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绍棠的乡土文学与戏曲特别是京剧有着骨肉难分的密切关系。为了把刘绍棠乡土文学研究引向深入,近年来,我这个对京剧艺术一窍不通的门外汉,也开始迷恋起京剧来。不仅对梅、程、荀、尚的唱腔爱得如痴如醉,而且对耿其昌、马长礼、童祥苓、刘长瑜、李维康等当代梨园名家的诸多唱段也品尝得有滋有味。而近来,被誉为京剧“老旦状元”的赵葆秀的卓著业绩和绝佳品德,更是唤起我对这位德艺双馨的京剧艺术家极大的敬仰之情。
早期的京剧,老旦这一角色多由老生或丑角演员兼演,而且大多为配角,无老旦挑大梁的剧目。后来,龚云甫开始饰演老旦,不再由老生或丑角演员兼演。这时的老旦在唱腔、念白和身段动作方面逐渐规范化。到了李多奎、李金泉的年代,老旦这一行当则更加成熟。赵葆秀卓有成效地继承了师父李金泉的优秀传统。并不是京剧内行家庭出身的赵葆秀超常的勤奋,当年每天上班时,总是第一个到,最后一个走,从不迟到早退。不论是古装戏,还是现代戏,老旦行当的所有角色,她都排演过。经常出没京剧院的观众都知道:《钓金龟》中的康氏、《赤桑镇》中的吴妙贞、《望儿楼》中的窦太真、《打龙袍》中的李后、《西厢记》中的崔老夫人、《李逵探母》中的李母、《四郎探母》中的佘太君以及《沙家浜》中的沙奶奶、《红灯记》中的李奶奶、《杜鹃山》中的杜妈妈、《智取威虎山》中的李母等十多个观众耳熟能详的老旦这一角色,赵葆秀都成功地扮演过,给观众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象。赵葆秀不但老旦角色扮演得多,而且在艺术上有许多宝贵的富有创造性的探索与发展。她广学众家之长,通过独具特色的唱念做舞、形神兼备的综合表演技艺,塑造出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创排、改编、整理了多出老旦挑梁的新剧目,彰显出十分旺盛的艺术生命力和可贵的时代感。赵葆秀的表演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和风格,她饰演的老旦角色比先辈们饰演的都多。她以百余场饰演老旦挑大梁的记录,成为“老旦状元”,“对老旦由弱势行当转为与生、旦、净并列的重要行当,做出了极大贡献。”在京剧史上,对在新中国的阳光下长大,在改革开放新时代成为栋梁之材的赵葆秀,必将重重地写上一笔。这是肯定无疑的。并非梨园世家出身的赵葆秀为此感到光荣,广大京剧爱好者也对她抱有仰慕、钦羡之情。
我们十分崇敬的已故作家孙犁曾经说过:“对于文学,作家的情操决定其高下。”我想,孙犁老人的教诲,也适用于艺术,可以说,一个艺术家的情操,决定其高下。赵葆秀之所以成为有口皆碑的梨园模范,艺术上孜孜以求并有很多创新固然是很重要的原因,但她的好人品,恐怕是她受到业内外广大群众一致拥戴,并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京剧)代表性传承人的更重要的原因。
众所周知,赵葆秀的好情操、好品德表现在各个方面。
据她的恩师李金泉先生之子李思光说,三十年中,每逢过年过节,师父过生日,赵葆秀必定和丈夫赵书成一起登门探望师父和师母。师父患重病,赵葆秀亲自找名医到家中给师父看病。师父急需“苏合香丸”药,此药非常难买,她跑遍了首都中药房也没买到,最后托人在同仁堂内部买到了珍存的优质“苏合香丸”,使师父吃了转危为安。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师父李金泉带病到河北、山东演出,饮食起居都不方便,赵葆秀和丈夫精心照顾师父的全部生活。这是今日的不少儿女对亲生父母都做不到的啊!
