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舞台 >> 舞台人物 >> 正文

魏金栋:胡同文化是一种“瘾”

//m.zimplifyit.com 2015年09月08日09:59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魏金栋

  北京的胡同不仅是城市的脉络、交通的道路,更是市民百姓居住、生活的场所,是京城历史文化发展演化的重要舞台。每条胡同都有个说头儿,都有自己的故事和传奇般的经历,并蕴含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好像一座座民俗风情的博物馆,烙下了人们社会生活的印记。

  我从小在天桥的胡同里长大,在真正的“南城文化”的熏陶中不断成长,影响我最大的就是胡同文化。

  小时候,我在大杂院里居住、生活,从中能够真正地体会到北京的风土人情和京腔京韵,这也是老北京文化最具魅力的地方。在我看来,北京胡同文化是一种“瘾”,就像我们品茶、喝酒一般,生活中离开不得。

  那时候,我经常到胡同里的副食品商店去帮大人买东西,颇为有趣。我还记得当时去买酒的场景,一般都是孩子去买酒,七八岁左右,拿着一个空瓶子,蹦着跳着就到了商店门前。店里布置也很简单,一个缸,一个盖,上边有几个木头的小勺,买多少就用小勺来量。酒很便宜,最便宜的是8分钱一两,但味道醇香。那个年代一周上六天班,周日休息,人们下班回来喝点酒,解解乏。如果这小酒儿能就着花生米或者老咸菜,优哉游哉,就再好不过了,幸福指数极高。

  吃完饭,经常六七个人坐在胡同口一起聊天,聊家长里短,聊国家大事,山南海北,天上地下。北京的胡同一直有这样的传统和氛围,让我从小便觉得北京人和北京文化都特别亲切和宝贵,这是一种从骨子里散发的生活韵味,很难用语言来形容。

  住在大杂院里,邻里之间关系和睦,就像是一家人。在家长里短中,大家相互帮忙。特别是家里面遇到事情的时候,更凸显了胡同里人与人、家与家之间的亲密感情。一家有难,八方支援;一家有喜,全院庆贺。比如说,一家人娶媳妇,就把全院的街坊邻居都动员起来,一起张罗喜事。如果家里碗不够用,就从各家来凑;如果桌椅板凳不够用,就从各家来拿。这就是胡同文化中的邻里情谊。

  另外,那时候看报纸也是很多人的习惯。记得小时候,我爷爷就很喜欢看报纸,家里也订了报纸,每天都会有人往家里送。我现在仍有看报纸的习惯,大概与爷爷看报纸的喜好有很大关系。我印象最深的是,家里订的是《人民日报》,送报纸的人从留学路上的老北京报刊公司取完报纸,沿着路,溜达到我们家,在外面大声喊:“人民日报!人民日报!”这时候,爷爷就会给我5分钱,我拿着钱跑到大门口把报纸领回来,在家里慢慢看。

  那个时候,虽然物质条件不及现在优越,但是胡同文化滋养了我。胡同里,看似是一个个大杂院,但其实它是一个广博的心、一个博纳百川的心,可以接受很多事物。一个家庭有困难,大家一起去承担;一个家庭有病人,大家一起送到医院,轮流值班;一个家庭有喜事,大家一起来分享。这种包容、厚德的北京文化极具吸引力。

  我对那时候的文化记忆太深了,以至于现在还会时常开车路过那,看上两眼。这是一种魂,不能丢。我走过世界上很多国家,看到国外都特别尊重自己的本土文化,注重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我觉得,我们也应该多思考,如何把北京的传统文化恢复、保护、传承好,与现代文化发展的理念相结合,使其变得更有魅力和韵味。

  (作者魏金栋为国家一级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