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公众号、自媒体真是多如牛毛,看上去是一片繁荣的景象。自从有了QQ、微信号,人们交流思想、情感和传播见闻变得方便快捷起来了。写文章的人也相应地多了起来。每天打开手机,各类文章铺天盖地,一起涌进你的眼帘。细细梳理,这些文章又以散文居多。再仔细地品味、赏析,大多都是一些同质化的文章,真正的“散文”少之又少。在这些公众号里,“文化黄梅”里面的散文我读得比较多,也发现一些比较可读、耐读和思想艺术性都达到一定水准的散文作品。值此“文化黄梅”公众号开通一周年之际,就其中几篇作品谈谈读后感,与大家共赏。
散文相比较于其它文体,是最易于上手而又最难得出彩的一种文体。纵观古今中外,优秀散文经典作品比比皆是。然而,细细思索,可供借鉴学习之处很多,想通读几篇经典而熟练掌握散文写作技巧却很困难。比如:柳宗元的《捕蛇者说》、刘基的《卖柑者言》都属上乘之作,今天读来,依然生动,依然深刻,只是不能作为今天散文的模板,因为句式和表述方法都发生了变化。再读曾经有“南秦北杨”之称的秦牧、杨朔的散文,秦牧的散文以知识性见长,今天读其文字略显平淡;而杨朔的《荔枝蜜》明显地带有那个时代的烙印,明显地抒发情感不够真实。对于上述举例的作家和作品,我始终是抱着一种对经典作品的景仰的心情,然而,时光荏苒,时代进步,散文写作也是在发展的。散文不散,有着其自身内部发展的规律。我的体会是:写景物和典故其中的文化内涵,写思维过程中认识飞跃的思想境界,写作者自己的语言和其语言所抒发的情怀,这是一个散文作家必须关注和熟练掌握的。
周火熊老师的散文《五祖寺的樱花》,相信很多人读过,而且还曾因此文引起一番小小的争论。平心静气坐下来细读文本,确实有许多的过人之处。文章短小精悍,而内容却深厚或者曰深刻得令人神思以远。“……地上以及树下的野草中,落满花瓣,飘飘洒洒,极尽随意。……像极了书斋里雅静的女孩子的谈天说地。沉默不是无言,时光是你的舞台呵!”周老师要讲述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水上勉、老舍还有他们在那一段特殊年代里的一段情节离奇得匪夷所思的故事。而在这个凄美的故事里起到串联作用的竟是五祖寺那首著名的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文化无国界,中日两国的著名作家都对五祖寺的禅宗文化心有灵犀,情有独钟。作者由樱花飘舞的景致想起陈年往事而又思绪飞扬,篇幅虽小而内涵阔大。说实话,关于日本作家水上勉拜谒五祖寺的故事,我至少读过十多个人写的版本,甚至还有洋洋数万言的大作,但是没有那一篇能像《五祖寺的樱花》让人如此遐思无限。
再来谈谈王娅的散文《戏乡之痛》,王娅是最近几年才在家乡文坛上露面的女作家,也许是自幼爱好文学的缘故,也许是人生阅历和生活的积淀,总之给我的印象是:她一上手就显露出不一样的劲道和功力。《戏乡之痛》用非常文学的语言,说出了黄梅戏的前世今生和平生过往。尤其的第一段,写戏乡的孩子,十分精彩和传神。“衣袂飘飘,碎步款款。行至台中央,转身,水袖荡漾,左袖甩搭右肩,右袖折腕倒立。好一张桃腮杏面月貌花容。伴奏是不可缺的,呛呛呛……幸亏有戏。她是我小时候唯一的色彩。晚上头一沾上枕头,那天仙一样的女子便飘入我的梦乡,白天睁着双眼,她挤进我的脑海,到后来我分不清她是戏,还是想象中的我自己。”这是在写戏吗?这分明就是写一个戏乡的孩子的精神生活的全部。它也从另外一个方面衬托出黄梅戏这一优秀民间戏曲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用自己的语言,假以文学想象,写出自己最真挚的感受、最真实的情感,那么,写出的文章一定会有感染力的。“……安徽有几位因黄梅戏而成为赫赫有名的表演艺术家,把黄梅戏唱得人尽皆知,一举挺进中国五大剧种之一,……父亲看电视上的黄梅戏,也是默不作声,阴沉着脸。……我是中年以后才知道,最深的痛,在心里。”这种比喻再恰当不过了,爱女的学习成绩对于父亲来说分量有千钧之重。而黄梅戏之于湖北黄梅,就像京剧之于徽班、越剧之于浙江嵊县、评剧之于河北滦县、豫剧之于河南洛阳一样。痛,在时时刻刻地叩击着每一个戏乡人的心坎。我们不能苛求面面俱到,不能强迫情节的完整无缺,跟标题相对应,只要能写出“痛点”就足够了。
