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被网络资本“压迫”的文学(陈歆耕)

//m.zimplifyit.com 2013年10月16日10:29 来源:新民晚报 陈歆耕

  标题上的“压迫”一词,我曾考虑用“压榨”。“压迫”稍稍往前一步,大概就是“压榨”了。面对网络资本对文学气势凶猛的强势介入,连我这个网络文学的局外人也产生了一种“压迫感”。

  记得若干年前,起点中文网尚未被盛大网络收购,我曾专程前往张江高科拜访该网总裁吴文辉先生。那时,社会上对起点中文网还不怎么了解,我是从报章一则不起眼的报道中获悉有这么一家文学网站,居然能够在众多文学网站的一片倒闭声中获得不俗的市场业绩,简直就是神话了。

  我们正处在一个一不小心就创造神话的时代;当然一不小心也会创造出转基因的“神马”来。

  作为传统文学媒体人,我去拜访有两个目的:一是出于好奇,想探究他们是如何靠网络文学赚钱的?二是商讨双方有无合作的可能?我的问号经过那次探访都拉直了。但合作的可能性几乎是“0”。因为,交谈后,我发现我们似乎完全生活在不同的星球上。此前,我对起点中文网的商业模式一无所知;而吴总的专业背景是计算机,此前他对在文学界已经生存了20多年的《文学报》,居然也闻所未闻。这对我这个身在其中者是一个“狠狠”的打击,如果不是有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大概就要泪洒黄浦江了。

  吴文辉先生了不起的贡献是,他创造了一种网络文学靠点击收费的盈利模式,使得原本生存维艰的文学网站获得生机;但由此也让有些人误以为,只要是我们认为优秀的文学作品,挂到网络上去,启动卸载收费机制,就能获得滚滚财源。

  也让有些网络巨擘产生幻觉,以为文学可以成为巨大的“吸金器”。其实,事情远非如此简单。“起点”的内容有它特定的受众群。其内容大多皆为诸如《鬼吹灯》一路的玄幻、悬疑、言情等等的类型小说。许多作品脱胎于网络游戏或具备了向网络游戏延伸的元素,有的因故事性强也可改编为影视剧。但与我们印象中的传统文学完全不是一个套路。当盛大文学在网上搞作协主席擂台赛时,我曾断言:作协主席打擂台没有赢家!后来的结果也印证了我的判断。

  “起点”成功的商业模式,催发了类型文学的迅猛发展。但类型文学是否能代表未来文学文体的主流,是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的。相信网络巨头们也知道,有很多同样被称为“文学”的东西,当下在网上产生不了任何商业利润。诸如诗歌、散文。大量的优秀文学作品,也不可能向游戏和影视产业延伸。但我所看到的网络资本大户,他们感兴趣的主要是能够给他们带来商业利润的文本,他们大概不大会为了文学的理想主义而“砸钱”。这种完全迎合读者、被资本裹挟的文学,长期演变下去不知道会成为什么样的“变形金刚”?

  近日看到一则报道,题为《网络巨头大搞泛娱乐战略,文学何为?》,说的是国内两家知名网络公司,先后在京高调宣布他们打造网络文学市场的宏伟战略。报道让人看了既“热血沸腾”,又“焦虑无比”。“沸腾”的是有人如此重视文学发展,并为之勾画种种“战略”,给人感觉文学大师的产生,文学的大繁荣就指日可待了;“焦虑”的是,巨头们的种种“战略”,无不与产业有关,其意都在为娱乐产业提供原创资源,被资本绑架的文学,究竟路在何方?毕竟文学虽然与码洋、销量、点击量、卸载量有关,但更关乎人的心灵、精神、情感以及超越功利的理想情怀。康德说:“美乃超功利。”如果没有超越功利的创造,就不会有真正的文学。我还担心,那些网络写手们,在网络资本的“鞭子”下夜以继日地码字,过度地透支体力和智力,会不会也像南派三叔那样年纪轻轻就“抑郁”起来?我经常读到,网络公司的从业者们总是津津乐道地宣称,他们培育出了几个年度百万收入级的写作“大神”,还有多少收入10万以上的优秀写手。不知道网络写手们,面对漫天飘落的人民币,是如何静下心来写作的?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