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若蒲松龄未曾到历下,他的人生和《中国小说史》会不会改写?
答案是肯定的。
蒲松龄终生居山东淄川,南游江苏宝应一年。耐人寻味的是,大明湖、趵突泉、千佛山等历下胜景在《蒲松龄集》出现的频率,比淄川宝应山水相加都多。
“历下”是济南古称,蒲松龄亦称之为“稷下”或“芰菱乡”。他“年年作客芰菱乡”(《稷门客邸》)。历下对蒲松龄的人生和创作有很大影响。
历下胜景与聊斋名篇
《蒲松龄集》收的《古历亭赋》、《趵突泉赋》、《同安邱李文贻游大明湖》、《辛未九月至济南游东流水,即为毕刺史物色菊种》、《重建古历亭》、《古历亭》、《历下》、《历下吟》等,以及其他未注明写济南的多篇诗文,描绘了美轮美奂的历下美景——
趵突泉:
“三尺不消平地雪,四时常吼半天雷。”
“滚滚波涛生海里,芃芃蕊萼散城边。”
“突三峰而直上,散碎锦而成漪。波汹涌而雷吼,势澒洞而珠垂。”
大明湖:
“大明湖上一徘徊,两岸垂杨荫绿苔。雨余水涨双堤远,风起荷香四面来。”
“春暮明湖烟树除,扁舟如叶荡轻沙。”
“一带清溪几曲流,溪迴棹转夕阳收。”
“浅沙丛蓼红堆岸,野水浮荷绿满塘。”
珍珠泉:
“玉轮滚滚无时已,珠颗涓涓尽日生。”
“萍开珠串凌波上,池涌瑶光弄影消。”
“疑向蓬莱游弱水,阳春白雪听高歌。”
蒲松龄喜爱下榻大明湖。《夏客稷门僦居湖楼》:“半亩荒庭水四周,旅人终日对闲鸥。湖光返照青莲屋,荷气随风香入楼。”蒲松龄还常买些明湖莲子,带给淄川亲朋,“闲收市上青莲子,归作明湖景物夸。”
“秋恨欲随湖水涨,壮心常凭鹊山高。”历下美景和蒲松龄文学创作的雄心息息相关。若干聊斋名篇可直接追溯到与历下的密切关系。
《公孙九娘》。著名人鬼恋故事,写清廷惨绝人寰大屠杀:“于七一案,连坐被诛者,栖霞、莱阳两县最多。一日俘数百人,尽戳于演武场中。碧血满地,白骨撑天。上官慈悲,捐给棺木。济城工肆,材木一空。”鬼故事有明确时间地点“甲寅间,有莱阳生至稷下。”甲寅是康熙十二年(1676);稷下,济南。
《黄英》。傲霜挺立的菊花是中国文人高洁秉性的象征。蒲松龄笔下的菊花神黄英变文人黄花为致富之道,“卖花为业不为贪”,表达了蒲松龄晚年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康熙三十年(1691)蒲松龄诗《辛未九月至济南,游东流水,即为毕刺史物色菊种》。在蒲松龄笔下,大明湖绿水泛波、槛袅垂杨、竹树苍苍、“小榭池塘物色嘉,楼台秋树接烟霞。”蒲松龄可能就是此次明湖游历构思了《黄英》。
《寒月芙渠》。济南道人在寒冬大明湖为布政使等高官点化出荷叶满塘、万枝千朵荷花开放,“朔风吹来,荷香沁脑。”官员派人荡舟采莲,“少间返棹,白手来见。”报告:“小人乘舟去,见花在远际,渐至北岸,又转遥遥在南荡中。”三百年前蒲松龄就创造出大明湖虚拟的“网络”美景。
《地震》。“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刻,地大震。余适客稷下,方与表兄李笃之对烛饮,忽闻有声如雷,自东南来,向西北去。众骇异,不解其故。俄而几案摆簸,酒杯倾覆;屋梁椽柱,错折有声……”蒲松龄以生花妙笔记下中古史上最大一次地震。史载,这次震级达八点五级的特大地震造成重大人员、财产损失。蒲松龄在济南亲历此事,由近及远、由点及面,由局部到整体对地震做实录。
……
秀才美梦与举人噩梦
顺治十五年(1658年),蒲松龄参加秀才考试。县、府、考道三试第一,成为山东头名秀才。录取蒲松龄的山东学政是清初大诗人施闰章。试题有《蚤(早)起》。施闰章欣赏蒲松龄对世态的栩栩如生描写和绝不呆板委琐的文笔,认为蒲松龄把一时富贵之态活灵活现在“蚤起”二字上。蒲松龄从此“文名藉甚”,踌躇满志地走上求仕之路、也是他拼搏终生毫无建树的路。
蒲松龄被卡在哪儿?历下贡院。蒲松龄不少于十次到历下参加三年一次的乡试即举人考试,总是受挫。康熙二十六年(1687)蒲松龄到济南参加乡试,拿到试题,文思如涌,写得兴奋,竟跳过一幅,留下一页空白。按科举考试规定,这叫“越幅”,与试卷题字错落、真草不全、涂抹污染一样,算作弊,张榜除名。才名满齐鲁的蒲松龄被勒令退场,脸面丢尽,懊丧之极。他写首《大圣乐》描绘当时心情:“得意疾书,回头大错,此况何如?觉千瓢冷汗沾衣,一缕魂飞出舍……何以见江东父老乎?”康熙二十九年(1690),蒲松龄乡试再次触礁,“二场再黜”,在感叹倔强老兵熬场半生、萧条无成同时,他意识到,“连城双璧,燕石何别?”类似这样玉石颠倒的考试,真能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才吗?
