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蒋一谈:几滴浅见

//m.zimplifyit.com 2012年11月26日09:36 来源:文艺报 蒋一谈

  20多年前,我在大学时代喜欢上了短篇小说,但大学中文系没有给学生系统讲授过短篇小说的鉴赏知识,更没有为学生培养更准确、更全面的鉴赏能力。直到今天,中国的大学校园和文学写作课也没有短篇小说鉴赏的系统知识谱系。作家和读者,是种子和土壤的关系;土壤素养弱,作家自然弱。纳博科夫由此断言:“有什么样的读者,就会有什么样的作家。”

  我在1994年出版过3本长篇小说,之后忙于生计,搁笔15年;再次拿起笔的时候,我已经步入40岁。40岁开始写短篇小说,是想修补过去的人生缺憾——本想去修补生活的缺憾,写作却又带来更多的文学困惑和思考:世界现代短篇小说和19世纪、20世纪的短篇小说区别在何处?中国21世纪的短篇小说和20世纪的短篇小说在何处连接,又将如何分野?现代短篇小说到底应该怎样写?数字阅读时代,短篇小说存在和发展的空间在何处?短篇小说如何运用网络科技传递给读者和世界?

  作为人类重要的写作文体,短篇小说本身的学术概念似乎已成定论。但是,短篇小说最基本的写作特征是什么呢?围绕这个问题,我思考了很长时间,但直到今天,我也没有完全想清楚。我曾经尝试回答自己的迷惑,这样可以多少消解思考未果的些许遗憾——短篇小说最基本的写作特征在我心里是这样的:一个用500字说清楚的故事,可以用5000字、1万字甚至2万字重新描述,这是短篇小说需要做的;一个用10万字甚至20万字描述的故事,可以用5000字、1万字甚至2万字重新描述,这也是短篇小说需要做的。两个“需要”,在提醒我短篇小说本身的基因所具有的超能量。

  这几年,通过努力和朋友们的支持,我写了50多万字的短篇小说,出版了4本短篇小说集,在《人民文学》《上海文学》《十月》《山花》发表过作品,《新华文摘》和《小说月报》分别选载过《鲁迅的胡子》和《中国鲤》。我没在文学期刊上过多发表作品,不是对文学期刊不重视,因为我本人更喜欢封闭式写作。大家都知道,现在的作家出版短篇小说集,依照行规会先在文学期刊上发表一遍,选刊选载几篇,然后结集出版。我想用短篇小说集的方式直接面对读者。

  写完之后有遗憾,也有点滴感悟。我深深感受到,传统文学的营养取之不尽,文学的传统会在时间的记忆里选择作家和作品。同时,通过阅读和触碰世界,我相信写作视野决定着写作者的整体写作格局。传统和视野,山和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水绕山流,仁者为大,而仁就是诚恳、善意和宽阔的心。

  故事创意+语感+叙事节奏+阅读后的想象空间。我个人相信并遵循这样的短篇小说写作发生学。现实之上的现实如何实现?写作不是模拟生活,写作是再造生活,再造一个现实,虚化却可感知的现实。可是凭什么才能再造一个现实?我认为故事创意是关键。一些专业批评家已经撰文指出,我们现在的短篇小说作品绝大多数都在模拟现实生活,其写作结果就是作家和作品的同质化,作家的风格是模糊的,极端地说就是没有风格。

  有了创意,作品才有可能闪亮;只有创意,呈现能力不够,创意又会一闪即灭。相对长篇小说和中篇小说,短篇小说是激发写作者探问无限叙事可能性的艺术,短篇小说在极大地考量检验写作者的构想能力、创造能力和文字驾驭能力。短篇小说能让写作者发现自己的才能,也让写作者时常陷入茫然、无能为力、想象力几近衰竭的境地。

  世界短篇小说大师告诉我们,短篇小说是在大家熟悉的习以为常的生活里发现有可能闪光的角落,或者说发现角落里的灰尘,可能发光的灰尘。写作者要在熟悉里抓取陌生感(故事创意的独特化),而读者想在陌生的作品里读出熟悉感(心灵的碰撞)。

  概念可以轻松领悟,操起刀却是如此难。语感+叙事节奏+阅读后的想象空间,一个写作者的综合能力考量。而个人趣味决定个人语感,趣味养人,又能伤人。文如其人,其人其文,真是千真万确。关于叙事节奏和阅读后的想象空间,专业人士早有解释,需要写作者个人去体悟。

  对写作者而言,这是构思和写作的好时代,因为中国从未经历过这样的现实。越写越觉得短篇小说难写,可是没有办法,只能迎难而上。我不是天生的作家,我要靠后天的训练和勤奋完成写作。我不知道我能创造出什么样的文学世界,但到今天,我还有心、有力追寻虚空的文学世界已是幸运。笔记本积累了多年的素材记录提醒我:这个时代,写出几篇、十几篇被人称道、赞扬的短篇小说已经不算什么,没什么了不起,写出尽可能复杂、丰富的现实世界,描绘出更多人物的困惑内心和疼痛命运,才是最难、最重要的。我希望自己能够用中年的心、男人的心、女人的心、青少年的心、儿童的心写出不同风格的中国人的故事和命运。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