赵葆秀对师父如同女儿孝敬父亲,而对徒弟又像一个可亲可敬的母亲一般温慈、热心。我这么说,显得太抽象、太笼统,还是让她的几个得意门生给我们讲些感人的故事吧:
“我从八岁跟随赵葆秀老师学习老旦表演艺术,至今已有二十六年了。老师二十六年的辛勤培育、无私付出使我从一个懵懂无知的儿童成为京剧老旦艺术的接班人,我对恩师充满了深深的感激之情!尤其是恩师身患重病,隐瞒病情,用生命给我 授艺的一幕让我永生难忘!”赵葆秀最器重、厚爱的优秀弟子之一翟墨如是说。
“我多次到北京跟师父(指赵葆秀)学习《金龟记》的唱念做。那段时间我一直是在师父家里吃住,其实吃住费用团里都是给报销的,但师父怕我来回跑太折腾,就不计报酬让我直接吃住在她家里。这些细节都是不为人知的,是只有我们这些直接与师父接触的人才有的切身体会。二〇一一年夏天,我的《金龟记》正式开排。尽管是炎炎夏日,师父本身身体也不是很好,但她仍不辞辛苦地往返于京、津两地,亲临我团的排练场,手把手地教我。《金龟记》是老旦重头戏,对演员嗓音和身体条件要求很高,师父不仅指导我在唱念上的技巧处理,更把多年的舞台经验传授给我。在十余天的排练过程中,师父不仅严格把关唱念做表,对我的身体状况更是倍加关心。记得第一次彩排,师父发现我在唱‘哭灵’一段时,气力发虚,于是赶紧找到我们的食堂,让人煮了两个鸡蛋给我,才使我顺利完成了彩排。”“师父对我的指导和教学是无时无刻、不分时间场地的,有时在电视里看到我的演出,好的、坏的都记下来,然后给我打电话,一点点为我分析、指点,经常通话数十分钟,甚至一个多小时。”赵葆秀是弟子的老师还是母亲?二者都是。心明眼亮、正义公道的读者朋友,你听了赵葆秀的另一个弟子、天津京剧院的优秀青年演员孙丽英的这番肺腑之言有何感悟?能不为之心折动容吗?
赵葆秀的大义大德在与张召君、侯宇、谭晓令几位弟子教与学的过程中,也有令人钦佩的体现。比如,两年前,中国京剧院开办了流派班。谭晓令闻讯积极地报了名。老旦表演名家李金泉,因年事已高,腿脚不便,很难授课。他建议谭晓令跟赵葆秀学习《八珍汤》。赵葆秀愉快地接受了李老师的建议,谭晓令对此更是求之不得。学习结束时,谭晓令顺理成章地要向赵老师交课时费,可赵葆秀说啥也是坚决拒收。晓令不解地问赵老师为什么不收,听听葆秀老师是如何回答的:“我今天的成绩离不开金泉老师的培养,老师无私地把他的艺术传授给了我,现在老师年岁大了,我义不容辞地要把他的艺术继续传承、发扬下去。我年轻的时候经济条件不好,现在就让我尽自己所能孝敬老师安享晚年。”好好听听、细细体会赵葆秀的这番多情重义的话吧!这是何等高洁的精神境界啊!
行文至此,我不由得联想起当前我国文艺界一些非常龌龊、令人厌恶的坏现象。现如今,无论是在文坛上,还是在艺苑里,金钱至上、物欲横流的恶风日趋猛烈。唱一首歌索取几万元、十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出场费的事屡见不鲜;拍一集电视剧给五万元片酬还嫌少,少一分钱拒不上镜,一部三十集电视剧拍下来,摇身一变成为百万富婆或大腕儿,已是司空见惯;影视作品是集体创作的成果,一部电影或一部电视剧,本是编剧、导演、演员、音乐、舞美、化妆等众多艺术工作者齐心协力的共同收获,谁也不能当作自己的私有财产。对比之下,踏踏实实、兢兢业业,一心扑在京剧艺术继承、创新、教学事业上,心地善良、淡泊明志的“老旦状元”赵葆秀,显得是何等的高尚,是何等的令人景仰!赵葆秀——梨园中的一棵参天苍松,百花丛中的红牡丹!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各行各业都应该有自己的标兵。记得“文革”之前,音乐界曾有郭兰英、郭颂、才旦卓玛、胡松华等几位优秀歌唱家和劫夫那样杰出的作曲家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和爱戴,他们被视为乐坛的楷模。他们的作品和演唱,在乐坛和听众中间曾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新时期以来,包括京剧界在内的整个文学艺术界有了很大的变化和发展,渴望更多德艺双馨的文艺家出现,成为可供学习的新榜样,已是人们共同的心声。因此,我认为大力宣传“老旦状元”赵葆秀的人品和艺品,便是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的非凡之举。
我向赵葆秀这棵大树致敬喝彩,衷心期盼文艺界涌现出更多个赵葆秀式的艺术精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