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燕开良的头像

燕开良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 11/29
分享

渐行渐远的地排车

燕开良

生活于夏王朝初年薛地(今山东滕州境内)的奚仲,创造了世上第一辆用马牵引的木制车辆。四千多年过去了,人们将车的形制和模样进行了千万种改造,但有一种有着悠久历史的地排车,变化却不是很大:木制车体,两个轮子起初也是木制的,后来用橡胶做成,构造简单,使用方便,适合短途运输,在交通工具不发达的年代,是我国传统的运输工具之一。

我小的时候,农村生产队没有机动车,只有地排车、独轮车和牛(马)车等传统运输工具。记忆中,使用最为广泛的就是地排车,生产队有地排车队,即青年突击队。春夏播种、田间管理,用它往地里运种子、运化肥、运农药,拉水抗旱等;秋天丰收季节,用它往场里拉麦子、拉稻子、拉高粱等农作物;建房、修桥时,用它拉土、拉石头、拉砖头等建材;赶集赶会买卖东西、拉氨水、拉煤炭、拉酒糟等全靠它。总之,在那个年代,到处都能看到它的身影。

记忆中,生产队在田间地头分配给农户地瓜、土豆、庄稼秸秆等农产品后,有地排车的户,很快就把自家摊的拉回了家。没有地排车的家庭,就肩挑人抬。我家没有地排车,母亲用扁担挑,哥哥姐姐们往家里背,或抬,我在地里看“堆”,经常天黑很长时间后才运完,肚子饿的咕咕叫,忍不住的时候,就找东西吃,如吃地瓜充饥。幸运的时候,通过排队借到生产队或邻居家的地排车运,就不会很晚了。

那几年,我家同时饲养了两头母猪。有一年夏天,两头母猪相继下了二十多头小猪仔,需要好的饲料喂养。母亲让哥哥带着我去县城酒厂拉酒糟。头天晚上,母亲借来了生产队的地排车,烙好了煎饼,备好了开水等。第二天凌晨,鸡还没有叫,我和哥哥就出发了。哥哥把地排车把绑在自行车的后座上,飞快地蹬车前往县城。我在地排车上睡觉。“呜呜……”我被火车鸣笛声惊醒,睁眼一看,到了酒厂的西门。这刻,东方还没有曙光,朦朦胧胧中,只见酒厂门口的南北路上已排了很多车辆,我们在后面挨着排队……太阳出来了,酒厂的大门开了,哥哥随时向前挪动地排车,一分一秒都不迟延,我一直坐在车上。排到进门的时候,太阳已爬到了头顶,我们兄弟俩虽然都带着席夹子,但还是汗流浃背。哥哥忙着去开票,我下来车,及时向前挪动车子。哥哥开票后,将地排车拉到票上指定的六号糟池,我扶着车把,他拼命地灌装酒糟,一桶、又一桶……直至装满车厢。哥哥驾辕子,我拉偏套,我们小心翼翼地出了酒厂。

烈日偏西,上烤下蒸,我们又渴又饿又累,实在是走不动了。哥哥把车停在了五里屯村一家“羊汤馆”的门口,犹豫了片刻,说:“我们喝羊肉汤!” 我听后,很惊讶!又很高兴!长这么大,只听说过“下馆子喝羊肉汤”的事,可从来没有下过“馆子”。我哥俩走进“羊汤馆”,雪白的馍馍和喷香的烧饼摆在那里,我们连问一声都不敢,因为没有粮票,对我们来说,羊肉汤泡煎饼也就够好的了。哥哥让我找两个空位子,他交上了三毛钱,服务员端来了两碗羊肉汤。一碗羊肉汤,我泡着煎饼很快喝光了,再去添汤时,掌勺的不给添,原因是我碗里没有肉了,带肉添汤是这里的规矩,也是当年所有“羊汤馆”的规矩,他们怕有人不花钱喝蹭汤。唉!这规矩,我哪知道啊!这时,哥哥立马用筷子夹给我两片肉,没容我多说,就催我去加汤,这一次果然奏效。我连着喝了几碗汤,那两片肉还在碗底,哥哥看我喝饱了,让我把那两片肉吃下去。时隔半个多世纪,这件事让我至今难忘,那两块肉是我就着泪水咽下去的啊!

六十年代末,我家的经济条件好了,买了一辆崭新的地排车。这时,大姐到了出阁的年龄,需要置办嫁妆,母亲安排哥哥带着我去沛县城里购买嫁妆。哥哥用自行车拖着自家的地排车,带着我,深更半夜就起身前往沛县城。具体的起身时间我不记得了,只记得来到微山湖(大运河)拦河坝(二级坝)时,东方才露出一丝曙光,哥哥带着我在拦河坝上继续往西行。朦朦胧胧中,我看见湖面上停靠着许多船只,大多是渔船,黑压压的鱼鹰勾着头整齐地蹲在渔船上,远处不时的传来“呜呜”的货轮、汽艇的鸣笛声。来到拦河坝中间的水闸大桥时,一轮红日跃出湖面,霞光万道,好壮观啊!这是我人生第一次观赏到微山湖的景色。

地排车轮子不停地向前滚动着,一直来到沛县城区东北角的集贸市场,哥哥停下了车,把地排车固定在一棵树上。我们吃了点干粮后,哥哥让我看着车,他去买“嫁妆”。大约两个小时后,哥哥与两个用地排车拉着一张三抽桌、一个箱子(衣柜)和两把椅子的人向我走来。哥哥付了钱,把“嫁妆”装上我们的地排车,用绳子固定好后,便立马往回赶……不多时,我们就来到了拦河坝大桥鱼馆门口,哥哥将地排车停了下来。我们走进鱼馆,哥哥买了两碗清炖鲜鱼汤,每个碗内有两条“小草鱼”。我们一边吃鱼汤泡煎饼,一边由窗口欣赏渔船靠水闸岸边、出售给岸上的人们鱼的买卖场景,让我开了眼界,长了见识。我们到家时,已是月亮西斜,夜深人静。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我高中毕业回乡务农,公社团委和大队党支部让我担任村团支部书记,兼职青年突击队长。那年初冬,生产队派青年突击队去鲁南化肥厂拉氨水,由我带队。我们一行20人,两人一辆地排车,每辆车上有一个能装1000斤的氨水囊。凌晨三点,我们就出发了,约60华里的路,我们用了三个多小时。到了“鲁化”后,我们赶忙在“销售处”排上队,替换着吃了点各自带的干粮。装满氨水后,就立马往家赶……我们圆满完成了拉氨水的任务,得到了广大干群的一致好评。

地排车是农耕时代的产物,它以自己独有的方式,延续、承载和浓缩着古老的农耕文明。虽然它被汽车、拖拉机、机动三轮车等运输工具渐渐取代,将要淡出人们的视野,但它的魂已融入人们的脑海里,它曾为人们做出的贡献不会被磨灭,它会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我也说几句 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登录][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