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每个人都是一部“中国读本”(赵启正)

//m.zimplifyit.com 2013年04月16日09:16 来源:人民日报 赵启正

  “中国读本”这本书有13亿页,外国人通常只能读几页、认识几个中国人,以为这就是中国人了。在这个意义上,每个人都应当珍惜自己的公共外交机会

  我认识一位上海的书法家,多年在国外传播中国书法,不仅给韩国人、日本人讲解,也给欧美人讲解。他和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通过书法研习建立了很好的友谊,通过书法,潘基文表示更理解中华文化了。比如,“和平”,“和为贵”,不仅书法很美,更传递着中国的传统文化,传递着中国的价值追求。其实,如果尽心,每个人都可以有为公共外交做贡献的机会。

  当代的公众已经不只是公共外交的“受众”,更成为积极参与公共外交的“主体”。与传统的以政府为主体的公共外交相比,这种以公众为主体的新式公共外交的实际影响力,不仅补充了前者,不少时候还甚于前者。也正因此,许多国家把公共外交提升为全球战略布局的重要一环,美国1999年就设立“公共外交副国务卿”的职位,英国在2002年也设立了类似职位。在许多国家,由民间主动承担的公共外交更是风生水起。

  今天,公共外交和政府外交构成了国家的整体外交。当然,公共外交领域里,政府也是外交主体——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就是近年中国举行的标志性公共外交活动。而其他如民间团体、社会组织、社会精英等,乃是公共外交的中坚力量,广大公众则是基础,他们在外交的重点、方式上各有侧重,形成了互补之态。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高速发展使中国走到了世界舞台的中心,中国发生的事情往往成为世界的事情,世界也成为中国发展不可回避的边界条件。但在此前,中国一直和世界有某种隔绝,外部世界对中国数千年的传统文化感到陌生,甚至有神秘感。加之冷战思维的残余,影响了西方政治力量和媒体对中国社会制度、经济、文化的观察和评论,以致国际舆论中的中国形象与中国实情严重不符。开展公共外交是中国的迫切需要。

  公共外交的目的是改善外国公众对本国的态度,进而影响外国政府对本国的政策,实质上属于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当不同文明之间缺乏足够的对话或者对话不对称时,则有可能产生重大的误解甚至冲突。中国的公共外交本着求同存异的和谐理念,力求通过不同文明间的对话,说明中国的真实情况,加强各国人民之间的理解,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共同繁荣。这与有的国家在公共外交中以打压他国的手段来推销自己价值观和干涉他国内政的做法有着本质的区别。

  现在,我们每年出境旅游的人大约是8000万人次以上,普通游客未必意识到自己在进行公共外交,但他的言行却带来了公共外交的效果,有正面也有负面,比如礼貌、友好就有正面效果,大声喧哗、不守秩序就有负面影响。公共外交并不要求人人都去谈政治话题,去解疑释惑,实际上,谈吐得体、举止有度就是正面的公共外交。所以,公共外交的效果不仅仅是对外说明中国,反过来也帮助公众树立正确的爱国观,让公众明白做好自己就是一种爱国,你的言行就是在表达中国。

  “中国读本”这本书有13亿页,一个外国人不可能读全,只能读几页,认识几个中国人,于是就认为这就是中国人了。在这个意义上,每个人都应当珍惜自己的公共外交机会,为公共外交做出贡献。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前主任)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