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秉良的头像

王秉良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10/08
分享

画里金秋

壹.季节太极

秋分那天,正好看到梁楷的《秋柳双鸦图》,它的画面和秋分这个节气多么相称啊。梁楷也真是个脑回路清奇、审美意识前卫的画家,这幅画的构图分明就是一幅太极图。画面绘制在团形的纨扇上,一株干枯的衰柳,只剩了一枝细细的枝杈向上伸出,垂下来三条柔丝临风摇曳,柳枝的弧度正像太极图的阴阳界面一样,把画面一分为二。柳枝两侧,上下各有一只飞鸦,左边的鸦鸟处在画面左下角,正展翅向上,右边的则在右上角飞鸣,二者正在太极图“阴阳鱼”的“鱼眼”位置。画的右下端,还有一轮黯淡的圆月,它不是留白形成的明月,而是用墨晕染出来,充满实相的月亮,于是显得离我们特别近,显得幽邃而洪荒。这简净的画面里,既流露出萧索的气象,又有着灵动的生机。从画的幅面形式,到画中的物象,都呈现圆弧线条,让人想到圆融、流转,想到生生不息。

图片

秋分,白昼黑夜一样长,天气冷暖正宜人,是一年中最平衡的日子,正像太极图一样均衡。

北京的清晨,已是越来越凉。天高远而辽阔,几丝云像被轻风撕扯了,一丝一缕的,不能成团。树木草地都还绿意正浓,尚没到各色秋叶缤纷绚烂的时节。老家人说:“二八月,穿啥的都有。”可不是吗,青年男女尽有穿短袖衣衫的,骑着电车的快递小哥为了抵御风寒,衣装已经像是冬天的穿戴了。走在路上,想着这个时节的情状,不免心神有些恍惚。长安街畔的上班路上,可能不容易发现秋的意味吧?空气和天空,是秋的感觉了,但合乎想象的金秋,却不是眼前的景象啊,今年的秋天来得有点迟。

去年立冬那天,下了第一场雪,那时却正是秋意正浓的时候。雪后,火红的枫叶映衬着皎洁的白雪,可把大家乐疯了。

前年的国庆节假期,我和家人去爬了河北涞源的白石山,山顶长满了层层叠叠的红桦林,树叶都已经落尽,我们与最绚丽的秋色失之交臂,一边爬山一边满是遗憾。我知道,现在的白石山上,肯定是一片金色,层林尽染,像延参法师赞美的人生一样“辉煌”。

又看到河南老家的堂哥在抖音里晒出来,他正驾驶着花生收割机在田间地头奔忙呢。机器过处,白亮亮的花生果子,像叽叽喳喳从校门里涌出的成群学童,一团团从土地里腾跃而出。

哦,秋天其实并没有延期,她在山林里,在田园里。其实,也在我们身边、身上呢。天地轮转,是无私的,就像太极一样,在我们看不见的时候,阴和阳此消彼长,在动物、植物身上,在山川、河流、云霞中间,变幻着,冲突着,交融着,总会来,也总要去。

贰.绚烂世界

这时节,在更北的北方,秋意已经很浓了,就和我想象中的白石山红桦林一样“辉煌”,像五代时契丹佚名画家的《丹枫呦鹿图》一样绚烂。

我第一次看到《丹枫呦鹿图》,就被深深震撼了。我们汉民族的古画中,也有色彩鲜艳的金碧山水,但我从没见过这样绚烂的场景。树木密密匝匝,几乎密不透风,金黄、粉红、暗褐、淡白、墨绿,各种颜色缤纷交错,让人目眩神驰。林间的空地上,几头鹿正在休憩。树林左边,不知有什么异常的动静,鹿群都机警地一齐掉头看过去……

森林中,各种树木恣肆放射着生命的光华,林间的生灵凝神的一瞬间,集聚了生命的活力,再有一点异动,他们就会如离弦之箭一样发足狂奔,消失在莽莽苍苍的深林中。

图片

千年前北方的秋日山林,让我十分想走进去,就做那个不小心踩断了地上的枯枝,触发了鹿群回眸的人。

我想到了纪录片《犴达罕》,契丹的后裔鄂温克人正在失去自己的游牧文化,在无可挽回的历史车轮面前,文明总会更替,那个因此深沉痛苦的主人公维佳,写了一首诗,诗中写道:“我还记得/我乘着桦皮船沿敖鲁古雅河而下/来到激流河/激流河的两岸/一面日出一面日落/他们乘坐桦皮船赞美/东方的日出/西方的日落/他们用歌声赞美辉煌的宇宙/赞美大兴安岭的月夜。”

大兴安岭的秋色,现在也一定像《丹枫呦鹿图》里一样,华美得如交响曲,交响曲的回响之中,日出日落,永无休止。

叁.幸福秋实

此时,在我的中原老家,枣已经红了,不知孩童们是否还像我小时候那样,眼馋着枝头那甜蜜的果实呢?

