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影视改编后,网络小说还有出书的必要吗?

//m.zimplifyit.com 2012年11月30日10:39 来源:文汇报 吴越

  影视改编后,网络小说还有出书的必要吗? 陈凯歌电影《搜索》原著小说遇冷之追问

  本报首席记者 吴越

  文雨,本名张雯轩,法律专业出身。2007年,她从一篇热门网络事件报道得到灵感,构思了小说《请你原谅我》,反映了现实社会中悄然滋长的网络暴力。2010年,这篇小说改名《网逝》,入围第五届鲁迅文学奖,引起较大反响。不久,《网逝》经盛大文学CEO侯小强推荐,被导演陈凯歌看中,拍成电影《搜索》,于2012年7月6日公映。

  但这篇小说的出版之路却颇为坎坷。从2007年到2012年,其间尽管有口碑也有鲁迅文学奖提名的光环,却因题材不够“畅销”而推动缓慢;2012年6月,在电影《搜索》即将公映前,终于由上海浦睿文化推出了更名为《搜索》的原著小说,然而市场反响仍不理想。2012年10月25日,在盛大文学举办的“文学改编影视的第二次浪潮”论坛上,文雨应邀发言,她直言影视剧改编可以提高作者的知名度,但一些网络作品改编成影视剧后,其自身出版反而更加困难。“所有的出版商都说真的想出这本书,但是大家都看到(电影)了还怎么出?还会有人来买吗?”

  出版界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资深编辑分析说,小说最重要的是创意与构思,既然作者已将作品内容向影视剧行业出售了一次,就着实不能指望买过电影票的消费者还愿意通过购买纸质本而再获取一次同样的内容,“这在出版界是共识”。对此观点,文雨回答:写作者无法舍弃出书的念想,而她希望读者也不要忽略了文字有别于影视的表现力。

  “纸质出版是所有作者无法拒绝的情结” ——访《搜索》原著小说作者、网络作家文雨

  近日,身在长沙的文雨通过微博私信聊天工具接受了记者采访,以下为整理后的问答。

  “很多读者以为小说根据电影改编”

  记者:你在论坛上提到《搜索》的出版没有借到电影上映的东风,反而有负面作用?

  文雨:网络作者生存一直艰难,业内一直知道。2007年的作品,到2012年出版,显然中间是有困难的。而我的这本书,很多读者以为小说是根据电影改编的,误解面非常大,我都不知如何澄清了。这就是出版和影视的关系,这种让人哭笑不得的关系。

  记者:有观点认为,你的作品内容已经在网上被消费过一次,通过影视改编又消费过一次,所以纸质出版的空间是比较小的,而作者既然已经拿过前两次的收益,第三次的收益几乎不可指望了。

  文雨:是的,业内有这样的说法。

  记者:你觉得这个观点偏颇吗?

  文雨:没有,这很现实,这也是为什么我的新书迟迟没有放在网上的原因。但文字的吸引力是客观存在,不是某个人或某些人主观认为不存在就能够实际不存在。对于爱读书的人来说,文字永远比影视更有吸引力。

  记者:你还是很在乎纸质小说的反响。

  文雨:我是非常在意纸质书的出版,出版人非常负责任,书本的质量非常好,黄色的书写纸是我一直要求的。纸质出版是所有作者无法拒绝的情结,大多数作者出版第一本书的时候,即便不给稿费也是愿意的。对我而言纸质书出版的意义大于影视改编。

  记者:为什么?影视改编应该会带给你更多的收益。

  文雨:电影更多而言是陈凯歌的作品。小说原著才是我的作品。

  “网络作者作为食物链底层生物,离贪婪二字的距离以光年计算”

  记者:同一部作品,又拿影视改编的收入,又希望书卖得好,是不是“贪婪”了一点?

  文雨:网络作者作为食物链底层生物,距离贪婪二字的距离需要用光年来计算。文学这个行业最奇特的现象就是把作者的合法权益认定是贪婪。这种认定,我认为是对作者不公平的攻击。影视公司和出版社认可或不认可原创作品,在此之前基本做过相对专业的调查,能否成功,能否获得经济利益,不由作者来承担后果,不由作者来决定是否获得经济利益。作者面对影视公司,出版社,是个人面对公司的行为,另一种名称叫弱势群体。作者能否有谈判空间最大限度争取到自身利益,是影视公司和出版社权衡其中的利益决定的,作者完全是被动的。在这种情况下,把贪婪二字套在作者头上,基本上是胡说八道了。

  说得难听一点,网络作者连纳税人的尊严都没有,即便出版过相当多作品的网络作者、年收入几百万的,因为无法提供连续性的纳税证明,根本无法买房。网络作者遵循国内最严格的税收制度,因为所有税收都是出版社、影视公司、文学网站代扣代缴的;但是,没有任何一家公司为任何一位作者买过社保或医保。

  “今天整个网络文学的商业化程度严重”

  记者:你在论坛发言中还提到很多网络作者是在靠梦幻在写小说,是什么意思?

