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究一个城市名称,多想多问,有时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城市命名通常有来头,看似无规律可循,约定成俗,一纸行政命令匆匆决定。譬如我所在的城市南京又叫江宁,是西晋新统治者的意思,这里原本别人地盘,是吴国都城,现在归司马氏管辖,就得给它取个新名,就叫江宁吧,所谓“外江无事,宁静若此”。其他的如“西宁”,如“北平”,都差不多的取意。西宁最早叫“西平”,北平则是国民革命军北伐成功后改的。对于一个城市来说,宁静和平是好事,在城市命名上镶嵌上“宁”和“平”两个字眼,就难免征服者的刀光剑影,难免被征服者的血泪历史。
还是聊聊约定成俗,先说大上海。据说毛主席他老人家一生中曾到过五十多次,1955年,取得天下后的第一次到访,他问随从知道不知道此地还有个下海。身边的人当然不知道,不要说他们不知道,大多数上海人也不知道。然而上海确实有个“下海”,下海和上海一度曾经齐名,都是表示此处可以出海,也就是说,上海下海,都是出海的地方,可是老百姓最后选择了上海,毕竟上和下相比更好听更悦耳,很显然,好“上”而不好“下”更中国文化。
文化当然是慢慢形成,一开始不是这样,一开始都很写实,下海就是下海,山东是太行山的东面,山西是太行山的西面,河南在黄河之南,河北在黄河之北,童叟无欺货真价实。譬如南京城北有座山,山上都是白晃晃的石头,这个城市一度取名为“白下”,于是在唐诗人李白眼里,是“驿亭三杨村,正当白下门”,在清诗人王士禛眼里,是“秋来何处最销魂,残照西风白下门”。山东济南有座历山,“古者舜,耕历山”,因此济南最古老的名字就叫“历下”,历下秋风历下亭,“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
“白下”和“历下”都源于写实,最终却被写意打败,好比上海最终淘汰了下海。当年南京一位皇帝很不喜欢写实,有一天与大臣聊天,大臣说到了“白门”,也就是“白下门”的简称,皇帝顿时大怒,脱口而出:“白汝家门”,翻译成流行的大白话就是“你们家才白门呢”。顺带说一句,“文革”时期,南京的白下区曾改名“红上区”。我不知道“历下”作为一个城市名字,为什么后来会不复存在,没有认真研究,不敢乱说,不过随便想想,恐怕多少会与这个“下”字太中国文化有关。
真正的老百姓也不在乎这些,纯粹的文化人更不在乎,阿猫阿狗都是称呼,喊惯了想改也难。习惯不是一天两天可以形成,历史要沉淀要积累,再响的名气也是。说起白下,就知道它一定是南京,说起历下,就知道它一定是济南。白下和历下,已不仅仅简单是白山和历山之下,过去很多年,古城南京有个白下区,古城济南有个历下区,它们的共同点,都是所在城市中最古老最有文化的区域。它们的历史就是城市的历史,它们的命运就是城市的命运。
1949初春,我祖父和祖母从上海出发,绕道香港,坐海轮抵达烟台港,然后一路西行,经过山东境内的莱阳、平度、潍县,最后到了济南。这一路有些辛苦,也有些快意,因为有很多相识的老朋友同行,今天说起来也都是些名人,其中有郑振铎,有宋云彬,有曹禺,还有可以算作老前辈的陈叔通、马寅初、柳亚子。当时,共产党轻轻松松地拿下了北平,三大战役结束,天下十拿九稳捏在手心里。这一路赶往北平的人马都是文化名角,说穿了就是北上参与新政府工作,为新政权所用,大大小小弄个官做。
时间有些紧张,行色匆匆,济南的当地官员见有这么多贵客经过,自然要热情招待一番。祖父当时比我今天的年龄还要小一岁,身不由己地在城里到处看看,游览了大明湖,或许天气太冷,或许有些疲倦,或许南方人见惯了水色,结果到晚上写日记,只不痛不痒地写了一句:
望如水田,亦甚平常,因《老残游记》之吹嘘,似觉有味。
