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荡气回肠的生命礼赞 ——文献纪录片《抗大,抗大!》观感(范咏戈)

//m.zimplifyit.com 2013年08月16日10:09 来源:解放军报 范咏戈

  我认为《抗大,抗大!》这部文献纪录片,实现了3个方面的价值凸显。一是“抢救”的价值凸显,二是灵魂的价值凸显,三是审美的价值凸显。

  从1935年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成立“红军大学”,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立,改为“抗日军政大学”至今,70多个春秋过去了,当年的娃娃学员也已到了耄耋之年,图文史料更是十分稀缺。为此,主创们开启了一场长达1年、行程2万里、采访近200位抗大老人的“抢救之旅”,并确定了该片的基本表现方式为“口述历史”。这是具有远见的策划。在纪录片中出镜的抗大老人平均年龄达到93岁,既有担任过我军高级领导职务的老首长,也有在平凡岗位和简朴生活条件下安度晚年的老人;既有身体尚好、思路清晰的被采访者,也有长年卧床、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而令主创们慨叹的是,一些已经约好的采访对象待前去采访时,老人竟已然过世。因此,这是一部用抗大老人生命写就的作品。其独有的、原创的、不可复制的厚重,超越一般意义上的文献纪录片,被历史定格。

  在丰富却失之庞杂、珍稀却缺少主脑的素材面前,如何提要钩玄,赋予文献片一个活的灵魂,是对编导功力的考量。这部片子正确选择了以毛泽东1938年为抗大亲手制定的校训“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以及“团结、紧张、严肃、活泼”作为灵魂和统领,并以此为“红线”,回望历史,回应当下。它真实展示了在战争年代办学的艰苦和学员们的艰苦奋斗精神。抗大学员一边学习,一边要拿起锄头上山垦荒,搞大生产自己养活自己;要在山里挖窑洞,解决住宿的问题。特别是他们在战争环境中,从敌后到抗日根据地,辗转迁徙,几乎大部分是在行军中、战争中学习。有胜利的喜悦,更承载了巨大的牺牲。在1941年底与日军遭遇的大青山战斗中,抗大以仅有的一分校和2个警卫连、校侦察分队、校军事队的单薄力量,掩护115师司令部、山东局等突出重围,以283人的牺牲换来了数千人的生存。正如接受采访的迟浩田将军所说:“我们抗大本身也是苦难辉煌。”

  《抗大,抗大!》除了浓墨重彩地表现抗大的艰苦牺牲,也注重展现其活泼乐观的一面,尤其对青春、爱情故事探骊得珠,给予了审美观照。在上海华东医院住院部,住着当年延安的一对抗日音乐家夫妻——孟波和严金萱。严金萱是抗大文工团的领唱演员,曾以一首《黄河怨》倾倒了无数人。虽然今天已经躺在床上不能自理,仍然记着毛泽东对她的赞扬。在胶东抗日根据地,八路军第一纵队政治部科长谢有发和抗大四期学员贺伟举行的那场没有新娘的婚礼,抗大七分校学员赵力平回忆自己和朱总司令的儿子朱琦“不般配”的婚姻故事等等,都是穿越时空、荡气回肠的生命礼赞和爱情绝唱。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抗大,抗大!》的审美观照采取了多种角度和方式,融进了当事人出镜、画外音解说、专家采访同期声以及影视资料的运用等多种纪录片元素。历史与当下的时空对接,理性与感性的完美转换,大大增强了文献纪录片的思想启迪和情绪感染力。它对于我们这个最需要历史又最容易忘记历史的时代,对于每一个不愿身体走得太快而灵魂跟不上的人来说,都是一场精神盛宴。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