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燕开良的头像

燕开良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12/13
分享

三十年两次厦门行

   燕开良

厦门市是我国五个经济特区之一。相传,厦门岛远古时为白鹭栖息之地,故又称“鹭岛”。我曾两次来到厦门,期间相隔三十年。三十年间,厦门城市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厦门人民的生活也有了一个新的飞跃,特别是城建、交通设施建设以及商贸、旅游业的发展变化日新月异,迅猛异常,让世人惊叹不已。厦门岛的巨大变化,折射出了厦门经济快速发展的进程。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厦门岛,共同了解这座美丽城市的今与昔。

1991年5月20日,我曾随团到厦门考察学习,当时就入住在厦门鼓浪屿(雅称“琴岛”,当年是“鼓浪屿区”,现在是“思明区鼓浪屿街道办事处”)上的市政府招待所。那是一幢被绿树掩映的白色洋房别墅,外观漂亮洋气,但房内设施简陋,住宿条件较差,夜间偶尔会有几只耗子出没。不过,在那个年代,这样的“住宿标准”算是比较好的了,这也丝毫没有影响我多年对厦门鼓浪屿的好评和向往。

记忆中,那时,厦门岛“连岛路”的大部分路段都正在修建中,“环岛路”建设工程正筹划中,还没有启动;中山路、思明路上人流稀少,没有拥挤的游客,没有车水马龙的景象,人们还是以自行车为主导的交通工具。当时的骑楼,基本上都是以居住为主,商贸还不发达,商铺摊点极少。闽南信佛的人很多,南普陀寺香火旺盛,在幽静的佛门圣地行走,让人能感觉到心灵的净化,非常的舒服。站在鼓浪屿日光岩上,向厦门西南沿海眺望,没有高楼大厦,只能看到厦门当时的人文景观和自然风貌。

学习期间,我们曾集体统一到厦门集美学村考察学习。集美位于厦门的东北部,古为同安县的一个小渔村;集美学村,是集美各类学校及各种文化机构的总称,它由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于1913年始倾资创办,享誉海内外。走进集美学村,在嘉庚先生的故居驻足,睹物思人,尤见其人格的崇高。故居是一座具有西洋风格的二层小楼,线条简洁、雍容华贵,始建于1918年,故居内陈设十分简陋……

地以人显,因为陈嘉庚先生曾经的穷乡僻壤,便有了闽南园林、石雕画廊,便有了游人敬仰的目光。在坐落于集美东南隅的一座形似海龟的小岛上,矗立着集美解放纪念碑,这里就是鳌园,嘉庚先生长眠于此。鳌园作为集美学村的标志景点和嘉庚精神的象征,这里已然成为厦门的一张名片,人们从四面八方走来,是旅游观光,但更多的是对“嘉庚精神”的缅怀——站在嘉庚先生圆圆的坟墓前,来者眼睛里都闪烁着泪花,久久伫立,静静默哀,深深鞠躬!

学习期间,我们也曾到鲁迅曾经执教的厦门大学(由陈嘉庚先生创办于1921年4月6日)参观。坐落在厦门岛西南侧的厦门大学,背靠青山,面朝大海。走进厦门大学校门,迎面是一条宽阔、笔直的迎宾大道,十分气派;大道两边各挺立着一排高大伟岸的棕榈树,它们像一位位战士,守护着美丽的校园,又像一个个迎宾小姐,欢迎着每一位来这儿游玩的客人。大树的两旁是古老的建筑,大道的尽头是厦门大学的图书馆,米白色的墙体,像一座美丽的城堡。再往里走,就是校园正中心的芙蓉湖。湖水清澈见底,湖面波光粼粼,水面上有几只黑天鹅在梳理着自己的羽毛,时而“嘎嘎”地叫着,好像在欢迎我们的到来,湖边芳草铺地,绿树成荫;湖畔旁的庚庚楼是以陈嘉庚先生命名的。在颂恩楼下有八个圆柱,上面写着 “自强不息,止于至善”八个大字,这是厦门大学的校训。