宋代佚名画家的《扑枣图》里,墙角的枣树果实累累,七个活泼可爱的儿童正在摘枣子。他们有的脚踩凳子,伸手去摘;有的头顶托盘,等着去接;有的俯下身子捡,有的用衣服的前襟兜,有的已经装满了自己的小罐。这棵枣树可真是丰产啊,孩子们都有那么多收获了,树上的枣子却还是密如繁星呢。

图片

我的老家延津县,历史上曾长期被称作“酸枣县”,枣是我最熟悉、最亲切的水果。那时候,家家院子里都会种几棵枣树,别的水果却并不多见。邻村半坡店有一棵古酸枣树,甚至传说是秦朝时种下的。我记得每一棵枣树上枣子的不同味道。我家东院的狗牙枣,酸酸甜甜;压水井旁的铃枣,大而脆甜;菜园里老坟头的枣,尖细修长,是最甜的,我问奶奶它叫什么名字,奶奶说,叫“老婆儿脚趾头”。那棵树早就被刨掉了,我再没见过这种枣子,再也没吃过那么甜的枣子。

还记得妈妈说:“你小时候,上树去摘枣,还把最红的几颗拿给我吃。”母亲为我们付出了那么多,这一点点的回馈,就让她珍存在心里,几十年了都不曾忘记。

我家院墙边的那棵枣树,成熟时果子一嘟噜一串的,好像要把树枝压断。每每看到枣子,我就想到甜蜜,想到丰收。

今年的秋分日,也是第5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华北的广阔天地里,农民都正忙着秋收。我为画家李自刚先生的系列油画《家园·24节气》配了24首诗。《秋分染金》画上,黄澄澄的玉米堆积如山,一头毛驴正在拉磨,秀美的农家少女手捧簸箕,在石磨前忙碌,画面令人灵感忽来:

暑去寒来二气衡,晨昏昼夜亦均平。

几枝丹桂馨香远,数朵黄菊韵调清。

驱策毛驴方拽磨,撒播小麦又勤耕。

休嗟稼穑终朝苦,且喜仓廒尽满盈。

家里的院子都已经翻新,枣树没有了,种了两棵石榴树。这时节,院子里堆满了玉米,石榴像火红的灯笼一样挂满了枝头。妈妈电话里说:“今年的石榴又结了很多,还有好些‘对对连’‘三对连’呢,老想着你们也回不来,也吃不到。”

肆.和谐家园

在江南,现在正是螃蟹肥美的时候。“秋风起,蟹脚痒”,螃蟹们正处在生命的盛年。

宋代佚名画家画的《荷蟹图》上,一只团脐雌蟹伏于一片枯黄的荷叶上,荷叶半浸在池水中,螃蟹就像抱着一个倒扣的碗,稳稳地盘踞着。它的身边,红蓼和蒲草错杂,浮萍和水藻点缀,在这样水草丰美的小天地里,它优哉游哉,自得其乐。

图片

沈周、徐渭画的螃蟹,都有蟹螯钳着芦苇的情景,这其实谐音着“二甲传胪”、金榜题名的好彩头。科举时代,会试第一名叫会元,二甲第一名就叫传胪。在民俗文化里,因为螃蟹有八只脚,所以有“八方来财”的寓意。它形象威猛,一身盔甲,总是横着走,所以又有“横行天下”的寓意。

形貌丑陋的螃蟹,却是许多人的心头至爱。它在江南美食界的地位简直无与伦比。明代李贽说:“蟹之鲜而肥,甘而腻,白似玉而黄似金,已造色香味三者之至极,更无一物可以上之。”晋朝的毕卓更是把饮酒食蟹当成了人生最高追求,他说:“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矣。”

“荷蟹”谐音“和谐”,喜欢在画中玩“谐音梗”的古人,不知道有没有这层意思。放舟五湖,持螯饮酒,是人生自由的象征。但螃蟹可不这么想,它不愿被诗人美化,只想在江湖间随意地横着走。

秋分,这个最阴阳、最均衡的时节,很快就会被寒露打破。时光的太极图运转不休,叶子会黄、会落,又有新的一番轮回。即使如此,我还是珍重今秋,毕竟,今年的树木里面,保留的是今年的一圈年轮。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