠堂记》,详细记载了修建祠堂的艰辛过程和祠堂的结构、面积、花费等,“祠宇凡三进,前为三阶,拾级而升。中为大门,两旁为耳门,进繇两廊上为中堂,堂后为寝庙,庙有龛,上立始祖牌,房祖各六牌,立始祖两旁,庙堂与两翼以厢房六间,其庖福所则建东隅。室凡三间,共计广九丈三尺,深十五丈二尺,共费材木、砖石、工资、粟米共银八百余两。”主体建筑面积达一千六百平方米,分为前厅、中厅和上厅,有四个大天井,近三十扇大小各异的门。祠堂分为住宅区、学校区、娱乐活动区、集会区和敬祖区。祠堂为砖木结构,飞檐翘角,雕梁画栋,气势不凡,每块砖都雕有“陈氏宗祠”字样。四角建有炮楼,留有射击孔。另有厢房六间,厨房若干间,当时建设资金达八百余两白银,这在当时是一笔巨款,要知道,当时普通人家一年总收入不过10两白银而已。

陈氏家族是一个居安思危的家族,祠堂上厅大神台后面有一长方形的隐蔽区,是隐蔽性极强的防敌隔墙房,里面有一条暗道,一旦到了紧急关头,可以经暗道通往江边划船离开。

洲上建有南岳庙,是人们祈求神灵护佑人货船只安全的祭拜之地。大湖洲地处赣江江心,周边水流湍急,暗礁林立,尤其是“黄泉滩”之凶险,令人闻之色变。上下人货船只船工面对不测之险,心有余悸,只有寄希望于神灵来保佑。初建于清朝中期的南岳庙,建筑面积约五百平方米,分为祭祀区、娱乐区和守庙人生活区。佛为木刻雕,上了油光,每逢节日和每月的初一、十五日,来烧香求神的人络绎不绝,特别是春节时,更是香火旺盛,人来人往,热闹非凡。来烧香求神的人不仅有本洲的居民,也有大湖洲外籍以及上下船只的船主和船工。特殊年代,整栋庙被拆除,其砖块用于建炼铁炉,佛像被毁灭。

大湖洲土地肥沃,非常适宜种甘蔗,种出来的甘蔗不仅粗壮,而且甜度高。因此,土榨糖厂应运而生。土榨糖厂位于大湖洲南面临河,创建于清朝末年,总面积约六百平方米。每年农历十月至十二月为甘蔗的收获季节,也是蔗糖的生产期。人们把甘蔗砍下来,削去蔗叶,再成捆地运到榨糖厂,由榨糖厂的师傅榨成汁、熬成糖。土榨糖厂分榨汁区、熬糖区和牛棚三大区域。榨汁区有两个圆柱形青石柱,用黄牛的拉力使他相向旋转,再把甘蔗放入,用外力使汁、渣分离,甘蔗汁通过管道流入熬糖区。熬糖区的师傅将蔗汁倒入特大锅中,前后经过数个大锅头的熬制,就成了红糖和土白糖胚。土白糖胚经过稻草的数次浸水,就变成白糖。大湖洲每年产糖达几十吨,全部由自种甘蔗榨成。十分可惜的是,随着大湖洲的移民搬迁,土榨糖厂也随之消逝,但厂址和两个大石柱依然可见。

大湖洲人非常重视教育。最早他们利用祠堂作私塾,自己办私立学校,聘请老师。因此,大湖洲文风颇盛,也出了不少读书人,记载的明清时期岁进士、郡廪生、邑庠生、太学生有近二百名。其中有的做到了湖广襄阳府襄阳县知县、福建同安县教谕等职。到了解放前夕,大湖洲既有公立学校,又有私立学校。解放后,学校收归公办。学校是砖木楼房结构建筑,有两间教室,一个办公室,一个活动厅,一个天井,一间教师住房,建筑总面积约五百平方米,操场约一千平方米,学校鼎盛时期有3个班、6名教师,教师既有本洲籍的,也有洲外籍的。后来由于万安电站移民搬迁,大湖洲学校被拆除,迁建到了赣江东岸。

大湖洲的一段红色历史让人们津津乐道。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大湖江既是红区,又是白区。以赣江为界,赣江东边是红区,西边夏府村一带是白区。而大湖洲处在赣江中间,处于红白交界地段。那时大湖洲是红、白两区认可的商业交易市场,恰似新中国成立后的香港“特区”地位。

