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新立的头像

王新立

鲁迅文学院学员

散文
202004/20
分享

跳房子

跳房子又称为跳方阵、跳方格。是一种有着世界性的传统意义的儿童游戏。有资料记载,十八世纪罗马时代遗留下来的镶嵌地面上,就曾经发现类似跳房子的游戏图案。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中国,这种游戏对于我们这些刚刚七八岁的农村孩子来说更具诱惑力。

玩跳房子游戏,道具很简单,可以用沙包玩,也可用石头玩,不过用沙包会更好一点。首先,我们在地上画一个由八个正方形格子组成的图案,你可以先站在图案外的起跳处,将小石块仍进数字1的格子里,再弯起左腿,用右脚直接从有沙包的那一格越过去,跳进数字2的格子,然后依格子数一直单脚跳到最后的「天堂」。跳的过程中脚不可以落地,一落地就犯规,不能再跳,只能等下一轮。如果石块或是脚,不小心越界或压在线上,也算犯规,必须停跳,让给下一个人,等轮到自己时,再从犯规的格子处继续往下跳。等全部格子跳完之后,就有权利盖房子了。方法是背向格子,把石块掷入任何一个空格内,该房子即属于你,写上自己的名字或代号之后,其他的人在跳跃时就须跳过此格,不可以落脚在你的房子内,等到全部房子都被盖完之后,拥有最多间房子的人就是大赢家。

跳房子游戏很简单,但需要一定的技巧,最主要的技术是掌握脚上使力的力度,特别是在可以跳过一格的时候,用力太大会“出界”或者压在线上,用力太小又不能达到目的。其次,还有丢道具的眼力和掌控道具落地后弹起的位置。除了必须准确丢到升级的格子范围内,还必须防止道具弹跳“出界”或压线。

说起跳房子游戏,我还想起阿根廷现代作家胡利奥·科塔萨尔所著的长篇小说《跳房子游戏》。这部作品的主题是追求与探索。一开始作者曾想把书名题为“曼茶罗”(佛教名词),即在一块布或一张纸上划上若干格,每格中画一佛像,为的是在人们修行的时候,防止众魔侵入,同时也是为了一格一格地集中思想,最后达到中心。后来作品正式发表时却取名《跳房子游戏》。无论是“曼荼罗”,还是“跳房子”,顾名思义,都是要经过上下求索,达到“中心”或是“天”。在这部作品中,主人公奥里维拉怀着对祖国命运的关心,抛弃舒宜的生活条件,离开阿根廷到巴黎去寻找真理,但是到了巴黎,(也就是小说的第一章“那边”和跳房子游戏中的“天”)就被虚伪的价值观念和残酷的社会风气碰得头破血流,西方资本主义的日益没落使他的梦幻变成了泡影,最后只好割断与恋人玛佳的爱情,重返祖国,开始新的探索。在布宜诺斯艾利斯(也就是作品的第二章“这边”和跳房子游戏中的“地”)他继续探求,直至失去理性,从窗口跳下。有意思的是,在跳下之前他看到庭院里地上划着跳房子游戏的格子,他想:“我要是跳下,我一定能落入“天”格中。这表明,拉丁美洲知识分子,上下求索,失望而不绝望,不停地追求,“跳下”变成了“上天”,这种精神正是拉丁美洲希望的所在。

值得一提的是,《跳房子游戏》发表后,很快引起了世界文坛的瞩目,造成了“火山爆发”效果,一时间,评家蜂起,有热情的赞扬,也有猛烈的抨击。然而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时间考验,这部作品不仅成为最受读者欢迎的作品之一,而且被誉为拉丁美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意识及感情的最强劲的百科全书。”一个简单的游戏,竟会因其深厚的社会内涵,在世界文坛引起轰动效应,这原是作者所始料不及的。

跳房子——一个盛行于20世纪中期的孩童游戏,在娱乐匮乏的乡村,孩子们就是在这单脚跳、双脚跳的过程中,尽情的放飞了心中的喜悦与快乐!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