陈嘉庚、鲁迅是厦门最负盛誉的历史名人,那次随团考察学习厦门行,期间参观瞻仰了他们的故居、故园、工作的地方,见了世面,增长了知识。那次来厦门,也是我第一次到厦门岛,阳光、海浪、沙滩,绿树、花园、异域风格的洋房和浓郁的闵南风土人情,还有那“小城故事”的歌声、“鼓浪屿之波”的钟声,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时隔三十年,我再次登上厦门岛,厦门的变化真是太大了,印象中的小城故事好像再难寻觅,到处是摩天大厦,完全一派超级大都市的景象。三十年间,厦门市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实现了时代的华丽转身,以崭新面目惊艳世界:多座跨海大桥相继建成,天堑变通途;全程43公里的环岛路,路宽44米—60米,为双向6车道,绿化带80米—100米,是厦门市环海风景旅游干道之一;环岛路有的依山傍海,有的穿石钻洞,建设起点高,标准严,充分体现了亚热带风光特色,整条道路自然清新,品位高雅,美观大方。其中从厦门大学到前埔的一段海岸,长约9公里,称为黄金海岸线,是集旅游、观光和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海滨绿色长廊。

2021年6月19日,我们一行于徐州观音国际机场登机,飞往厦门。一眨眼,飞机就飞到了厦门高崎国际机场的上空。飞机缓缓地着路,走出机场,我们就找到了当地导游。导游把我们带到中巴车上,驶向旅馆休息。自此,我们开始了长达六日的厦门游览。

这次,我们入住的是亚洲海湾大酒店。该酒店位于风景秀丽的东海岸环岛路中段,背倚巍巍青山,隔海近望台湾金门、大担岛、二担岛,坐拥沿海步道,汇聚连接海峡两岸的水路于一体。北临厦门国际会议展览中心,南倚佛教圣地南普陀寺及特色深巷曾厝垵(全国最文艺村落)等名胜景点。

夜幕降临,夜色撩人,我们沿着环岛南路往南走,嗅着海风的咸味,看海,听海。灯光下,海水碧澄,滚滚白浪漫上海滩,镶成一条蜿蜒的银色花边。大海的涛声,像一支雄壮有力的交响乐,每一朵浪花,是一个音符,汇成了一曲曲乐章;亦像月光母亲低吟的摇篮曲,亦似花丛中情侣低哼的恋歌。海波在灯光下闪着亮光,看上去像是向人们投来一眨一眨神秘的眼光。海上起风了,发怒的浪涛咆哮着,浪花在空中短暂停留后,随着吹来的海风,扬扬洒洒的飘落下来,白白点点,闪闪忽忽,犹如雪花一般。

清晨,我们乘车行驶在号称“鹭岛东部‘黄金海岸’的示范路段——环岛路黄厝段(厦门第一条彩色道路,长3400米,总面积为12750平方米,1998年8月23日竣工使用)”上,由车窗观赏着波光粼粼的大海,凉爽而带有一丝咸味的海风吹拂着脸颊,真是舒服。这段红色路面与碧海蓝天、绿树白云,构成了鹭岛东部海岸一道绚丽多彩的风景线。

我们在嵩鼓码头乘船,来到了海上花园——鼓浪屿。碧海环抱中的鼓浪屿,是个宁静美丽的小岛,面积1.87平方公里。岛上海礁嶙峋、岸线迤逦、山峦叠翠,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鼓浪屿明丽隽永的海岛风光。这里有着各种风格迥异、中西合壁的建筑,汇集了各种特色的食铺和商铺,充满了文艺范儿。路旁站立着许多粗壮的榕树、铁树、棕榈树、菩提树、芒果树、凤凰木……鸟儿在树上欢快的歌唱,路边五颜六色的鲜花在向人们招手,真是鸟语花香,风景秀丽。我们登上了鼓浪屿至高点——日光岩,饱览了整个琴岛及鹭岛西南部的美景。此刻,我不由得想起了三十年前站在此地看到的景象,相形之下,如今的厦门岛,真是人间天堂。

