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廖毅文:信仰的能量

//m.zimplifyit.com 2013年02月27日09:29 来源:人民日报 廖毅文

  在邓小平同志三落三起的政治生涯中,有一栋小楼与他乃至共和国的命运有着不解之缘。

  一个阳光和煦的冬日,我利用赴南昌陆军学院讲课的机会,来到了这栋小楼。小楼原是学院一位领导的住宅,后作为因“一号命令”疏散到江西的“党内第二号最大走资派”邓小平的临时住所,他和家人在这里度过了三年多的谪居岁月。

  原来邓小平一家是被贬到赣州的。周恩来总理知道后批示,赣州是山区,生活不便,要求有关方面在南昌郊区给邓小平一家找个地方,要有单独的小院和小楼。总理发话了,有关方面不敢怠慢,于是,在毗邻南昌市新建县的原南昌陆军学校,给他找了个小院。

  这是一座独门独院。院落中间耸立着一栋两层小楼。如今,人去楼空,烟消音遁,只有楼前的两株月桂枝繁叶茂,飘吐着阵阵幽香。一眼望去,满目苍翠。走进小楼,邓小平一家人当时使用过的物品原封不动地摆放在那里,诉说着逝去岁月的沧桑与辛酸,见证着邓小平同志在人生雾霾中不灭的信仰之光。

  小楼的一层主要是秘书和警卫的办公室、卧室,二层是邓小平和夫人卓琳、继母夏伯根和儿女们的卧室和起居室。楼上楼下,无论是客厅、卧室、书房,还是餐厅、厨房,都布置得井井有条、简单实用。特别是二层的书房里摆放着邓小平同志研读过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列宁选集》和《毛泽东选集》,以及《二十四史》等书籍。有的书上面还画着一道道红蓝条杠,写着一行行眉批,邓小平同志当年孜孜苦读、不懈求索的情形仿佛就在眼前。

  我在这栋小楼里参观、瞻仰,眼前总是浮现邓小平同志孤独的身影,冷落孤寂而不失其乐融融,忧虑痛思而充满信仰和希望。

  寒冬,他坚持每天洗冷水澡,磨砺意志,锻炼体魄;酷暑,他坚持上工劳动,体验世情。在家中,他生火、做饭、砍柴、种地、喂鸡,照顾卧病在床的朴方,尽着一个丈夫、父亲的义务。同时,他密切关注世界风云变幻,关注政坛的跌宕起伏,关注国家的经济发展,关注人民的生活状态。

  有一件小事给他造成了深深的刺激。因受他的牵连而致残的儿子朴方来江西后,每天只能躺在床上看书听广播。这个北大物理系的高材生,对无线电和电机方面的活儿精通。为了缓解儿子的身心压力,表达一个父亲难以名状的愧疚之情,小平决定给朴方找点活干,转移一下注意力。他对一位工友说:“你们家有没有收音机呀,如果坏了可以让朴方修修。”这位工人说:“不瞒您说,我家只有四五十元收入,上有老人,下有四个小孩,最大的才读小学,生活蛮难的,哪有钱去买收音机呀!”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工人随意的一席话,引起了他的无限感慨,更让他感到痛心。他在想,我们搞了这么多年的社会主义,可一个家庭连一台收音机都买不起,这是我们要搞的社会主义吗?也就是在这里,他开始考虑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他在这里静静地读书,静静地踱步,静静地思考。他不是在担忧眼前生活的艰难,更不是在考虑个人的政治机缘。他不断思索的,是几十年的革命风云,是党和国家所走过的不平坦的道路,是惨痛的教训,是胜利的辉煌。他思索的,是过去,是现在,更是未来。落日的余晖悄悄地洒落在他的身上,给他镀上了一层金辉。作为一位政治家,他在这里疾首沉思,他在这里勾画未来,他从这里走向政治生涯中的新的辉煌。

  他的夫人卓琳同志在回忆江西岁月时曾说:“在新建的三年,是一段难忘的时光。在这里,小平同志每天参加劳动,看书、看报、听广播,密切关注形势。参加劳动,与工人师傅们的朝夕相处,以及在江西一些地方的参观,使他了解了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情况和当时社会基本状况。通过三年的观察,他更加忧思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通过三年的思考,他的思想更加明确,思路更加清晰,信念更加坚定。这些,对于他复出不久即领导进行全面整顿,以及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制定新时期路线方针政策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他说过,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尽管被贬到江西,但人民没有抛弃他,给了他无微不至的关怀。江西新建县拖拉机配件厂专门在他劳动的车间,制定了门卫制度,规定了“六不准”。邓小平所在车间的排长陶端缙每天总是提前上班,对小平夫妇从小楼出来进厂所经过的地方、车间工作台、厕所及所用的工具都要巡视检查一遍,用手摸一摸,直到没有安全隐患才放心离开。他说,如果有破坏分子放炸弹,先摸一摸就会炸我自己,以免老邓出问题。普通百姓对他的这种无私真挚的情感,让处在艰难岁月中的小平同志百感交集,更加坚定了他要尽快出来为党工作、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工人们怕小平同志劳累过度,专门在他工作的旁边放一把椅子,对他说:“你年纪大了,累了时可以坐一坐。”工人们质朴的话语,细心周到的帮助,给了他坚持信仰、克服一切艰难困苦的力量。

  信仰是人的精神内核,是支撑一个人坚定走下去的动力源泉。英国作家塞缪尔·斯迈尔斯说过,能够激发灵魂的高贵与伟大的,只有虔诚的信仰。在邓小平同志的精神追求中,是什么支撑着他从偏远的四川广安的农舍里走出,远渡重洋,勤工俭学?是什么支撑着他投身革命,九死一生?是什么支撑着他历尽磨难,矢志不移?是一个共产党员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崇高信仰。

  正是基于这个信仰,他在被解放后,以一个政治家极大的政治勇气和胆略,对“文化大革命”造成的混乱局面进行了全面整顿,领导和支持开展真理标准的大讨论,提出必须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尽快把全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正是基于这个信仰,他在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问题进行深刻反思后,创立和发展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科学地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他提出的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全党要一心一意搞社会主义建设,使我国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一个繁荣昌盛、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正是基于这个信仰,他从来没有因个人的遭遇而消沉、悲观。无论环境怎样恶劣,他从没有动摇自己的理想,从没有放弃斗争,也从没有忘记作为一个共产党员的责任。他当时就说,“我还会出来工作的。”很难设想一个人在被撤职、打倒和羁押之时,还这样忧国忧民,对未来充满信心,对自己的信仰终生不渝。

  人的一生,会遇到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困难和挫折。邓小平同志也一样。一生波澜壮阔,身经百战,历受磨难,几度沉浮。但正是因为他胸中有信仰,心中有人民,所以在逆境面前选择坚定,在是非面前选择正义,在风浪面前选择从容,在高压面前选择抗争……给人以星火者,必怀火炬。他一生信仰如炬,理想如帜,用实践演绎和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价值追求的真谛和内涵,在人们的心中树起了一座丰碑。

  人生如旅,充满挑战。信仰如灯,指引航程。坚守信仰,必能披荆斩棘,必能克服艰难险阻。这,就是信仰的能量。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