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各类电子阅读器的出现方便读者随时进行阅读,图书的电子出版也初露端倪,于是,书评自然也离不开“网络”二字。当传统媒体上的书评因为红包书评、人情书评、有偿书评等原因遭到诟病时,基于自由传播原则产生的网络书评,是否可以借由新的技术平台找到新的发展方向?
网络书评:“购书风向标”蕴藏商机
说起网络书评,最具影响力的首推豆瓣网的“豆瓣读书”。在豆瓣初兴的几年里,这个与出版社、作者、图书销售网络并无利益关系的独立平台,聚集了大批读书人,网友根据自己的审美趣味和阅读感受撰写书评,呈现出一个相对独立和公正的评论氛围。而该网站上的“最受关注图书榜”、“新书速递”以及豆瓣用户对图书的评论,也成为很多人购书的风向标。随着豆瓣网影响力的逐渐增强,豆瓣读书的商机也慢慢呈现,与书籍信息、书评等在同一个页面上的“购书单”,可以让读者通过链接直接进入各大图书销售网站进行购买,成为“豆瓣读书”的主要盈利模式。
与图书销售挂钩后,豆瓣书评能否保持其纯粹性?记者询问了一些传统出版社的编辑,他们都表示,相关图书的责任编辑会发一些相对优秀的书评到豆瓣上,为读者提供信息,但对于大部分图书来说,网友的自发评论还是豆瓣上各类图书书评的主体。至于是否有畅销书在豆瓣运作,豆瓣的编辑范超然表示,豆瓣并未有与出版社进行相关合作,如果某本图书有明显的刷分行为,豆瓣会清除图书的打分。
去年5月,“豆瓣读书”还推出了全新的子栏目——数字作品出版平台“豆瓣阅读”。范超然告诉记者,豆瓣会与原创类电子图书的作者三七分成,作者占七成,共同分享电子图书的销售收益。至于相关图书的评论方面,“豆瓣阅读”也于近期组织了读书会,根据用户的活跃程度、发表书评篇目等标准,发放一些电子图书免费阅读资格,鼓励用户撰写书评。
为读者提供自由发声平台的豆瓣读书其实蕴藏巨大商机。今年年初,已称霸美国网上书店市场的亚马逊便花1.5亿美元买下一个与豆瓣读书功能相似的阅读社群goodreads。这个创立于2007年的社交阅读网站,允许用户与好友分享他们的阅读消息,也允许图书作者创建自己的页面或私人博客并跟读者直接互动,在六年时间里积累了1600万会员,3.6亿个书籍数据,每月超过1.4亿页浏览。亚马逊收购该社群后,国内也有传闻,图书销售网站当当网意欲收购豆瓣。虽然这一传言最终并未落实,但记者在当当网可以看到,当当已经推出了自己的“读书社区”,网页上也有与豆瓣类似的推荐排行榜和书评排行榜,对读者的阅读进行引导。
记者看到,与豆瓣不同的是,当当上还有大量购买了图书的读者撰写的评论,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长篇书评,短短几十字或者一两百字的“微书评”是这些评论的主体。至于真正能对网络图书购买形成引导作用的长篇书评,则与豆瓣、卓越等网站有些重复,不排除是出版商或者网站的营销行为。
网络书评蕴藏巨大的商业潜力,但撰写评论的书评人能否再分一杯羹?独立书评人云也退表示,豆瓣上的书评并不支付稿酬,所以自己贴在网上的书评一般已经在传统媒体上发表过。而发表在网上的书评,如果被其它网站转载,网站一般不会支付稿酬,即使支付也是微乎其微。从发布在豆瓣读书上的书评来看,确实有不少能影响读者购买倾向的书评,在文章中标明是转载自某某纸媒。稍有影响力的书评,也很容易被其它网站转载。如何保障书评作者的权益,如何体现原创性,如何防止过度复制,已成为网络书评亟待解决的难题。
深度原创:扩大影响力的烦恼
除了能对书籍的销售、推广起到不容小觑的作用外,大量优秀书评的出现,同样能在某种程度上提升一个网站的品位和深度。所以,除了专门的社交阅读网站、图书销售网站,各大门户网站也纷纷在相关的读书频道下推出书评板块,在某种程度上向传统媒体提出了挑战。
2012年年底,腾讯推出了“大家”频道,其创立的目标之一是“发现与聚拢尽可能多的知识分子,作家,传媒人,批评家,文艺理论工作者,乃至于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哲学家,思想家”,与这些具有洞察力的人才联手协作,主推千字以上的长阅读,“展现出什么是文艺,什么是美术;什么是宗教,什么是哲学;什么是历史的真相,什么是艺术的永恒;什么是真正的思考,什么是独立的人格”,实现“百家争鸣,兼容并包,鼓励真正的思想交锋”。腾讯还表示,“这里没有免费的作品,所有发表在这里的作品,都将由腾讯直接或者间接支付稿酬,以体现我们对作者、作品的尊重和价值认同。”