我们从日光岩上下来,走到海边,一望无际的大海闪着银光,平静安宁,与海岸边的树木、花草、礁石、沙滩汇聚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鼓浪屿是个美食天堂、旅游胜地,今,再次造访,它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人多,可以说是“人山人海”,到处弥漫着小吃的香气:馅饼、奶茶、咖啡、冰激凌、鱼丸……各种美食应有尽有,游客争先购买,口袋里(微信、支付宝)的钱像流水一样哗哗地流出,让人们饱了口福,见了世面。

有人说,鼓浪屿是镶嵌在碧波大海中的一颗“翡翠”,那依山傍海掩映在花簇绿丛中的别墅古建筑,就是荟萃中西的“万国建筑博物馆”,它昭示了这座小岛一路走来的沧桑历史!这次重游,可能听多了导游对别墅主人的介绍,特别是有关这些别墅的故事,让我弄清了太多的不知。尤其让我进一步了解到早已逝去的那个时代的特征,以及那个时代能抓住转瞬即逝的机遇而奋起抗争的人,他们留下的不仅仅是一幢别墅、一所学校或一条街道,更重要的是传承数千年的民族精神,这才是至为宝贵的财富!所以,鼓浪屿的风雨沧桑,天造地设般的俊美及其建筑艺术,向现今人们提供了高品位的生活情趣和鉴赏性的旅游文化,况且极富内涵性,这才是厦门鼓浪屿所具有的风采!

时隔三十年,我想再次造访厦门大学,重温嘉庚先生爱国爱乡、倾资兴学的伟大创举,重新感受嘉庚精神,传播他高尚的思想情操。此刻,我的心情激动,无以言表。下车一看,不巧,这天“厦大”关了大门——谢绝参观。我们便步入厦门大学前面的白城沙滩,沙滩上有许多五彩缤纷的贝壳,它们静静地躺在那儿,沙子软绵绵的,踩上去就像在被子上一样,十分舒服。抬眼望去,蔚蓝色的天空,悬浮着几朵绸缎般的白云,一望无际的大海湛蓝深远,天与海已完全融成一体,平常桀骜不驯的大海,静如处子般地伏于鼓浪屿的周围,顿时透尽了这座小岛的万般柔顺!偶尔有几只快艇疾驰飞过,溅起的浪花,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浪花拍打着金色的沙滩,把各种玲珑奇巧的贝壳和晶莹闪亮的矶珠海石,从海底卷了上来,给海滩绣上了无数朵金银花饰,吸引着游客投入它的怀抱。随着海浪一浪接一浪地冲过来,游人们有尖叫的,有大笑的,有随波逐流蹦跳的,有被海浪掀翻的……我们也迫不及待地冲进大海,亲近、接受海水的洗礼,还有的游客在海滩上挖坑,把脚丫埋在沙子里,感受海浪涌上来时的凉爽。

