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燕开良的头像

燕开良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 11/29
分享

煎饼情丝

燕开良

清澈的古滕河水,像母亲的乳汁哺育着广袤的鲁西南平原,浇灌着五谷生长。而用五谷烙成的煎饼,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故乡人民。我是吃着母亲烙的煎饼长大的。对于吃煎饼长大的人来说,煎饼就是命、就是亲情。多年来,我的生活中从来没有缺少过煎饼,煎饼成了我心中香甜的故乡味道。

我离开故乡已四十多个春秋,当年的小伙子现已变成了老头,饱经风霜的脸上布满了皱纹,满头的青丝已染霜。但不变的是我对故乡的眷恋,在我心里故乡的味道就是淳朴的煎饼味道,煎饼就是我舌尖上的故乡。每当吃煎饼时,我童年的记忆就会像饱满而闪光的宝石一样从脑海里蹦出来,母亲起早贪黑烙煎饼的身影就会浮现在眼前。

我童年时期,因自然灾害家庭生活艰难,衣食不足,成年累月吃不上煎饼。生产队按工分分配口粮,我们姊妹多,劳力少,工分自然少,分得的粮食就少,是村里的困难户,别说是吃煎饼了,就连稀糊豆也喝不上。许多年过去了,我依然清晰地记得母亲经常暗自流泪,她那噙满泪花的目光,始终激励鞭策着我度过一道道生活难关。 

好在,母亲不仅有一双勤劳的双手,而且还有智慧。为了维持家庭生活,母亲不分白天和黑夜,拼死拼活地干活,带着哥哥姐姐们到生产队放过圈子(准许老百姓收拾庄稼)的地里收拾落下的粮食,有时能捞到几杈头小地瓜、地瓜根。回家后,母亲把捡来的地瓜洗干净,用刀切成小方块,然后掺上少许的粮食粒,配上些榆树皮、榆树叶(我家院内有一棵大榆树),一家老小围着大石磨推。磨好糊子后,母亲就支上大鏊子,下面生起火,鏊子热了,母亲娴熟地舀起一勺糊子放于鏊子中心,然后,用劈子在鏊子上旋转一圈,不大一会,一张张香喷喷、酥脆可口的煎饼就陆续烙好了。 

我上小学的那几年,生产队地里的粮食产量不断增长,分配的口粮多了,自留地的粮食也连年获得好收成,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能吃上杂粮煎饼了,每年的麦收时节,还能吃上一两顿全麦面的煎饼。有时候,母亲为了糊子不沾鏊子,也为了煎饼好吃,就在磨糊子之前添上两把黄豆或花生米。母亲心疼我,平时不舍得喊我早起来推磨,都是叫醒哥哥姐姐们和她一起磨煎饼糊。

有一年冬天的一个夜晚,我在睡梦中被“隆、隆……”的磨声惊醒,揉着眼从屋里出来,看到月牙西斜,繁星满天,母亲和哥哥姐姐们正忙着推磨磨煎饼糊,好像是在做游戏,我很好奇!便向母亲恳求推磨,在我的央求下,母亲答应了。我接过二姐的推磨棍,跟着在磨道里转了起来。没推多大会,我的困神就来了,磨棍从磨上滑落下来,扑通一声,我跌倒在磨道里,门牙被磨盘碰掉了一个。母亲让我用凉水漱口,并给我洗干净了血迹,让我回屋睡觉,她们继续推磨。常常是磨好了糊子,天还没有亮,母亲让哥哥姐姐们回屋睡觉,她开始烙煎饼,经常在村邻们醒来之前,母亲就已经把一大盆糊子的煎饼烙好了。在那个年代,农村生活的全部意义仿佛就在一张张近似皮肤色的煎饼上,它被淳朴善良的乡村小调唱的很圆,被执着的炊烟烤得很香,于是烙煎饼就成了村子里最有特色、最动人的风景,母亲是这风景里的主角,是烙煎饼的好手。每逢母亲烙煎饼时,都会有很多人围在鏊子周围学习,有时候她还手把手教他人掌握烙煎饼的技巧。母亲为了让他人了解烙煎饼的全过程,学到更多的窍门,每次烙煎饼时,她都认认真真的操作:准备好煎饼糊,支好鏊子,生好火,用油搭子擦一遍鏊子,在鏊子烧得滚烫的时候,在盆里舀一勺面糊放在鏊子正中,右手握劈子,逆时针将糊子均匀地推开摊平,形成一个完整的圆;煎饼熟了,母亲就双手扯着煎饼边缘猛地掀起,于是一张薄薄的米黄色的煎饼便做成了。在鏊子周围学烙煎饼的人们,无不竖起大拇指!母亲就是这样不知疲倦的烙着,诲人不倦的教着,多少整齐的岁月从她指尖上轻轻地滑过。

我想,烙煎饼像是人生,那一圈圈的心愿,一张张的积累,只有对生活有强烈感情的人,才能把人生这张煎饼推得如此圆满。有时候,母亲在煎饼上做文章,给我们改善生活:在糊子里掺些芝麻和盐烙成芝麻煎饼;在两张煎饼之间放些油盐、韭菜、瓜丝之类的馅子做成菜煎饼,我们品尝着这美味佳肴,对母亲的手艺赞不绝口。母亲总是说她烙煎饼的手艺一般,还教育我们不论做什么事情都要谦虚好学,精益求精,不能见异思迁、这山望着那山高。我们经常围坐在鏊子的周围,看着母亲乐此不疲地烙煎饼,心情格外高兴。从母亲烙煎饼时的笑容里,我读懂了她殷切的期望和坚韧的毅力,同时向她学会了微笑着去面对生活。

记得是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就渐渐不用推石磨磨煎饼糊了,用打面机打的面粉烙出的煎饼也好吃。我上高中时,每个星期天下午,都背着一包袱母亲烙的煎饼和一瓷罐母亲炒的咸菜去上学。母亲烙的煎饼酥脆可口,母亲炒的咸菜喷香好吃,至今回想起来仍然唇齿留香,回味无穷。也许是小时候吃惯了母亲烙的煎饼,我对煎饼情有独钟,总觉得没有煎饼,吃什么也吃不饱。煎饼,故乡的味道,早就在我心里打上了深深地情感烙印,溶入了我的血液和灵魂,不变味,不褪色,是我一生的情结。

斗转星移,一晃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儿时的梦想饱蘸着母亲的汗水和微笑,化成了我的追求和目标,获得了家庭、工作双丰收。母亲烙制的煎饼,蕴含着生活的甜美,成了我一生的牵挂,它卷进了我儿时的远方梦,卷进了我数十年的思乡情,无论走到哪里,我都忘不了喷香的煎饼味和浓浓的故乡情,忘不了母亲的恩德和母爱的伟大!

如今,馒头、烧饼、大米饭等已成了老百姓的主食,在餐桌上即使见到煎饼,也大多是用机器加工成的煎饼;农家的石磨、鏊子等,几乎都被视为“古董”收集起来,做成了新农村别致的一道道风景,但那一张张圆圆的看似不起眼的煎饼,已在我的记忆和情感里深深地扎下了根。

我也说几句 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登录][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