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令人感叹的事件之一,是行销240年的《不列颠百科全书》(俗称大英百科全书)停印了。书籍是历史文化的载体。百科全书更是集大成者。大书停印绝版意味着什么?真让人浮想联翩。
首先想到的是盛世出宝典。苏格兰启蒙运动中,1771年第一版大英百科全书(共3册)问世,被誉为“权威性仅次于上帝”的书。并非巧合,我国清朝的康乾盛世,1701年开始编辑《古今图书集成》一万卷(1.6亿字),历时28年完成活铜字印刷本,第一版共印64部。1772年开始编纂《四库全书》79337卷(8亿字),10年完成,被誉为“国学宝典”。可见国家强盛时期,就会进行这样的重大文化建设。
二是科学发明改变历史。我国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促使人类进入纸书纸媒时代,告别岩画、甲骨、陶片记事,竹简、羊皮、绢帛传书的岁月,对于记载历史文化,交流思想知识,功莫大焉。电子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发明,又使人类进入数字时代,纸书纸媒向着更方便的电子书报转化。
三是市场与收藏。大英百科全书是民办的,面向市场,第一版销售3000部。“日不落国”鼎盛时,约请140个国家上千位学者编撰大英百科全书,不断收进各国的重要文献,增容再版,1929年出第14版(共24册),1990年销售12万部,成为世界各大图书馆、大学和学术机关必备的权威性工具书。1994年我国翻译的中文版大英百科全书(共20册,4350万字),就字数而言,它只是《四库全书》的十七分之一,但由于面向全球市场发行,其影响面就大多了。《古今图书集成》是官办的,清末也有石印和铅印版,印数虽少,但是公开发行,因而得以保存,一部雍正年间武英殿活铜字印刷本,百年后在北京琉璃厂售价一万两白银。现在国家图书馆也有完好的珍藏本。《四库全书》不同于工具书,分“经、史、子、集”四类编纂,可视为学术价值很高的丛书,是乾隆年间官办的巨大文化工程,我们在电视剧里只看到总编纂官纪晓岚手下有七八位编辑,其实是3826人工作了十年。由于篇幅浩繁,入选的3503种古籍中只有百余种印刷成《武英殿聚珍版书》,全书则由人手抄写七部,在各地建阁珍藏,仅供极少数学者使用,基本上是收藏品。
四是战乱毁书。《四库全书》如同国宝分置各地藏书楼阁。扬州文汇阁一部,被农民起义的太平军焚毁。镇江文宗阁一部,在鸦片战争中被英军焚毁。杭州文澜阁一部,在太平军攻城时散失,后补抄,今存浙江图书馆。北京文源阁一部,在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被焚。沈阳文溯阁一部,在日军侵华战争和伪满时期几经转手,今存甘肃省。热河避暑山庄文津阁一部运回北京,今存国家图书馆。北京文渊阁一部,抗日战争时期运至四川,今存台北故宫博物院。此前还有明朝的《永乐大典》(2.2万卷,3.7亿字),也被八国联军焚毁于北京(有学者猜测明十三陵中可能还埋藏着一部)。
最后是现代化忧虑。中文版大英百科全书和《四库全书》于上世纪末推出电子网络版。其它电子书也迅速增多,方便阅读,节约纸张。然而一旦停电或网络大战,现代化设施则更加脆弱。如今知识存储于电脑,电脑会下棋、绘画、翻译、开车、开飞机、控制导弹核武器,甚至指挥战役,电脑比人脑聪明迅捷,机器人比活人能干,人们的生活工作太方便了,少动手少动脑,体能智能衰退,依赖乃至给自己创造的机器神当奴隶,此类悲剧已见端倪,并非杞人忧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