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很多年以前我真的说过:中国有两个半天才作家,一是莫言,一是贾平凹,半个是王蒙。为什么王蒙是半个?因为他的另一半已经被诗书礼仪的中国雅文化浸润去了。不可否认,中国传统文化存在着两个山峰:以士大夫为代表的雅文化和以农民大众为代表的俗文化。
莫言获诺奖的那几天,在我们单位的办公室、收发室、走廊、饭厅等等各处,凡碰到我的报社同事,一律的问题都是“莫言获诺奖是实至名归吗?”“中国作家们怎么评价?”之类。这颇使我感到意外——看来,公众对莫言还真是不怎么熟悉。
当时,我也跟文学界的几个朋友讨论过:“为什么是莫言,而不是别的作家,比如贾平凹、张炜、韩少功?”
虽然这是一个非常复杂、见仁见智的问题,难以说得清楚;但若把一棵树只画成几个大枝丫,而不是繁茂葳蕤的全体枝枝叶叶,那么就比较好办了。我的结论,现在依然只是简单的一条:
莫言是与世界文坛实现了对话的作家。
到目前为止,所有的作家评论家们都在品评莫言的小说,《红萝卜》、《红高粱》、《檀香刑》、《生死疲劳》、《蛙》……前期啊、后期啊,纯真啊、粗鄙啊,魔幻啊、模仿啊等等。我想提醒的是,似乎大家都忘记了莫言还有一本书,即关于21世纪的文学前景,他与大江健三郎在上世纪90年代的一部对话集。印象中,那本书是很有理论高度的(抱歉本来我想找来重读,但怎么也找不到了),所论与大江健三郎旗鼓相当,说明莫言是具有理论背景的一位作家。在中国,具有理论功底的作家实在是不多,也许小说家们认为他们不需要理论,只要写好故事、塑造好人物就够了?但须知,这是浅显的认识。理论是学养的集成,小说家当然不是用理论语言说话,但无疑,应该具有学养底色和理论高度,因为随着人类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仅靠生活经验的写作已经越来越成为过去式,现在国际上知名和不太知名的作家,都是具有大学、硕士、博士的学历背景,有的本身就是某个领域的知名学者。这,也正是中国大多数作家与世界文学的差距,好在我们正在迅速缩短这个差距。
我还想起另一个例子:2009年法兰克福书展开幕式上,当主办方以毫不掩饰的教训口气,自以为是地向中国领导人说你们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时,有的中国作家一时转不过弯儿来,莫言却立即反应了过来。他以特有的小说家的天赋,给德国人和全场来宾讲了一个故事:
“一百年前,在我的家乡中国山东高密,流传着关于德国人的两个说法,一说是德国人都没有双膝,二说是德国人的舌头是分杈的。前几年,我带了几个德国朋友回家乡,我爷爷坐在我们对面仔细端详他们,后来把我拉到一边说,我看他们的膝盖好好的,舌头也和咱们的一样啊……”
我立刻明白了莫言的话里有话,他是在批评德国人根本就不了解中国的国情,就在那里指手画脚,但为了书展的顺利举行又给主人留了面子——好一个智慧的莫言,他十分清楚应该如何与世界对话,而且话出了中国作家的水平。
我还很赞同莫言的创作态度,他从来不曾为了获诺奖就照着评委们的口味去描红模子。不像中国的某位电影大导演,多年来的每一部新影片,都是挖空心思地走在揣摩奥奖可能性的道路上,结果呢,屡屡被人看不起的同时还把自己变得非驴非马,完全丧失了自我的艺术激情。
当然,我对莫言的作品也有很多、甚至很深刻的不满。比如我同意许多评论家们的批评:他有些地方写得太粗俗了,对丑的恶的展示让人联想到“趣味”这个词;他模仿西方文学方式来展开叙事,但缺乏世界性和人类大悲悯,与世界级文学大师尚有情怀上和理念上的不小差距,等等。特别是,我很批评他的新剧《我们的荆轲》,不认同他在剧中把市侩的出人头地俗念强加在荆轲身上,不仅使壮士蒙尘,也消解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英雄情怀,这在当下已经非常缺乏信仰的中国社会,尤其不可取。我真诚地期望莫言能够以此次获诺奖为契机,好好地反思一下过去的创作,特别是重新审视自我灵魂,在人类大情怀的意义上找到自己的差距,然后,精神饱满地投入新的创作,成长为托尔斯泰那样永垂世界文学史册的大师!
2.还有一点必须说的,是莫言获诺奖之后,中国文坛上有狂欢,有喜悦,有赞美,同时也出现了许多批评的声音,网上还有谩骂。谩骂我不赞成,你有理说理干吗骂人?骂人是非理性的,完全可以不答理。
我还在一张报纸上看到一篇外媒文章,说是在国外,任何作家获诺奖,作家的所在国民都会欢呼不已,把他(她)当做民族英雄,可是中国人怎么啦,为什么还有这么多批评?
我不能同意那篇外媒的观点。批评、七嘴八舌,其实是好事情,起码说明了三个问题:
(1)说明了中国人是有自己独立思考的,是成熟的民族。
写作的人都知道,其实作品写得好不好,哪里成功哪里败笔,写到了什么高度,写作者自己心里是最清楚的。同理,就一个民族来说,哪个作家写得好、哪部作品写得好,达到了什么层次,中国的作家们和中国人民也都心里门儿清,哪儿用得着别人来做鉴定,尽管他们是德高望重的十几位瑞典老人。相反,如果他们鉴定得太离谱,还会受到中国人民的嘲笑呢。
幸亏此次他们评上了莫言,算是很正确很睿智。但是如果不让议论风生、不让讨论批评的话,就是愚拙,就要走向反面了。
(2)说明了中国人没太把诺奖当回事,更看中的是文学本身的高尚追求。
诺奖百年评奖,总的来说是严肃和权威的,推动了世界文学的发展,功德无量。但无可回避的是,它也有一些失误,错过了真正的大师巨匠而让有的低水平者入选。所有中国人都太知道了,不能以评奖论英雄;中国优秀作家们也太懂得了,不能为了获奖去写作。并且,他们更愿相信自己的文学鉴定眼光,更看中的是文学作品本身的品质和分量。
(3)说明了中华民族对文学的深刻热爱,以及他们对自己民族的作家们寄予着深切的关怀和殷切的期望。
莫言获诺奖之后,在中国大地上掀起了巨大的文学热潮,普通民众、文学爱好者、各高校师生,各地的作家评论家、企业家、领导干部……有那么多人卷入其中;召开了多个研讨会,主题不仅涉及莫言的创作,还有诸如“如何理性看待诺奖”,“诺奖与中国当代文学价值重估”,“如何看待当代多元、复杂的文学生态”,“促进文学生长、繁荣的路径何在”,“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的比较”,“关心莫言,更要关怀其他作家”,“什么样的作家是好作家”等等七彩斑斓的问题。
这么多人废寝忘食地阅读纯文学,这么多人面红耳赤地争论文学,这么多人在点灯熬油地思考中国文学的良性发展,这么多人在尽心尽力地帮助莫言找差距、寻缺点、挑毛病,衷心期待他以及中国作家们能写得更好、取得更高的成绩,这是多么美好的景象,多么高涨的民族文学热情,多么值得夸赞的好事啊!
那位外媒记者,实在是太不了解中国人了!
作者近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