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文艺理论和批评需要改进文风

//m.zimplifyit.com 2013年01月28日08:51 来源:文艺报 董学文

  一

  改进文风,对于文艺理论和批评来讲,虽是个老问题,但也是个大问题。随着形势的迅猛发展,我们愈加感到有切实加以重视和解决之必要。

  加强文艺理论和批评的作风建设,重点就是要改进文风和学风。这不仅关乎文艺理论和批评的形象与面貌,而且也关乎文艺理论和批评的成败与得失。文风和学风,表面上看是观察文艺理论和批评生态的窗口,其背后却关涉文艺创作和理论批评活动的实践。我们党做出的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其中就包括改进文风的内容,足见它的极端重要性。

  新时期以来,我们的文艺理论和文艺批评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许多方面都有长足的、突破性的进展,这是有目共睹的。但是,毋庸讳言,文艺理论和批评在文风和学风上仍存在诸多妨害进步和效能发挥的弊端与不足,也是不容小觑的。文艺理论和批评,本来是文艺领域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甚或可以说是灵魂和路标的部分,可如今,它们越来越脱离实际了,既与文艺工作的真实需要越来越隔膜,也与普通公众的关注视野越来越遥远。文艺理论和批评领域,已经出现一种十分奇特的现象:一方面是各种刊物上发表的理论和批评文章连续不断、不计其数;另一方面则是文艺理论和批评的影响力与实际效能日益式微,信任度和亲和力也逐渐萎缩。坦率地说,我们的有些文艺理论,已经变成学院内部晦涩难懂、曲高和寡、无人问津的“高头讲章”;有的文艺批评,已经被自己和出版商精心包装成学理空疏、故弄玄虚、只能忽悠人的“奇谈怪论”;有的文艺理论,受经验主义、实用主义裹挟,丧失理论自我,完全成了文艺批评的“代用品”;有的文艺批评,缺乏深入透彻的思想,放弃谨严的分析和切中肯綮的判断,常以无的放矢、东拉西扯、空发议论而敷衍成篇;有的文艺理论,专搞概念、术语游戏,食洋不化,食古不化,结果变成了云遮雾罩、越说越乱的“有字天书”。对此,不少学者已痛心疾首地指出:文艺理论和批评已经走到了危险的绝路,文风和学风不改进不行了。

  文艺理论和批评上存在的不良文风和学风,其根子是形式主义、主观主义、投机取巧作风和慵懒习气在作祟。这种文风和学风,与我们多年提倡的实事求是、老老实实、脚踏实地的研究和批评精神是针锋相对的。我们应当行动起来,把反对文艺理论和批评上的不良文风和学风,作为抵制文艺理论和批评领域消极腐败、奢侈浪费现象的一个重要手段。如果我们这样做了,是会得到广大文艺工作者和人民群众的高度赞同的。

  二

  为了把问题说透,这里再集中谈一下文艺理论和批评上的形式主义问题。

  文艺理论和批评上的形式主义表现,大体可以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一、文章越写越长,著作越来越厚,废话连篇、凌空蹈虚,真正有价值的有思想的内容寥寥无几;二、任意编造各种文艺观念或文艺理论体系,不顾及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固有传统,也不顾及文艺创作的实际状况;三、文艺理论研究不在基本问题上花工夫,而是多在理论“后方”活动、理论“外围”游走,或忙于“引进”,或忙于“转向”,令人眼花缭乱,却花拳绣腿,很少触及思想和艺术问题本身;四、不少文艺理论和批评,问题揭示得浮皮蹭痒、大而无当、拉杂烦琐,好像已经破解,不用再去探讨,可实际上离真正解决相去甚远;五、一些文艺理论和批评著作号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可“挂羊头卖狗肉”,其具体论述和学术理念与马克思主义既不吻合也不搭界;六、一些专业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套路固定,先说“选题意义”、“研究现状”,再说“研究思路”和“主要观点”,很少注入科学的批判意识和浓烈的人文情怀,把学术研究生生变成综合性、描述性的工作;七、文艺理论和批评的评价标准多以数量代替质量,多以媒体响动代替实质内涵,考核的量化程序让研究者的理论创造热情严重窒息;八、文艺理论和批评著作每年出版甚多,统计出来的论文数量则更大,但多是为了提职、晋升或课题项目中期检查,事情过后,不少成果便成了学术“泡沫”或“垃圾”。

