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汉闻
阅读对我来说,和吃饭一样,是每天必不可少的,如果哪一天因为琐事耽误了阅读,心里总会泛起失落感、自责感。当前,阅读的途径、载体何其之多,除了传统的纸质书籍外,互联网、电子阅读器、各类APP汹涌而来——我们发现,我们业已进入了新媒体时代。在这样的时刻,我们就好比孤身进入到了某原始森林、亦或者是某宫殿,入眼皆是参天巨树,触目皆是青草繁花,到处都是金碧辉煌、流光溢彩,眼睛、手脚简直不知道往哪里放、往哪里摆。由于事物的极大丰富性,有时反而会导致我们心里空落落的,选择的困难一如贫乏的苦恼。时代的发展驱动一切、“席卷一切”,新生事物层出不穷,新媒体就是其中之一;我们感叹,新媒体这个“怪物”,上面可阅读的精彩华章实在是太多太多。由于各种原因,往往我们可阅读的时间非常有限,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到有益阅读、有用阅读、有效阅读,实在是要费一番考量。在此,笔者想谈谈几个方面的想法。
要选准自己爱读爱看的新媒体。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当前各类网站、公众号、微博、APP等新媒体每日推送的信息、文章成百上千,在这当中,有的信息是碎片化的,有的信息是娱乐式的,有的是逻辑严密、说理透彻的雄文,有的是“剑走偏锋”、不堪卒读的劣文,这时,我们就应该根据自身需要选准新媒体,少让那些“垃圾式”“快餐式”的信息、文章进入视野、浪费时间,因为这类信息、文章读来益处不大,起不到感化心灵、提升素质的成效,反而有自降品格、流于低俗的隐患。同样地,作为一名读者,我也面临选择新媒体,也必须搞清楚我究竟需要读些什么,哪些新媒体发表的文章是我感兴趣的,而决不能跟着感觉走、随大流。作为一名国企党员干部,我一般是以阅读“人民网”“新华网”“中青报”“党建网”等主流新媒体发表、推送的文章为主。今年1月,中宣部主管的“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正式上线后,我又把很多的精力花在了这个平台上。需要指出的是,所谓的选准新媒体,是指要根据自己的阅读兴趣、身份、需要补充的“知识能量”为考量基准,并不是要求所有人都“步调一致”、都选择同类新媒体。因为决不能说除了上述新媒体以外的其他新媒体就不是好媒体——没有人可以下这样的定义。古语说得好,“开卷有益”“学不误人”,新时代的人们,也许也可以说是“阅读新媒体有益”,它们总能带给我们一点什么。但话虽如此,在我们阅读任何一个新媒体发表的任何一条信息、任何一篇文章时,都还是需要有鉴别、观察、分析能力的。
要学思践悟、知行合一。毫无疑问,我们阅读“旧媒体”(传统纸质类媒体)也好、新媒体也好,从其本质上观察,阅读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既然是学习,那么就要把阅读到的文章去咀嚼、去消化、去吸收,真正把阅读的快乐转化为学习的过程,把好的东西为我所用,而不能一篇文章看完后——就像“雨过地皮湿”——转眼就忘得一干二净。如果是这样,那么这样的阅读就真的只能算是一种娱乐式阅读,一种所谓的“缓解大脑压力”式阅读,可能有其益处,但从丰富知识的角度、层面看,所得、受益肯定是不多的。新媒体上的知识浩如烟海,如果我们不能善于利用阅读的机会,从中感悟一些什么,从中得到一些什么,从中提高一些什么,那等于是浪费了新媒体这个强大知识工具。比如,在“学习强国”这个学习平台上,各类好文章、各行业有用知识、各种有教育意义的电影电视,多如牛毛,应有尽有,充分利用好这个平台,读自己想读的,学自己该学的,补自己该补的短板,是何其有益、何其充实。并且,我们要结合自身工作、生活实际,努力去领悟、消化、转化我们从新媒体上阅读、学习到的各种“营养”,力求做到“知行合一”,善于把这种“营养”转化为各种本领,切实提高我们自身的“核心竞争能力”,庶几可谓大善。
要以包容的心态看待新媒体。新媒体也是新事物,新事物总有其不同于传统的方面,既然是有别于传统,那就意味着改变、“打破”了我们久已熟悉的某些“爱好”“习惯”,可能会令我们感觉到某种不舒服、不适应,这就需要我们秉持一种开放、包容的心态看待之。就像我自己,打小进学校开始,一直读的是纸质版书籍,当我捧着一本别致芬芳的书籍、一张墨香四溢的报纸阅读时,当我沉浸到书中、报中的世界时,不可否认会产生一种极大的幸福感、满足感,仿佛人与书、报融为了一体。这种感觉,非常美好,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也许都曾经有所体会。而当新媒体“来势汹汹”之际,我们好像还没怎么做好准备——传统媒体在可见的视线内,有式微的“危险”——几乎在一夜之间,我们的报纸、书籍似乎统统都搬到了网络上、新媒体上,而且阅读的载体也发生了变化。这样的转变既在“潜移默化”之间发生,又在“电光石火”之间发生。为此,我们必须保持充分的宽容和大度,积极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主动迎接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我们不仅要欢迎各类主流新媒体,也要欢迎健康的、遵纪守法的、传播正能量的自媒体,我们应有这样的觉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中国盛世的产物,是大好事!
新媒体的前景无限,它散发出“灼热”光芒,照亮未知的世界。我热爱、拥抱新媒体!
(本文写于2019年4月18日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