蒲松龄从个人不幸,进一步思考广大知识分子的命运,写出描写科举名篇《叶生》、《贾奉雉》、《于去恶》、《司文郎》、《王子安》、《胡四娘》等。成为古代文学史上第一个向科举制度全面开火的作家。
《叶生》写怀才不遇的才子为求功名,从坟墓里走出来。
《贾奉雉》讽刺科举考试是录取庸才的比赛。名士贾奉雉才气过人却科举失利。神人郎秀才告诉他:你之所以考不中,不是因为文章写得不够好,而是因为写得不够坏。郎秀才略施小技,让贾奉雉把自己文章的糟糕片断组成文章,靠它名列榜首。贾奉雉认为是金盆玉碗盛狗屎,气得披发入山。
《于去恶》讽刺考官都是混混。阴世举行帘官(主考官)考试,几千年游神野鬼都混到里边。春秋时代只认金钱的和峤和瞎眼乐师也成了考官。
《司文郎》讽刺考官专喜欢狗屁不通的文章。王平子文章写得好却考不上;余杭生文章写得差却金榜题名。能用鼻嗅判断文章好坏的瞎和尚,嗅到余杭生“导师”的文章,呕吐不已,“下气如雷”。狗屁不通的导师录取臭味相投的学生。
《王子安》写东昌名士王子安乡试后急切盼金榜题名,梦中进士,醒来发现受狐狸精捉弄。篇末“异史氏曰”写秀才入闱(乡试)“七似”,将秀才乡试情态写得雕像般生动。
《胡四娘》写科举制度下世态炎凉。丈夫不得志,全家对胡四娘冷嘲热讽;丈夫得志,全家对胡四娘阿谀奉承。小说对科举影响下的恶劣世风搜刮入骨。
蒲松龄历下得志,历下失意,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历史得感谢蒲松龄的历下失意。不然文学史上的“科举”一题,肯定会少N道精彩答案。
高官“知音”与忘年挚友
康熙三十一年(1693),山东按察使喻成龙派县令周统礼请淄川蒲秀才到珍珠泉官衙做客。有谁能想到?掌管山东刑名监察大权的朝廷三品官喻成龙“诚邀”蒲松龄是觊觎《聊斋志异》,他想拿白银千两交换《聊斋志异》署名权。
一千两银子什么概念?《红楼梦》中刘姥姥算螃蟹账说:二十两银子够庄户人家过一年,用一部书稿换全家五十年生活费,是多大诱惑?蒲松龄呕心沥血、写聊斋故事数十年,他渴望像屈原在中华文明史留名,渴望得到杜甫梦李白那样魂魄相通的知音。他终生磨一书,却不为换钱哪怕是大钱!面对达官贵人丰厚而荒谬的交换条件,蒲松龄委婉谢绝,以乡野小民、疏懒成性为由,返回家乡。
蒲松龄生前,《聊斋志异》以手抄本流传,没能印刷。乾隆年间刻印青柯亭本《聊斋志异》的赵起杲,在《刻聊斋志异例言》中将喻成龙欲欺世盗名的事,硬安到王士祯头上:“先生毕殚精力,始成是书。初就正于渔洋,渔洋欲以百千市其稿。先生坚不与,因加评骘而还之。”二百多年间随着青柯亭本的流传,王士祯一直李代桃僵、蒙此不白之冤。真是哪个庙都有冤死的鬼。
白发苍苍的蒲松龄在大明湖畔遇到《聊斋志异》的真正知音时激动极了。
历下名士朱缃,字子青,其父官至浙闽总督,两个弟弟分别做到广东布政使、云南巡抚。朱缃却是富贵闲人。这位名人骚客都要停车结驷前去交结的朱大少主动坐上华贵马车、带上美酒,拜访客居大明湖的蒲松龄。“爱莲舟过明湖水,问舍衣泪历下尘。狂态久拚宁作我,高轩乃幸肯临臣。”(《答朱子青见过惠酒》)朱缃的热情和诚恳感动了蒲松龄,借上马,冒着濛濛细雨回访。二人谈诗说文,相见恨晚。五十七岁的穷秀才和二十七岁的贵公子成了忘年交。
维系两位忘年交的纽带是《聊斋志异》。朱缃在康熙三十五年与蒲松龄相识之前已从淄川唐梦赉处借到部分聊斋手稿,亲手抄录。与蒲松龄相识后,就向蒲松龄索借全稿抄录。朱缃不仅喜爱《聊斋志异》,还理解蒲松龄以鬼狐史寄托磊块愁的良苦用心,他把《聊斋志异》和《离骚》、《史记》相提并论。蒲松龄写《聊斋志异》,许多好友劝他放弃。朱缃是难得的知音。因此,两人“交最契(深)”。
朱缃抄录的《聊斋志异》,在他过世后丢失。朱缃之子又通过淄川张作哲向蒲松龄子孙借来《聊斋志异》手稿,雇人抄录,经一年多抄成。这部为“殿春亭主人”即朱缃之子抄录保存的珍贵抄本,后来成为产生巨大影响的《铸雪斋抄本聊斋志异》底本,对《聊斋志异》广泛流传起了重要作用。
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慕克在其名作《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回忆》写道:“伊斯坦布尔的命运就是我的命运:我依附于这个城市,只因她造就了今天的我。”如果说,历下和淄川、宝应共同造就了“世界短篇小说之王”蒲松龄,应该不算牵强附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