厦门中山路,位于厦门岛西南部,是厦门市思明区中的一条东西走向的街道,西起轮渡鹭江道,中跨思明南路与思明北路的分界点,东达新华路(即今厦门市公安局,原厦门市工人文化宫所在地)与公园南路相连,一头(东)连着宾馆大厦,一头(西)连着碧波大海,与海上花园“鼓浪屿”遥遥相望。中山路的骑楼街是厦门建筑文化的代表,这些建筑绝大部分是二十年代华侨回乡建造的,在厦门城市总体规划中已被列为旧城保护的重点。这里商贾云集,店铺林立,繁华热闹,是厦门乃至闽南地区的经济贸易中心:巴黎春天百货、金鹭首饰、中华老字号光华药店、书城、茶庄、琴行,宾馆、南音、戏剧、电影、南北干货、东西名产、麦当劳、肯德基、咖啡吧等300余家。在商业氛围之外,中山路还洋溢着艺术的气息,这里的店名招牌字迹各显神韵:有一代伟人和大师的笔迹。如毛泽东题的“新华书店”,著名书法大师罗丹题的“天仙旅社”,还有厦门市书法家陈美祥题的“光华药店”等,真是妙笔丹青、才气横溢,散发着古城特有的魅力,不愧闽南历史文化名街,对于海内外来访的人们,这是走向“艺术城”厦门的一个独特文化景观。我徜徉在中山路上,感觉如同穿越时空,步入古代,走进国外,与三十年前的中山路的景象相比,变化之大,让人感慨!

在鹭江街道海后路58号,有一幢仿英式风格的建筑,拱形大门的正中间,“百年邮驿”四个大字特别抢眼。这里是中国最古老的邮局——“大清厦门一等邮局”遗址所在地,现在依然作为厦门海后路邮政支局在使用。它创办于清光绪二十三年的正月初一,也就是1897年的2月2日,当时名叫“厦门大清邮务总局”。起初,厦门邮政由厦门海关管理;但随着业务发展壮大,到了宣统三年,也就是1911年,厦门邮政开始分立。厦门邮政从海关分离,成为独立机构,“厦门大清邮务总局”改称“大清厦门一等邮局”,邮境范围涵盖闽西和闽南等地,超过整个福建政区的一半。作为中国近代邮政的发祥地,“大清厦门一等邮局”见证了厦门邮政百年的变迁。原本这里的办公楼是两层小洋楼,解放后还在沿用。直到1973年,老建筑被拆,改建为六层的厦门邮政综合业务大楼。2002年,大楼按照大清厦门邮政建筑原貌风格重新修缮,才变成了今天的样子。也许是因为从事的专业和爱好所致,我特专程前来目睹、“拜访”了这座古老的邮局,还与它合影留念。接着,我观赏了中山路附近的海关大厦、国际银行大厦和建设银行大厦等豪华建筑,开了眼界。

时隔三十载,再“游”历史悠远的千年古刹——南普陀寺。厦门南普陀寺始建于唐代,称为泗洲寺,北宋治平年间改名为普照寺,明朝初年,寺院荒芜,直到清朝康熙年间才得到重建。这里一年四季郁郁葱葱,美景如画,是著名的厦门名胜古迹。因其供奉观世音菩萨,与浙江普陀山观音道场类似,又在普陀山以南而得名“南普陀寺”,是闽南乃至东南亚一带的佛教圣地,具有悠久历史和很大的宗教文化价值,寺院游人如流,香火非常旺盛,进香者与游客络绎不绝,

南普陀寺门前,耸立着两座“万寿塔”,其建筑风格具有南亚佛教的特色,宽阔的草地,以前曾经是郑成功的练兵场所。寺内,放生池中有很多灵性的鲤鱼和乌龟,缓缓游动,引人注目;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悲殿、藏经阁等建筑林立,各殿供奉弥勒、三世尊佛、千手观音、四大天王、十八罗汉等。殿堂绿瓦石柱、雕梁画栋、飞檐尾脊、黄瓦琉璃、古色古香、金碧辉煌,法像庄严。有的古建筑九鲤华龙、凤凰展翅、麒麟显瑞,工艺精美,充满了极具闽南特有的建筑风格,雄伟壮观,游客们赞叹不已!登临远眺,聆听山风海涛,修身、养性、沐心,虔诚叩问,静心感受,让灵性能量滋养身心;远处的世贸海峡大厦,成了厦门新的地标性建筑“双子塔”,现代文明与千年古刹交相辉映,有着鲜明的对比。