  文雨:大多数网络作者处于一种把梦想写下来的创作状态。我在日常交往中看到太多的作者被剥削,欺骗投诉无门,这些事很多的,因为很多的作者非常地单纯,单纯到像那种去市场买菜,钱搁那儿,菜没有买回来的孩子。人家一跟你说要改编了,你立马就签字了,你也不看一看合同再签。

  记者:你怎么看网络文学的质量?

  文雨:网络作者忍受着来自传统文学领域的攻击——低俗,色情、肤浅、垃圾等等。我一直反对传统文学和网络文学的区别,新技术导致文学作品传播形式的不同,成为划分文学作品质量的标准,是文学本身在画地为牢。

  但也要看到很多网络作者是在面临写作的瓶颈。今天整个网络文学的商业化程度严重,很多人在写作过程中遇到无法出版、读者很少的状态时,常常会大量地跟风;还有一些取得过成功的作者为了留住读者就不停地重复自己。

  记者:你刚才提到的新书是一部什么作品?

  文雨:现在的创作跟之前的创作不一样,新书首先是个电影大纲。我正在努力尝试与人合作做一部更自我一些的电影,对我来说现在是影视方面先行。

  记者:谢谢你接受采访。

  文雨:应该谢谢你,关注网络作者的困难。我不太接受采访,因为说话太直,容易得罪人,不如藏拙。

  浦睿文化副总编张雪松:社会题材不是网络文学生态主流,读者相对小众

  “昨晚看完小说《搜索》的最后一页……我先看电影,后看小说,觉得这两样事物的内核关联不大——电影被导演赋予一个灵魂,这个灵魂被要求迎合商业,吸引眼球,重塑故事;而小说的灵魂则是在人物群像中反思网络和媒体暴力。看完电影,当时我一头雾水,因为好多逻辑上硬伤让我无法评价,演员表演上也有点惺惺作态。我满脑子问号:比如说叶蓝秋得知自己得了癌症,为什么还要坐公交车?她借了100万目的何在?她为什么放弃了求生的意志?直到读了原著,这些疑惑才有理有据地解开,我才得到一个完整的故事,一个曲折而不夸张的有头有尾的故事,不仅仅是一段滥俗奇情罗曼史。”

  这是网友“moli”在豆瓣读书小组上一篇书评的部分内容,书评的名字叫《请给原著小说一个真灵魂》。但能看到原著小说“真灵魂”的人着实不多。《搜索》出品方、上海浦睿文化公司副总编辑张雪松告诉记者:“小说出版半年了,现在从销售端的业绩来看不太理想。”浦睿是一个年轻的公司,成立于2011年,它定位于都市里20-40岁的知识人群,《搜索》是这家公司做的第一本书。

  “第一批选题里有这本书,是恰逢电影档期出来了,而且这是一个在网上已经产生了很大反响的小说,也是海量的网络文学中一个比较独特的特例,因为它是第一个入选鲁迅文学奖的网络小说作品。”几轮新闻炒过,《搜索》没有产生预料中的期待。张雪松分析最主要的原因为它的题材与众不同。“是一个社会题材,在网络文学主流生态当中不太醒目,愿意为这个题材买单的读者相对固定而小众。”

  记者从另一处听说这本书在向电子商城推广时甚至遭到了拒绝——“渠道商一听就觉得不看好,不愿意放在首页做宣传。”但在向张雪松求证时,他否认了这个说法。他告诉记者,“当当很愿意推,有一段时间,网页顶端的搜索框空格会自动显示‘搜索’书名”;“卓越亚马逊没有推得太好,但也没有说不和我们合作”。

  事实上,除了《搜索》,浦睿其后推出的10本书都进入了各大电子书城推荐榜的前50位。张雪松同样否认了选择这书本是出于最初经验不足的揣测,他说出版这本小说是欣赏它对网络暴力现象作出剖析和反思的份量。“如果是穿越、玄幻题材的网文,我不会选择它的。”

  面对失利,张雪松平常心对待。“别看一些网络作家靠敲键盘赚点击把自己写成了千万富豪,其实网络文学转实体出版大部分不太成功。”

