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亮相第十四届中国戏剧节的评剧现代戏《安娥》,由石家庄市评剧院一团精心打造,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国家一级演员、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袁淑梅担纲领衔主演,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贯彻《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的一部精品力作。
安娥在我国现代文艺史上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女性,是国歌《义勇军进行曲》词作者田汉的夫人。她原名张式沅,1905年10月生于河北获鹿县范谈村(今石家庄市长安区),早年就读于国立北京美术专门学校西画系,1925年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同年转为中共党员。先后参加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1932年因中共组织遭破坏与组织失去联系。此后的安娥主要从事进步文艺工作,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作品,如《渔光曲》、《卖报歌》、《打回老家去》、《抗敌歌》等等。
该剧自演出以来,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得到了专家们的一致好评,于今年9月入选文化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全国优秀剧目展演,并成功入选这次中国戏剧节。该剧以安娥的生命追求和情感经历为题材,演绎了一名五四新女性的心灵史。该剧选材得当,舞台设置精美,演员的表演艺术十分精湛,让人回味无穷。
《安娥》给人的最大印象,在于其深刻的思想性。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指出,好的文艺作品就应该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其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要努力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可以说,《安娥》这部戏在很多方面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好文艺作品的基本要求。思想的力量是无穷的。任何人和事,终究会随着历史的演进而流逝,但是,思想却能够跨越时空,具有持久的魅力,因为思想背后反映的是规律,而规律不会因为时间、地点的改变而改变,所以,艺术的根本价值,在于通过艺术的形式表现思想,让观众和听众在欣赏艺术的同时感受思想,从而显现思想的力量。
该剧用较长篇幅反映安娥创作《渔光曲》、《卖报歌》的过程。《渔光曲》歌词的灵感来自安娥在大连搞工人运动时对渔民穷苦的深刻印象,安娥以令人心醉的歌词创作《渔光曲》,描写了贫苦渔民的痛苦生活和他们摆脱贫困的强烈愿望。该剧还生动地再现了安娥创作《卖报歌》的一个关键情节,剧中当任光(田汉好友、音乐家)在教几个报童唱《卖报歌》时,有报童提出,“要是能唱一句‘多少钱能买一份报’就更好了,这样可以唱着歌卖报。”安娥当即采纳了这个意见,这体现了安娥对卖报童的理解和尊重。
该剧把安娥与田汉的情感故事作为重要题材,将安娥刻画为一名有血有肉、敢爱敢恨的知识女性。安娥不仅自己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而且用自己的行动影响着身边人,特别是自己深爱的人。剧中,安娥与田汉第一次相识时,针对田汉的自由主义创作倾向,就劝告说,“一个艺术家应该更多地关注劳苦大众。”在安娥的影响下,田汉更多地关注现实社会问题,并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进而创作了《义勇军进行曲》歌词,发出中华民族的呐喊。如今,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真正成为不朽的文艺作品。
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安娥是成功的。她在创作中发挥了自己的才能,体现了文艺战线在中华民族反抗侵略和压迫斗争中的重要作用,也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在此基础上,更让人回味和思考的是:在那个年代,安娥也不过是一名普通的文艺工作者,她为什么能够获得这么大的成就呢?我们又能从中获得哪些启示呢?
回顾一下剧中的情节,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已经在剧中作了回答。这就是安娥、田汉在剧中提到的:“一个艺术家应该更多地关注劳苦大众”“我在大连搞过工运,对渔民的穷苦印象非常深刻”“关键是对劳苦大众的这份情感,弥足珍贵啊”“如果脱离大众,左翼很容易就会变成右翼”“歌是给孩子们唱的,当然要听他们的意见”等等。
这些朴实而又直白的话语,道出了安娥从事文艺创作的价值导向,也道出了该剧编演者的价值导向,即以人民为中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文艺创作只有依靠人民,扎根人民,深入生活,反映生活,才能够创造出有生命、有思想、有价值的作品。
大型现代评剧《安娥》秉持了这种精神,因此,该剧的创作和成功演出既是对安娥的最好纪念,也是新形势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