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电视 >> 评论 >> 评论 >> 正文

“老腔”们需要的不仅是“一声喊”

//m.zimplifyit.com 2016年02月25日09:39 来源:光明日报 郭超

  央视猴年春晚,华阴老腔艺人与歌手谭维维合作的《华阴老腔一声喊》让这一古老的非遗再次“走红”,然而,表面的光鲜背后有着不为人知的困难,老腔的传承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困境——

   图为华阴老腔艺人与歌手谭维维组合演唱的《华阴老腔一声喊》亮相2016央视春晚。CFP   图为华阴老腔艺人与歌手谭维维组合演唱的《华阴老腔一声喊》亮相2016央视春晚。CFP

“老腔”们需要的不仅是“一声喊”

  “华阴老腔要一声喊,喊得那巨灵劈华山,喊得那老龙出秦川,喊得那黄河拐了弯……”央视猴年春晚,华阴老腔艺人与歌手谭维维组合演唱的《华阴老腔一声喊》,让人印象深刻。那近乎原始、苍凉悲壮、粗犷豪放的“远古之音”震撼了观众。华阴老腔与现代摇滚的完美融合,让观众感受到了“黄土与摇滚、电声与弦乐的碰撞”。由此,华阴老腔也被誉为中国黄土地最古老的“摇滚”。据某大型网站展开“猴年春晚节目你最爱哪个”调查结果显示:23个歌舞类节目中,《华阴老腔一声喊》以21.71%的支持率排名第一。

  老腔的走红让人们想起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养在深闺人未识”。其实,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困难,也是老腔曾经面临或者也正在面临的。分析老腔走红的背后原因,对于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在现代社会中自处,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老腔的走红并非偶然

  老腔其实并不是突然火起来的。据华阴文化馆干部党安华介绍:“从2001年开始,老腔走上了大幅度改革之路。这一次改革将老腔演唱从皮影中剥离出来,原来的‘亮子’没有了,演员阵容和乐器增加了,演出场所变了。”党安华就是促成这一改革的关键人物。

  2007年,导演林兆华在话剧《白鹿原》中借“老腔辅助故事的叙述”,从而为改革后的老腔走向全国、走出国门提供了一个重要契机。话剧《白鹿原》在全国演出,使得老腔在全国声名远播。2012年,有意识地使用老腔元素的电影《白鹿原》在全国热映,再次形成对老腔的强力宣传。

  “老腔影戏传统剧目有一百多本,至今流传的有八十余本。在剧目表演上,老腔戏主要继承沿用了影戏传统剧目,其中历史性题材的剧目数目居多,尤其是武打戏最为著名。”(杨洪水:《陕西老腔皮影艺术》)据老腔传承人张喜民介绍,“老腔给人的感觉是慷慨激昂,沧桑有劲,正是因为老腔文化中的尚武精神和兼容并包的特点。”

  这次老腔与摇滚融合,正是因为老腔开放的兼容并包的特点。歌手谭维维表示,“老腔音乐里有黄土地的那种豪迈,和摇滚的精神不谋而合。我觉得那是他们骨血里的东西,这一次在春晚上也是把这种东西搬上舞台”。

  老腔的传承后继无人

  近年来,老腔的媒体曝光率其实并不低。央视“新春走基层”系列报道曾对老腔进行过专题展示,题为《老腔新声》的短片曾在《新闻联播》中播出。“带着新戏,老腔戏班又到各大城市巡回演出,每每都能赢得观众的满堂喝彩。老腔又火了,他们甚至还把老腔唱到了日本、美国。”这是《老腔新声》节目中的一段解说词。

  2014年,老腔再度登上《新闻联播》,题为《咱们村里的新鲜事:“老腔”艺人的春晚梦》的短片,介绍了老腔与马年春晚失之交臂的过程,并对老腔融入流行元素的开放式表演进行了介绍。

  表面的光鲜实际有着不为人知的困难。老腔戏班的谱系传承面临着青黄不接、后继无人的困境。尽管张喜民的孙子已经成为戏班新一代成员,但作为爷爷的张喜民对孙子并不抱太大希望。他说,现在的年轻人都喜欢流行音乐,孙子学习老腔,某种程度上是被迫的,而不是自觉的。

  张喜民的戏班成员多少有些亲戚关系,随着时代发展,也有外地人想加入戏班。但对于张喜民来说,想要学戏固然好,但根据他的经验来看,多数人会半途而废。

  据报道,华阴市拿出30万元奖励登上春晚舞台的“华阴老腔”艺人,并为“华阴老腔”颁发突出贡献奖。但是,包括华阴老腔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的不仅是“一声喊”。

  据文化学者杨奇光介绍,尽管目前华阴老腔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不能因此对老腔的命运和前景过于乐观。老腔文化的繁荣,得益于政府部门的扶持和媒体的报道。作为政府,对老腔的扶持要避免走向追求政绩的误区。普通民众,对于荧屏上的老腔也需保持警惕,避免因为一时的感官刺激形成猎奇心理,很可能,老腔文化的内核在这个过程中被消解掉了。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