陶燕是一位数十年笔耕不辍、勤奋的女作家。她的《父亲的宫殿》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发生在计划经济年代的故事。那是父亲的宫殿吗?那不是父亲的宫殿,那是父亲曾参与建设的一个开展群众文化生活的“宫殿”。生活在那个年代的人都记得,“劳动人民文化馆”是许多县城的标配,就像现在的XXX大剧院、XXX影视中心一样。陶燕平缓地讲述着父亲参与建设文化馆的一些凡人小事。“这一段“偷木材”的经历,父亲讲述了好几次,我每一次听,都觉得好新鲜。……做成椅子,成百成千的木椅子,做成门、窗、屏风,还有的跟钢筋、水泥、砖瓦一起,精巧地融合,构建,支撑,一个巨大的宫殿慢慢矗立在眼前。”陶燕的叙述很平静,读者的内心早已掀起巨大的涟漪。时代留下的烙印,总是那样记忆犹新。“走近些,再走近些。我踏上了门前的台阶,台阶已失去了往日的光滑和完整,破裂处生长着一丛又一丛的雏菊。……记得在一次书画展览上,我被一幅毛笔行书作品深深吸引了,那萧散俊逸、妙契精微的书风让我在作品面前伫立良久……”陶燕的散文风格,语言始终是平缓的、波澜不惊的。但是就是在平缓的叙述中,让你的思路不知不觉地走进作者的喜怒哀乐之中。曾经的“文化宫”凋零了,可是那些美好的记忆却日渐鲜明,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影响。
梅小娟我是在微信上认识的,在她身上,兼具南方女子的柔美和北方女子的大气。当然,我这里说的是她的笔下有南方农村生活的柔美、清新、细腻的笔触,有北方航天事业“可上九天揽月”的雄壮博大的笔力。这和她的生活经历有关,她是在黄梅下乡农村长大的,而后又到了西北从事航天研究事业。她的《立秋》,读来很有韵味,因为一开始就写到:“这几年的文章里,我爱用人生的秋季,来比喻现在的年华。是呀,清晨的妆镜中,经常跳出两根炫目的白发,刚开始,有惊讶,有无奈,如今越来越多了,更多的是,处变不惊,泰然处之。到底已经走到了秋季,谁能拽住岁月的衣襟呢?”古人悲秋,今人亦悲秋。跟孩子说立秋和立秋习俗,孩子似懂非懂。那我们那时候立秋是什么样子呢?“立秋这一天,祖母会张罗着全家吃西瓜,包饺子。这是世代相传的老风俗,名曰:咬秋。我觉得这说法的有趣,咬一咬,秋天也就来了。其实,这也有送旧迎新的意思。……吃着,吃着我的童年也就香香甜甜的过来了。”立秋了,想起了立秋习俗。孩子、我、祖母,这种安排相信读者能够领略到作者的苦心。果然,她接下来写到:“或许,人生就是这么一个轮回,没有什么是永恒的,都是红尘里匆匆的过客。就像这季节的交替与更换,不知不觉。倒没有什么特别悲哀的。悲哀什么呢,生命也就是一段旅程而已,终有到达终点的时候。我们能有的最好态度,也就是坦然地接受。”坦然地接受,胜过悲悲戚戚,也胜过故作亢进。这是我们对待生命的最好的心态。
最后来谈一谈梅学书《故乡的清晨》,“终于退休了,时间和空间可以自己支配。立马整理行装回老家,躲避这烦人的噪音,过过乡村的田园生活,让烦躁而疲惫的身心放松放松,享受享受乡村难得的清静。”接下来是公鸡的吟唱,小鸟的欢歌,鸡犬的追逐,水塘边传来一阵阵的笑语声。洗衣的姑娘嫂子们嘻嘻哈哈,给寂静的乡村清晨平添了几分生气和活力。梅学书是一位国家公务员,久居省城难免对城市的喧嚣和人流滚滚产生厌烦。而他同时又是一位在黄梅农村长大的孩子,对于乡村生活是那样地熟悉,那样地亲切。所以他写起来也是那样地挥洒自如、熟稔于心的。“男人们扛着农具出了门,他们结伴而行,相互打着招呼,共同探讨今年的农产品市场行情。村里走出一群背着书包的小学生,满脸灿烂的笑容,蹦蹦跳跳的,迎着朝阳去上学。好一幅故乡最美的晨曦图。”但是,如果把梅文仅仅读作是乡村比城市景色好、空气好,那是远远不够的。最重要的是要读出两个字:乡愁!读着这篇《故乡的清晨》,让我想起唐孟浩然的《过故人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诗句。散文写好了,同样能够写出像田园诗一样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