“大家书评”便是“大家”这一频道的子栏目,栏目宗旨是“有价值的书,才有再附加评论的必要”。记者在“大家书评”栏目中看到,该栏目现共有15位作者,37篇文章。这15位作者的身份有资深媒体从业人员、独立书评人、作家等等。而这37篇专栏文字,既有已经出版的新书序言,也有专栏作家专为该栏目撰写的稿件。各个专栏作家的文字也各有特色,对书籍或者书业能提出独到见解,并非言之无物的空洞之言。且栏目并未预设任何限制,给了写作者相对自由的发挥空间,书评人可以根据自己的独立选择进行写作,为独立严肃的书评提供了很好的发表平台。而该栏目的专栏作家之一云也退即表示,他为该专栏撰写的书评都是专门撰写,首次发表,腾讯为此支付稿酬。但是,从该栏目的文章数量上可以看出,即使已经运行相当一段时间,“大家书评”的影响力仍需提升。
凤凰网的网络书评则已运营相当一段时间。记者看到,至8月2日,由凤凰网读书频道出品的主题类电子书评周刊《读药周刊》已经出版了第105期。《读药周刊》每月5、15、25日发行,每期一个主题,围绕一本书进行深入讨论,会支付特约书评相关稿酬。图书的选择以人文、学术、文学类作品为主,既跟踪了最新最热最有影响力的图书,又不乏对一些经典、专业书籍的深度解读。以近日文学类图书中引起争议的《第七天》为例,《读药周刊》在推出的题为“时代的亡灵书——解读余华《第七天》”专题中,综合了网络、纸媒的种种报道,对各方对作品的不同发声、作家生平、作家自身回应等作出较全面的整合,并收入《第七天》研讨会的实录。读者可以通过这一期电子刊物对《第七天》有一个总体评价。至于即将推出的第106期“陈寅恪的最后20年”,则有两篇该周刊特约相关书评人或专家撰写的“读药书评”。在以往的周刊中,读者也可以看到“读药书评”栏目中的文章,一般都会标明“凤凰网读书频道《读药周刊》独家专稿,如无授权,请勿转载。”字样。虽然“读药书评”中的文章才是《读药周刊》的独家报道,但整个阅读周刊还是以综合报道为主,原创和独家并不占最大分量。
不愁推广力度,不限文章篇幅,不担心稿酬支付,网络评论还忧虑什么?“大家书评”和《读药周刊》的现状,也折射出网络书评发展的另一个困惑。有实力撰写深度评论的读书爱书人为数不多,如何在这批固定人群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书评人,使网站在独家和深度上形成优势,是一个需要探索的问题。
商业畅销书评:无序的乱象
独立,人文,知性,深度……如果说这是普通读者对凤凰读书《读药周刊》、腾讯“大家书评”的印象,则基于商业运作产生的网络书评又发展得如何?
在网络阅读中,类型小说的读者群最为庞大。盛大文学曾创造了网络写作和网络阅读的传奇,其阅读收费政策为处于网络写作金字塔塔尖的作者赢得了令一般传统作者望尘莫及的稿酬。此外,盛大仍在网络阅读的利益链上继续推进,在推出电子阅读器bambook,盛大的云中书城还在2012年5月推出招募“白金书评人”的活动,声称将通过评选产生30位“白金书评人”,盛大每月为书评人基本创作提供保障金以及销售分成。如果有人看完一篇书评后点击“立即购买本书”并支付成功,网站后台会根据这条消费行为记录,给书评作者“发福利”,分成比例从5%到20%不等。在最终评选出三十位白金书评人后,盛大文学公关市场总监曾王晶还表示,网络文学缺乏评价体系。因为媒体书评几乎全部针对传统作家、传统小说进行,网络作家和网络小说被书评人集体忽略。在网络文学已经成功转化为无数热点影视剧之后,建立网络文学评价体系的时机已经成熟。
但是,网络文学为大众所普遍接受,评论这一类文学作品的文学评价体系的实际发展状况又是如何呢?在推出“白金书评人”一年后,记者在云中书城的“书评频道”看到,位于网页右下角的“书评人月榜”上,本月发表篇数位列前三的书评人分别为“间职545096131”、“兼职156251541”、“网商502698310”,都是明显的马甲。而当月收获评论最多的一部网络小说下,有很多评论都是与“兼职156251541”类似的马甲发出的无关信息。即使是“白金书评人”发出的评论,文章架构和文字的修饰程度也与传统意义上的优秀书评相去甚远。快速消费的网络作品应该如何评论?商业运作的网络书评如何形成规模和深度,使之真正与网络畅销作品形成互动?显然还有待继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