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日古楞:要利用好网络这个载体
关于网络文学,我接触的并不多,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也就是说它是文学的一个崭新载体。从传统写作到电脑写作,进而到网络传播,是一个认可与不认可,习惯与不习惯的问题,所谓坚持传统写作大概根源于此。网络文学的蓬勃兴起,很好,但我认为,要利用好网络这个载体。历史上,“白话文”从“文言”中走出,是变革也是扬弃,但它秉承了中华民族文学文化的精髓,网络文学理应遵循这一轨迹。对于博客与微博,由于精力与时间所致,我一直没有进入这个领域。我觉得,博客与微博达到了快速实时交流,这是正效应,应当认可,但是这种断断续续的写作,跟踪式的阅读,也有负效应。然而,是否就会或就能弱化人们的文学需求呢,这要从两面看。一是操作博客或者微博者所写所传的是不是文学,如果不是文学,也就不存在对文学的需求。二是浏览文学作品的人们,他的需求在于文学,那找到的东西当然是文学的,这也可说明是不会弱化的。当然,现在文学作品多,海选作品也费时间,拿到一个作品来读,又没有达到自己欣赏的愿望,劳心神又费时间,久而久之,怎么能不造成对文学需求的弱化,因此,要有质量上乘的文学作品。
【作家简介】斯日古楞,男,蒙古族。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理事,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内蒙古作家协会委员,内蒙古《草原》文学月刊理事会理事。诗歌《岁月》等作品3次获得内蒙古自治区索龙嘎文学奖,《额尔古纳》获第七届诗歌奖;《斯日古楞诗选》(《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年)获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发表诗歌作品,分别在《诗刊》、《星星》、《青年文学》、《民族文学》、《绿风》、《人民文学》(副刊)、《火花》、《草原》、《鹿鸣》、《内蒙古日报》等报刊发表作品千余首;同时兼有散文、散文诗刊发于《文艺报》、《散文诗》、《人民日报》、《内蒙古日报》、《中国青年报》、《草原》、《人民文学》(副刊)等。其中大量作品被收录多种诗选、散文诗选、散文选,并有部分作品被翻译为蒙古文、英文、法文、日文;诗歌作品先后结集出版发行10余种,其中包括汉语的《斯日古楞诗选》和翻译为蒙古文的《斯日古楞诗选》,个人辞条收录于《中国作家大辞典》,作者及作品收录于中国现代文学馆、内蒙古师范大学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