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燕开良的头像

燕开良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 12/19
分享

故乡的石板桥

燕开良

我的童年,是在故乡燕庄度过的。村子的正南方百多米处有一座石板桥,南北横跨“长坑”( 由东邻李楼村流经我村,向西南与古滕河相交流至微山湖的水道),是村民去村南、村东田间劳作的必经之地。石板桥上的块块石头上,都刻着许多碑文与汉画,我和小伙伴们虽都不认识,但觉得好玩,拿砖头瓦块当做笔,在石板上乱画。沿桥两头延伸,向南经过古滕河(小荆河)至滕国故里(真武庙,现重建的“文公台”),向北经过村中心街,穿过东西方向的滕级路(滕县至级索的沙土路,现称北留公路),再往北经过阎村河至公社驻地——姜屯。

据村里老年人讲,石板桥建于清顺治年间(公元1644年—1661年),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童年的我,曾无数次经过此桥,去田间割草,去赶古滕庙会,去河边放羊、割草,去河里洗澡、摸鱼、追逐玩耍……可以说“与石板桥天天相见”。每年的春、夏、秋期间,五颜六色的油菜花、荞麦花、稻花、棉花、野草花等,在长坑两岸的土地上竞相开放,点缀着石桥,石桥宛如花海里的一颗明珠,美丽壮观。我和小伙伴们一起到花丛中玩耍,捏蝴蝶、扑蜻蜓、捉蚂蚱、逮蚰子……把养的麻雀喂的既肥胖又通人性,放飞于大自然中,都能够再飞回我们各自的家。我们还经常在桥下捉鱼、抓虾、摸蛤蚌、逮青蛙、过家家,无忧无虑,恬然自得。

不知经历了多少次石桥上的来回,转眼间,我上高中了,住校。尽管学校离家只有10多里路,但因学习紧张等种种因由,只星期天回家一次。每次回家路过石板桥时,我总会放慢脚步,抚摸抚摸桥的栏杆,回味它给我带来的童年韵味。

曾记得,去外地上大学的前一天,母亲与我一同来到石板桥,母亲抚摸着桥栏语重心长地对我说:“这座桥经历了数百年的风雨洗礼,却依然挺立在这里。做人也是一样,不论你今后遇到怎样的困难,都要像这桥一样,能经受住风雨,顶天立地。”随着时光的脚步,我学业有成,回到家乡县城机关工作。四十多年来,不论工作、学习、生活中经历了怎样的考验和教训,母亲的话始终激励、鞭策着我不断向前。

我在外地上学期间,故乡的石板桥被拆除了,长坑也被填平造了地,石板桥两端、长坑两岸的芦苇荡也随之荡然无存。真是岁月沧桑,沧海桑田,物是人非。

前不久我回故乡,专门来到村前原石板桥的位置,静静的沉思了许久,脑海里像过电影似的一幕接着一幕,不能自拔,心里总是为消失的童年的石板桥惋惜——石板桥见证了故乡数百年的历史变迁,是民间少有的历史古迹,是探古寻幽人士向往的宝地。历经风雨数百年的故乡石板桥,就这样被淹没在红尘中,难到不让人痛心吗?

如今,我老了,退休了,怀旧了,梦里时常看到故乡的石板桥:桥上阳光普照,桥下波光粼粼,桥两端芦苇丛生,杨柳婆沙,芳草如茵,鱼儿在水里游来游去,鹅鸭成群,鸟语花香……醒来后,才知是梦,一种浓浓的乡愁氤氲了双眼,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故乡的石板桥,印下了故乡几辈人的串串足迹,洒落了故乡几辈人的滴滴汗水,是民间宝贵的文化遗产,承载着我童年的欢乐和少年时的梦想,给我留下了许多美好回忆。虽然,它已不复存在,但它会永远留在我的心中。

我也说几句 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登录][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