小学课本上曾收过祖父写的游记,还有一本《小记十篇》的小册子也有点影响,因此某些人印象中,他对一个地方的描写很值得留意。不知道这些都是误会,祖父喜静不喜动,从来就不喜欢游山玩水,没那么多的闲情逸致。有人经常提到祖父的游记,他老人家便有些沮丧,没想到自己竟然会成为一个喜欢写游记的作家。其实真要是说到写游记,我印象最深的有两位作家,一个是沈从文,你看到他笔下的湘西,连做梦都想去看看。还有一个便是老舍,他对济南的描写,叙述的那些历下风情,让你恨不得立刻跨上去山东的火车,去看看趵突泉,去看看大明湖,去感受一下培育出辛弃疾和李清照的地气。
我很喜欢老舍描绘历下风情的那些文字,一般人都觉得他是北京人,笔下的帝都应该更有特色,偏偏能让我记住的却是他客居济南时写的历下。为什么会这样呢,很可能与他在这里成名有关。老舍的成名作基本上都在山东济南完成,记得当时他的最大犹豫就是能不能当一个职业作家,能不能靠写作养活自己。这可能是所有热爱写作的人都会遇到的棘手问题,老舍每写一部作品,都有下赌注的意思,这部作品写成了,能站住脚了,就继续写下去,不成功,那就继续老老实实地做教书匠。当然,不能说老舍不喜欢教书,只能说他更喜欢写作,而这正是我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的烦恼,那时候,我也同样渴望能当上全职作家,每次投入写一部小说,都有些孤注一掷。
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某个夏日,新婚不久的老舍开始写《离婚》。躲在济南历下一座老房子里,挥汗如雨,写作之余,文思枯竭的时候,他便去不远处的趵突泉散步,要不就到大明湖去寻找灵感。钟灵毓秀,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离婚》是现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作品之一,没有历下这段近乎磨难的历程,也许就不会有后来的优秀作家老舍。作为一个曾经的文学屌丝,一个以前辈为榜样的写作者,到了济南,当年在这里苦苦挣扎的老舍,便会情不自禁地跳出来跟我这个会面。在这样的情境里,他老人家会聊些什么呢,也许会谈谈茅盾奖,也许讨论一下体制内作家的利弊。
我前后到过三次济南,前两次都是去《时代文学》领奖。山东文学界对我很厚爱,我的成名和被文坛认可,多少也与山东有关。说老实话,前两次到济南,时间很仓促,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对这个城市并没留下太深印象。可以略说的第三次到济南,是跟苏童和余华一起游览,本来还应该有莫言,偏偏一回到山东老家,这个后来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家伙很快就消失了。记得当时是施战军黄发有吴义勤三位陪着玩,一路上说不完的话。这是我们的第一次认识,最后去了哪些名胜,小汽车开过来开过去,也已经记不清了,总之是几个著名的地方。虽然他们都不是本地土著,但是三位都是在山东成名,作为此地的东道主,当然会把济南最好的一面展示给我们。
请原谅我说不出济南的风景好在什么地方,请原谅我不能像老舍那样为历下的山水笔底生花,要说要写只能人云亦云,所以干脆免了。山在那里,水也在那里,能说的只是此地养人,尤其是能够养几个文人。毫无疑问,风景和人文永远分不开,也永远和心态分不开。一个城市有山有水就好,有了山有了水,再加上人气和文化底蕴会更好。人生几回伤往事,时隔多年,当年陪我们游览的三位山东文学批评界才俊,越玩越阔名气越来越大,都跳槽高就离开了济南。俗话说树挪死人挪活,我们常常还会在别的地方相遇,我忍不住要开玩笑,说这都是因为济南的风水不凡,因为历下的空气怡神养人,饮水必须思源,要他们记得感谢,千万别忘了感恩。
2013年6月5日 南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