藏经阁珍藏佛教文物丰富多彩,有经典、佛像、宋代铜钟、古书等,明万历年间血书《妙法莲花经》和何朝宗名作白瓷观音等最为名贵。藏经阁两边有钟鼓楼,整座寺院气势宏伟,错落有致,俯仰相应。寺宇周围保留众多题刻,著名的有明万历陈第、沈有容题名石刻和清乾隆御制碑。寺后崖壁“佛”字石刻,高一丈四尺,宽一丈。寺后五峰屏立,松竹翠郁,岩壑幽美,号“五老凌霄”,是厦门八大景之一。

寺内,荷塘碧波荡漾, 荷花盛开,碧绿如伞的荷叶,亭亭玉立的荷花,风姿绰约、玉洁冰清,一片青葱、嫣红,满眼的出尘脱俗,圣洁无瑕,充分展示了这里是一个分外清静、高洁的佛门圣地,给人繁盛而清明之感,见之忘俗,心向往之……

我们登上游艇,环岛游览,在清爽的海风中认识厦门。一只游艇只能容纳六个人,在我还没有做好准备时,游艇就迅速驶离了码头。“美丽的鹭岛,壮观的鼓浪峪,古老的建筑——我又来啦!”海浪起伏,后浪推前浪,游艇颠簸,把游艇掀起几米高,游客站立不稳,都有着将要被甩出去的感觉,真够惊险刺激!游艇不停地穿梭在海面上,突然又来了个急转弯,浪花拍打着游艇向我们扑过来,泼得满脸都是水,流入嘴里,感觉咸咸的、涩涩的。

我们换乘旅游观光轮船,游览金门前沿列岛。曾经对台斗争的最前沿——厦门島,乌云密布,金门战火纷飞,硝烟弥漫;如今,已退去了昔日硝烟烽火的战地戎装,成了旅游观光胜地、海峡两岸交流的福地。但海峡中,大陆和台湾的军事分隔线依存,游船沿着厦门与金门的军事警戒线,游客能清晰地看到金门前沿列岛的建筑物,在感受祖国日新月异发展的同时,更加祈盼祖国早日统一。我上次来厦门,只是远距离、透过朦胧的雾,看到了模模糊糊的大小金门岛;这次,近距离的、清晰的观赏到了金门列岛的状况,真是大开了眼界。

1958年的“8·23”炮轰金门中,被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英雄三岛”称号的就是指大嶝岛,小嶝岛,还有一个是角屿。现在这三个岛屿都隶属厦门翔安区大嶝镇。大嶝岛与小嶝岛隔海毗邻,距离金门最近的距离只有1800米,与台湾金门隔海相望,鸡犬相闻。在导游的带领下,我们踏上了这一红色之旅——游览大嶝岛、小嶝岛,了解当年战争的历史,感受当年战火纷飞的岁月,也体验一下海岛小渔村别样的生活。

来到大嶝岛后,走进“英雄三岛战地观光园”的大门,一种神奇的颜色映入了我的眼帘——军服的迷彩色,让我感觉步入部队营地似的,格外新鲜。我们跟着导游来到英雄雕塑广场,一位娘子军老妈妈为我们演讲,从她激昂深情的声音和语调中,我感受到了当年在战场上,人民解放军是怎样与敌人浴血奋战的。由老妈妈的演讲得知:在这片热土上,曾落下无数枚敌人的炮弹,一度成为战争废墟;这里也曾是1958年“8·23” 炮轰金门的主战场。昔日的前沿阵地,如今成为全国唯一一座面向金门,以统一祖国大业为主题,以战地观光为内容,融爱国主义教育、国防知识教育、军事科普教育、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多功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旅游胜地。

我们接着参观了陈列的飞机、大炮、坦克、巡逻艇、战舰及各式轻重武器以及碉堡、哨所、防护网等当年的军事设施。走进非常刺激的“战地迷宫”,在“羊肠小道”的迷宫内穿梭,犹如当年在战场上战斗的士兵,快速飞跑着,寻找着一条条线路,一次次找到出口,就一次次收获到成功的快感,就一次次体会到了当年战士们的机智和勇敢,就一次次觉得很自豪!

