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小人书,我便有一种兴奋,那是少儿时期精神的食粮,如同春节前封藏于罐子里的糕点一样,让人垂涎和渴望。
小人书其实就是连环画。上世纪50年代小人书的选材,大多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那时艺术家们的创作态度非常严谨,故事紧凑,画面精美。可以说每一幅画面都是一件艺术品,许多作品都成为了美术史上的经典之作。如今的连环画大多都是快餐式的东西,那些卡通式的画面,充满了工业化的痕迹,嚣闹、刺激、感官冲击力强,但缺少回味悠长的东西。
那年,过了不惑之年的我,先后买了几套上世纪绘制的《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岳飞传》、《杨家将》等连环画册,在我闲暇的时候便拿出来一览。每当我看到当年熟烂于心的画面,那感觉便如同回到了过去一样。它们是暗夜里的灯光,是寒天里的篝火。在我懵懂的年代,特别是在枯燥刻板的日子里,小人书灌注给了我精神的力量。甚至说,它开始萌动了我对艺术和情趣之于生命意义的思考。
最早见到历史故事的小人书是在南关婶婶家。她是我母亲的干姊妹,在她家,我第一次发现了历史故事的小人书,从此着了迷。
先是在人家反复地看,然后是想办法借回去看,最后是找借口不还人家。更让人无可奈何的是,还要不断地再提出借阅其它书的要求,简直就是一个小无赖的行径。
小人书一旦到手,就如获至宝一般。转借给村子里其他孩子们看,成了我的重要外交手段。有时一些大人们也要找我来借阅。也由此扩大了我的朋友圈。
我记得第一本书名叫《万花船》,讲的是才子佳人的故事。那时我还小,对故事情节全然不记得了。只记得那本书没有损坏,封面上是一个秀才与河里船上的一个女子告别。那里面的人物画得很俊俏,古代的建筑和家具也描绘得非常精细,在我对古代印记还是一片空白的脑海里,留下了非常美好的印象,由此在我的心里萌生出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朦胧的情绪。
有意思的是有一本叫《马跃檀溪》的书,最是让我堂兄铁牛着迷。他经常会从城东的村子赶来,有时住下,在被窝还要看那本书。翻到刘备骑马跃入檀溪时,便要兴奋地念道:“的卢,的卢,果然害我!”那是刘备在溪中对这匹马讲的话。那马听到了主人喊它“的卢”便会受惊,最后跃上檀溪,救了刘备。
《武松打虎》是最能激发英雄情怀的画册了。我用了三四天的时间,将封面上武二郞挥拳击虎的图案画在了一张大白纸上,并将它贴在屋内的墙上,村子里好多孩子们都来看我的那张画,由此也激发出我对绘画的更多兴趣。
由于我多次借书不还,婶婶家的三姐便向我的母亲告状。一度,我便不再去她们家。后来,还是忍不住地想去发现一些新书。婶婶也告诉母亲,让孩子来吧,几本小人书,没什么大事的。再去的时候,三姐已将那些书藏了起来。不过偶尔,我还是有所收获的。
我记不清那些书在转借的过程中是如何被丢失掉的。也许,孩子们和我一样,是想拥有这些精神的食粮。那种渴求的欲望,甚至跨过了品德的边界,显示出自私的一面。那时文化和精神十分贫乏单一,小人书不仅能让孩子们了解过去,而且还能获得许多知识和精神的娱悦。
小人书,我寂寞而孤独的精神的“方舟”,载着我度过了那段痛苦而迷茫的时光。如果哪天见到三姐,我会衷心地说声:谢谢您,三姐。谢谢没来得及被藏匿的小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