为什么大湖洲能在这一时期成为赣南的“香港特区”?大致有以下三个原因,一是大湖洲地处红白中间地带,是双方争取的对象;二是四面环水,地理位置险要,水运交通方便,有利于商业贸易;三是大湖洲人是典型的客家人,尚武、团结,外人不敢轻易招惹。大湖洲族谱中记载了两件事:“当有明鼎革时,鞑虏入主华夏,族人慷慨从戎,誓复汉室。事虽未成,大义昭著”,“越清光绪年间,族中因毙教徒事,致起外人干涉。同族均竭力维持,虽耗款甚巨,卒能抵制外患”。大湖洲陈氏曾经为抵抗清军入侵、为反抗外国教徒作恶,勇于斗争,敢于斗争,做出了巨大牺牲。由此两件事可看出,陈氏族人深明大义,爱族爱国,有团结一致抵御外侮的优良传统。再加上洲上人口众多,武艺高强且又精通水性的大有人在,民风彪悍,是一股双方都不可小觑的力量。因此,大湖洲便成为约定俗成的商业交易“特区”,许多“封锁线上的贸易”便在这里进行。

为严控物资流入苏区,国民党的经济封锁政策极其严苛。“风浪越大,鱼越贵”。物资越紧张,买进卖出的差价就越大。因有利可图,两岸及大湖洲群众和过往船只,利用联姻结亲和船只停靠之便,不顾风险、想方设法将白区的食盐及其它紧缺物资通过大湖洲转运到苏区。一时间,大湖洲商人云集,流动人口增多,成为繁华的贸易之地,为苏区“反围剿”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大湖洲陈家祠堂曾经还是抗日战争期间的军用品储备仓库。当时,国民党在夏府村设有夏府兵工厂和夏府纺织厂,当时大湖洲的陈家大祠堂便成为夏府纺织厂的仓库。从外地由船运进的棉花存储在陈家祠堂里,在夏浒纺织厂做好的被服也运往陈家祠堂存放,并源源不断运往前线部队,为保障抗日战争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九四五年七月中旬,日本鬼子从赣州城败退经过大湖洲时,一把火把当时用作军用物资储备仓库的陈家祠堂烧了,只留下残垣断壁,成为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罪证。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由于移民搬迁,又把祠堂全部拆了,迁建到赣江东岸,昔日宏伟、瑰丽的陈氏宗祠至今只留下一块空地,已荡然无存。

大湖洲的方言与周边地方方言迥异,大湖洲的语言“孤岛”现象让人印象深刻。客家人有一句古训:“宁卖祖宗田,不忘祖宗言”。“祖宗言”既指祖宗的遗训,也指自己本来的客家方言。客家话,是客家人文化标识的核心部分,是客家文化在客家人血脉中刻下的印记。因此,客家人无论走到哪里,都保留着自己独特的客家方言。大湖洲的语言具有非常独特的印记,它只存在于大湖洲,与周边村庄方言截然不同。即使从大湖洲迁出去的村民,若干年后,他们的语言也都被本地方言同化了。只有大湖洲的方言依然不变,成为中原语言的“活化石”。也许是大湖洲的“地理孤岛”成就了大湖洲的“语言孤岛”吧?比如把“鱼”叫作“奴这”;把“打架”叫作“打高”;把“船”叫作“悬”;把“我们去回家”说作“矮们勒夫卷”;把“干什么”说作“武底格”,如“搞号东西要姑武底格”,意思是说“这个东西要它干什么?”

这里流传着一则有趣的方言故事。“姑打姑,姑打姑,姑擦烂了姑条衫,姑又擦烂姑条服,姑又打下姑塘丁(diang)夫”。“姑(gu音,第二声)”,是“他、她”的意思。这是说两个人打架,他打他,他又打他,他撕烂了他的衣服,他又扯烂了他的裤子,一个人还把另一个人打到塘里去了。这样的绕口令似的方言故事,让人忍俊不禁。

大湖洲这样一个“桃花源”式的富庶客家古村落,抵不过岁月的变迁,恍如一场春梦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中。三十多年前,万安水电站建成,大湖洲面临被淹没的命运。政府一声令下,大湖洲人即使有再多的不舍也要迁离祖祖辈辈生活了七百余年的富庶家园。舍小家,顾大家,是他们融入血脉的大爱精神。筚路蓝缕,重建家园,是客家人不变的精神。他们打点行囊,携妻挈子,再当一次“客家人”,开枝散叶到四处安家。

在一个秋日,我们乘坐快艇登上了这个江心小岛。当年繁华安居地,如今荒草鸦雀飞,空余黍离之叹!惟有一片片绿油油的蔬菜瓜果植物,还透露出些许生机。虽然村庄消逝了,但大湖洲作为赣江的一个江心小岛,其独特的地理优势、优越的旅游资源还存在,特别是作为一个“桃花源”式的客家古村落的共同记忆,为开发大湖洲、发展旅游观光业、打造旅游休闲和养生度假福地,提供了更多可能。


刊于《今朝》2023年第二期

(责任编辑:钟林)

我也说几句 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登录][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