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刚刚落幕,作为我国发现和培养声乐人才的传统活动,青歌赛是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诞生、成熟并在不断创新中发展起来的一项重要赛事。时代生活日新月异,艺术发展带来的新现象目不暇接。为了适应这种变化,本届青歌赛在多个环节上做了相应调整,力求在严肃性和观赏性、专业性和普及性、权威性和亲和力之间达成默契。
全媒体时代的立体比拼
即使是集“青年”、“歌唱”、“电视”这样的多方位优势,青歌赛同样面临许多新现象、新情况的挑战。首先,青年歌手的展示舞台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歌唱者施展才华的空间更加广阔,更具多层次、多形式。就“声乐比赛”而言,全国多家省级卫视纷纷推出各具特点的演唱比赛,这些比赛突出“秀”歌手和歌手“秀”,强化娱乐成分,夸大现场比拼氛围,以提高对观众的吸引力。
自媒体既是一个宣传窗口,更是一种监督机制。歌手演唱一止,网评即刻传播,评委优劣评价,立刻要接受网友商榷,或赞同或异议。本届青歌赛已充分注意到这一变化,并在保证其传统的延续性、目标的明确性的前提下做出了相应的变革。这其中包括选手选拔机制的延展,评委组成的广泛性和轮换制,现场比赛加大对选手文化素质和音乐素养的考核面。除电视直播外,通过网络电视、短信平台和微博互动等形式,形成立体传播与交流机制,这些举措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公众的参与度,保证了赛事的鲜活性和开放度,提升了比赛的公正性。
彰显民族风格与艺术个性
青歌赛按照美声唱法、民族唱法、流行唱法分组比赛。由于我国艺术院校大量增设,演艺人才推出“不拘一格”,观众审美趣味纷繁新变,青歌赛需要更好地处理坚持和维护统一标准与尊重和鼓励艺术个性的矛盾。这一矛盾突出体现在民族唱法上。民族唱法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演唱门类,这是基于一个事实:民族唱法不等同于民歌演唱,但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民歌是其丰富的土壤,保证了“民族唱法”确立的必要性。同时,现实的时代进步中又促生了大量歌唱时代生活的歌曲,歌唱生活、展现心灵成了当代中国艺术的主旋律,这也为民族唱法的必要性、必须性以及当代性提供了保证,提出了要求。
在本届青歌赛的舞台上,在评委们的点评中,在观众的热议中,这一矛盾关系或辩证处理的关系更加突显:如何处理好歌曲演唱的规范标准与尊重鼓励歌手充分展示艺术个性?民族性、地域性要通过曲调掌握、方言运用以及乐器使用等手段,显示其原汁原味,新的民族歌曲要高扬时代性和现实感,抓住歌曲内在精神,将欣赏者带入到歌曲描绘的情境当中。但这种对“共性”要求的演唱势必会引来业内人士的警觉,即千人一腔、千人一调,难以区分不同选手的不同风格。尊重民族歌曲在传唱中的韵味,需要演唱者在艺术处理中独显匠心而不是暴露匠气,这是一个理论上和实践中需要随时去面对和处理的矛盾与难点。
美声唱法是“舶来品”,培育和生长在中国乐坛的土壤中,它同样有一个“标准化”和民族化融合的课题。西方经典歌剧的演绎是美声唱法演员的基本功、必修课和专业水平的重要见证。现当代以来的中国乐坛,也创作、传唱着很多具有中国风格、中国韵味的歌剧和同类的歌曲。如何既保持美声唱法的规定技巧,又能够在民族性的体现上加以自我调整,这其中的标准、分界、融合度究竟如何掌握和评判,这一问题也是美声唱法学习者增多,中国式美声歌曲不断丰富的今天需要回答的课题。
唱出心声,唱出个性
流行歌曲的演唱面临多种选择,演唱者根据环境、时代、个人趣味、感情诉求做不同的艺术处理。简而言之,演唱一首经典歌曲,需要演唱者努力向经典韵味接近、靠拢,让听者在通过欣赏的过程中获得怀旧的满足,激发起人们对特定时代生活的记忆。演唱一首原创新歌,需要演唱者能够通过感情表达和音乐韵律,引起欣赏者的共鸣和喜爱,进而学唱,使之传唱,成为一首在街头巷尾、城市乡间流行的歌曲。演唱一首时下正在流行,人们耳熟能详的歌曲,需要演唱者对某一热唱歌曲进行有效的个性化处理,既尊重原唱,又能够从原唱的影响中走出来,为歌曲注入和生发新的情调,增强其感染力,使之从万众传唱中脱颖而出,带着明晰的个人风格而为听众接受和喜爱。本届青歌赛的流行唱法比赛中,青年歌手们就充分展现出这种丰富性和各具特点的艺术处理,展现出千姿百态的风采。
青歌赛是青年艺术家们展现艺术才华的舞台。它创造欢乐但并不以娱乐为目的。它让人们记住一长串新人名字,更让人们看到中国声乐艺术的人才宝库,它让人们熟悉了很多经典、原创的歌曲,引发了人们对相关理论和艺术实践问题的思考,它提高了公众的艺术素养,激发了更多青年的音乐梦想。(作者为《文艺报》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