  此类现象还有许多,上面故意归纳出八条,是有把它们说成是当下文艺理论和批评的“新八股”之意。不难看出,这种文风和学风的最大特点,就是摆花架子,就是主观空虚、形式主义盛行。如果我们承认这是一种新时代的“八股”,那么它注定“是藏污纳垢的东西,是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是害人的,不利于革命的,我们必须肃清它”。按照毛泽东同志的意见,对“一切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党八股的货色,我们都要抵制,使它们在市场上销售困难,不要让它们利用党内理论水平低,出卖自己那一套。为此目的,就要同志们提高嗅觉,就要同志们对于任何东西都用鼻子嗅一嗅,鉴别其好坏,然后才决定欢迎它,或者抵制它”。不如此,我们是没有办法把新鲜、活泼、生动、有力的马克思主义文风和严谨求实、锐意创新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发扬光大起来的。

  和形式主义和“八股”风相联系,还有一些文艺理论和批评研究中存在的带倾向性的问题值得注意。譬如,文艺理论的原理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之间极不平衡,不少研究过度依赖于个人兴趣或市场行情;有些文艺理论和批评研究依附性思维明显,比较习惯于在西方文论和批评话语体系中找命题、寻焦点、讨生活,而独立自主的钻研能力和创新意识相当薄弱;一些文艺理论和批评研究无视唯物论,抛弃辩证法,拒绝“接地气”,结果是常常制造出一些不可持续发展的“硬条文”和“死框架”;有些文艺理论研究不注意学科内外的关联与沟通,抓住一点,不及其余,自以为得计,结果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有些文艺理论和批评学著作,文辞华丽,文意闪烁,谈问题颇不实在,遇问题不愿表态,碰到难点绕着走,还美其名曰“另辟蹊径”、“价值中立”;有些文艺理论和批评信奉多元主义、乡愿习气,逃避公开而民主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有些文艺理论的批评,透露出的则是庸俗自私的“山头”意识、“团伙”和“帮派”作风……显然,这些对我们未来的文艺理论和批评建设都是不利的,是需要加以改造和去除的。因为“如果不除去,那么,生动活泼的革命精神就不能启发,拿不正确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恶习就不能肃清,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就不能得到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三

  为什么会出现这类形式主义、这类“新八股”的文风和学风问题呢?个中的原因固然很多,但我以为,最根本的还是由于不注重研究历史,不注重研究现状,不注重马克思主义的应用,致使主观主义泛滥造成的。因之,要改变这种局面,就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文风和学风很好地倡导和恢复起来。惟有这样,才能增强文艺理论和批评的信誉、名声和质量,才能使文艺理论和批评获得长久的生命力。

  相当一段时间来,文艺理论和批评中存在轻视、疏离、贬损和淡化马克思主义及其文论的弊端,以为文艺理论和批评可以不用坚持、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也能够建设得起来;以为只要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某些话语同西方某种现代文艺学说“嫁接”、“组合”、“拼凑”到一块,就可称作“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论和批评。这是完全错误的。习近平总书记在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说:“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定不能丢,丢了就丧失根本。”1月5日在新进的中委、候补中委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又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这些论述,对我们文艺理论和批评的文风学风建设同样是具有指导意义的。我们要解决文艺理论和批评的文风学风问题,就必须自觉地着眼于文艺和时代的实际,就必须自觉地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运用,就必须着眼于自身修养和境界的提升,否则,改进文风就成了纸上谈兵。德国理论家德里达讲过这样一句话,他说:“不去阅读而且反复阅读和讨论马克思——可以说也包括其他一些人——而且是超越学者式的‘阅读’和‘讨论’,将永远是一个错误,而且越来越成为一个错误,一个理论的、哲学的和政治的责任方面的错误。”一位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者讲出如此中肯的见解,这对我们无疑是有启发的。

  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了我国文艺事业的发展繁荣,文艺理论和批评必须改进文风。“新八股”的做法应当废止,空洞抽象玄奥的调子应当少唱,形式主义、教条主义应当休息,对坏的文风应当让它“老鼠过街,人人喊打”。这样,我国的文艺理论和批评建设就会充满希望。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