随导游进入了神秘的地下坑道,地道中有昏黄的灯光。置身在200多米长的战地坑道,声光效应逼真,让人感觉身临其境:四面扫射的激光,隆隆的炮声,震动的摇晃板,滚滚的硝烟,让我们亲身体验了“枪林弹雨”的洗礼。我仿佛看到了当年国民党的飞机狂轰滥炸,无辜的百姓蜷缩在这里的情景,心中不由得默默祈祷和平,拒绝战争!同时祈祷“台湾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这旖旎的海滨风光,这独特的战地氛围,这深厚的文化内涵,都深深地触动着我,使我再一次上了一堂爱国主义教育课。

走出地道,看着大嶝一栋栋高楼大厦,一条条繁华热闹的大街,我脑海里不由得地想起了三十年前,我第一次登上大嶝岛所见到的破烂模样……但英雄三岛战地观光园及陈列的飞机、大炮、坦克等军事设施、装备,基本上与三十年前展出的基本一样,没有多大变化。

我们坐上旅游观光车(电瓶车),继续环岛游。风狮爷、八闽铁树王、慈济圣宫、百年有灵性的大榕树等景点尽收眼底。这棵大榕树非常特别、“神秘”,树龄数百年,树干三四个人都搂不过来,巨大的根须扎入松软的沙土,又形成新的树干,彼此相连,众多的树干,庞大的树冠,形成当地一大特色,真是独木成林。它还有些诡异的传说,当地村民曾经一度不敢靠近,后来集资建了一座叫“回归堂”的庙,这棵大榕树和庙一起接受村民及游客的香火,慢慢地,这棵树逐渐成了人们心目中的“许愿林”。看着这“红布飘飘”的许愿林,实际却是一棵大榕树,令北方长大的我十分震撼,不禁感叹大自然的神奇,真乃世界之大,无奇不有!我们各自合掌虔诚地许下自己的心愿!

在大嶝岛最后的愿望,自然就是购物。导游说,来到大嶝小镇,就必须去逛逛“对台小商品贸易市场”,这是全国唯一的一个、有许多免税的台湾商品,物美价廉;不过,这里也有很多假货,如高仿真的包包等,真假难辨,要谨慎防骗!到了“对台小商品贸易市场”一看,让我几乎目瞪口呆,这是我三十年前来过的小镇、小渔村吗?难以置信!当年,仅有几户商业代销店,泥泞的沙子村街……如今,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整个小镇,家家户户都是商贸店铺,商品琳琅满目,看得我眼花缭乱,几乎到了“看到就想买”的程度……

游览完大嶝岛,我们登上旅游观光船,去往海的另一边——小嶝岛,开始了新的旅程……

如今的厦门,已非三十年前的厦门,日新月异、天翻地覆已经不能说尽它的新时代的变迁,但厦门岛佐证的历史,恰恰映衬着时代不断向前迈进的步伐,这是过去与现代在咫尺间的一个缩影。我们不应改变厦门岛的容貌,要保护物质文化遗产,保持它本来的秀、历经而来的自然美!

六日的厦门游览,转眼即逝。6月25日,午餐后,我们一行冒雨乘车来到厦门高崎国际机场,登上了返程的飞机,飞往徐州。路上,我脑海里反复呈现出一幕幕厦门的美景:蓝天、白云,碧水、绿树、阳光、沙滩、海岸线……耳边不停的回荡着浪花拍打礁石发出的“鼓音”,就像一首送别的旋律,经久不息。飞机在细雨霏霏中飞行,我们又开始了新的征程。然而,在人生的行囊中,我已把美丽的厦门島再次珍藏。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