  他把网络文学分两种类型,一种是带有营利和电子出版性质的网站上的订阅小说,比如盛大文学旗下的十几家中文小说网站,每天生产出海量的文字。“这些文字实际上已经完成了一次电子出版的消费过程。这一类的实体出版没有太好收益,成功的是少数。为什么?因为这一类文学本质已经改变,天生带有网络载体的属性,并不一定适合纸质阅读的习惯了。特别是字数,动不动几百万字,要十几卷才印得完,纸质的成本比网络空间更高,哪个出版商能给他出齐?”张雪松说,一些在网上成名的著名写手先把网上的钱给赚了,再考虑出书。“一般传统观念里,拿得出书才是作家嘛,等于给自己正名。”他说,在这个类型里,纸质书只是网络文学的衍生品,如猫腻的《庆余年》,萧鼎的《诛仙》等。

  张雪松划分出的另一个类型与电子出版形态相同而内容不同,实际上更接近于传统写作,那就是在天涯、猫扑、榕树下等文学网站或新浪、搜狐等门户网站一些论坛上发表的小说,“属于网络作者自发性的原创”。他说,这一类作品集中了大量原创素材,被慧眼人发掘后,转为纸质出版的成功率相对较高,也有大量被影视剧相中,例如六六最早发表在网站论坛上的《双面胶》改编成同名电视剧,天涯热帖《看我如何收拾贱男和小三》被导演娄烨改编成《浮城谜事》等。“最成功的是《明朝那些事》、《盗墓笔记》、《藏地密码》、《杜拉拉升职记》等作品,已经成为业界经典案例,畅销纪录的标杆。”

  哪本原著小说能红,哪本不能,张雪松说出版界“永远在猜,永远猜不准”。不过,无论怎么猜,影视的影响力是谁都不敢小视的。“比如浦睿即将推出日本电视剧集《深夜食堂》的原著小说,已经通过民间传播积攒大量人气,有较大的出版空间。”张雪松说他对这一次的“出击”再次充满期待。

  相关链接 那些在网上、纸上、改编都风光的小说 盗墓笔记——“创造畅销神话的悬念题材”

  2007年,原来做外贸生意的徐磊在起点中文网上以“南派三叔”为笔名创作《盗墓笔记》,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在起点中文网上,这部系列点击量超过700万次,而在实体书出版方面,至今《盗墓笔记》系列共出版实体书9本,前1-7册销量近1000万册,创造了出版界的一个神话。值得一提的是,完结篇《盗墓笔记捌:大结局(上、下)》于2011年12月19日上市,首印210万册,仅卓越一天销量就达到15000册。首周各大网站、新华书店、民营书店统计销量更突破100万册。《盗墓笔记》已被改编成为网页游戏、漫画和中文广播剧;影视剧改编在万千“盗”迷的呼唤下据传已经花落有家,但至今未见推出相关电影或电视剧。

  《杜拉拉升职记》——“中国白领必读的职场修炼小说”

  2006年夏天,在和讯网博客上出现了一篇只有2000字片段的职场小说。文字量虽然不大,但文字感性,机智活泼,充满了趣味和弹性。博集天卷图书公司迅速跟进,找到作者李可,推动她继续往下写。不久,开始有网友用txt文档形式将李可的文字从网上复制下来,在各个公司的职员圈子之间传播。2007年9月,小说《杜拉拉升职记》第一部第一版出版上市,11月,第二版上市,12月,《中国图书商报》统计显示《杜拉拉升职记》位列“卓越网”小说类销量第二名,当月销量突破十万册;2008年11月,《杜拉拉升职记》第21次加印销量突破60万,1个月后,该系列第二部《杜拉拉2华年似水》上市;2010年5月,《杜拉拉3: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出版,2011年10月,第四部《杜拉拉大结局:与理想有关》出版。据统计,“杜拉拉”系列一、二、三部总共发行400余万册,期间,姚晨版话剧、徐静蕾版电影和王珞丹版电视连续剧陆续推出。

  《祼婚》——“80后都市男女的婚姻真相”

  几年前,媒体人“芥末开门”(后改名“介末”)在新浪博客上晒幸福,“连载”自己结婚六年来的点滴幸福,当时已经是博客上的名人,写到第六篇时,磨铁图书公司编辑找到她,谈下一本名叫《结婚六年》的书稿。可是她的婚姻在第六年触礁,书也写不下去了。编辑鼓励她把“赤裸裸的婚姻真相”写出来,并借用当时正在大热的一个网络名词“裸婚”——这个词原本指的是年轻人不买房不买车就踏入婚姻殿堂——作为新书名,果然一炮而红。2010年《祼婚》上市仅1个月就加印11次,2010年9月,《祼婚》被上海一家影视公司改编为同名话剧向公众演出,但这没有影响到小说高居当年情感类畅销小说排名榜首。据记者于2011年采访磨铁图书得到的统计数字,截至那时《祼婚》已卖出20多万册。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