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文化在哪里(李建永)

//m.zimplifyit.com 2013年03月12日09:23 来源:人民日报 李建永

  广义地讲,文化是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侧重于精神财富;狭义地讲,文化就是文治与教化。本文重在讨论后者。虽然文化不是“文”与“化”的简单相加,但却是“文”和“化”的有机结合。“文”的本意是彩色交错,花纹斑斓,《易·系辞下》:“物相杂,故曰文。”引申为有文采,有品质,有思想,有内涵,包括文艺典章、礼乐制度等。“文”与“野”是相对而言的,“文”乃美和善之载体。美好的东西,很容易吸引人、感染人、影响人、迁化人。“化”的本意即教化、感化、迁化,《说文解字》云:“化,教行也。”文化正是通过“文”这种宝贵的正能量对人的迁染与潜化,“化”其言谈举止,正心诚意,畅美事业,直至改善和优化社会风气乃至风俗习惯。

  那么,文化在哪里?

  文化是一条源远流长的文明之河。它从远古浩荡而来,并向未来奔泻而去。我们沐浴在浩瀚的民族文化长河的某一流段之中,背对历史,面向未来,最重要的是抓住当下,回答好文化的“去今来”问题。

  文化在哪里?在生活中,细节里。

  我们所谓当下文化的全部意义,就体现在人们日常的生活、工作和活动中,以及大大小小的事情里。举手投足是文化,待人接物是文化,企业形象是文化,机关作风是文化,社会改革是文化,制度创新是文化。有一段时间,我的女儿非常迷恋国外一个著名的电子品牌,但我却对之大泼凉水,并断言其不久便会衰微。原因很简单——以它的手机产品为例,在没有什么重大技术创新的情况下,每添加或者修改一个小小的细节,都要批量生产并加价销售。如今这个品牌真的开始衰落了。不是我在恶意唱衰它,它的衰落就蕴含在其营销策略和企业文化中。《吕氏春秋·义赏》说得好:“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诈伪之道,虽今偷可,后将无复,非长术也。”同样,一切以偷奸取巧、以邻为壑、杀鸡取卵、饮鸩止渴为经营理念的公司、企业或者其他什么机构,都是不可能持续发展下去的。尽管文化可以产生财富,然而负面文化亦可以产生负资产、负效应以及负能量。《诗》云:“匪今斯今,振古如兹。”这类反面教材,古今中外,比比皆是。

  文化在哪里?在历史中,典籍里。

  历史越是古老悠久,文化便越是深邃悠长。文化是一条激荡在人类历史中湍流不息的长河。《论语·八佾》:“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文献”之“献”古作“贤”讲,所谓无贤不成礼;现在则不妨把它当成文献典籍来解。只有历史留存下来的文献典籍,才能作为文化曾经存在的凭证和依据。我们说起郡县制,即有《史记·秦始皇本纪》述其原委;我们谈到科举制,亦有《隋书·高祖纪》叙其肇始。我国传统文化历来讲究“修齐治平”,诸如我们今天常说的“以人为本”和“以民为本”,最早分别见于《管子·霸言》和《晏子春秋》,属于政治文化的“治平”范畴;稍微生僻的“以身为本”和“以仁为本”,较早亦分别出自《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和《三国志·魏书·钟会传》,属于修身文化之“修齐”范围。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帝王靡不同之。”即使是凝固的历史(遗迹),亦需要文献典籍来佐证,更遑论其他!此谓之其来有自、良有以也。

  文化在哪里?在传承中,发展里。

  文化具有多向性与多面性,既有物质性,也有精神性;既是固态的,也是动态的;既有过去时,亦有现在、未来时;既要传承它,更要创新发展它。然而,任何一种文化(或曰文明)都不可能割断母体的脐带凭空发展,故学习、研究和继承传统文化,是开拓创新未来文化的重要一途。没有读过《易》的人,很难想象那些现在看来仍富于生命力的词语——文明、革命、消息、事业等,均来自古老的《易》。正是由于有《易》的“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和“凡益之道,与时偕行”,后哲才会创造出“穷则思变”和“与时俱进”这两个颇具时代色彩的新词。尽管《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中的“修学好古,实事求是”,与当代哲学意义上的“实事求是”,无论内涵还是外延都有较大的差异;但是你得承认,《汉书》的“实事求是”乃基础性工程,是今日之“实事求是”的原始根据。俗话说,往来成今古,无古不成今。庄子亦云,“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未来文化要想创新和发展,必须把根深深扎进传统文化营养丰厚的土壤中,只有根深才能叶茂,没有博大何来精深!

  当然,文化的健康发展,不应拘执于弘扬传统文化一端,要敞开胸襟,面向世界,汲取一切给精神以力量的东西。泰山不却微尘,固能成其大也。

  文化是人类前行的灯塔。探询文化在哪里,是为了追寻文化的意义何在,探求文化的作用所在。文化的本体和本质在于“文”,它的作用和意义却在于“化”。教化可以美风俗。有道是,化当世,莫若口;传来世,莫若书。还说,十步之内,必有芳草;十室之邑,必有忠信。不仅好书可以迁化人,好人更能影响人。古代尝用“仁义”化人。“仁者,人也”,做人就要有个人样;“义者,宜也”,做事必须做“应该”做的。所谓文雅与文明,就是文化“化”的结果。一个人的文雅与文明程度的提升固然重要,然而更重要的却是全民素质和觉悟的整体提高。白乐天诗云:“乡人化其风,薰如兰在林。”这便是文化的功能和使命所在。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